透过温馨的画面,诗人看到了远虑。在崇尚孝文化的服从而非建立在爱基础上的平等氛围下,孩子必定会成为牺牲品,然后又从下一代牺牲品中寻回祭师的尊严和虚名。如此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吾国之为人父母者好以“爱”作为武器,独断而专横:你的生命都是父母给的,你岂有不听大人言之理。百善孝为先嘛!孩子终于在唯唯诺诺中成长,极少数所谓的叛逆和反抗常常以自断而结束。看到惨剧,人们总是说现在的孩子承受力这么差,接受不了责骂。我恰恰认为,这是孩子们觉醒的表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与谭嗣同无异。他们似乎在唤醒国人,尤其是为人尊者,应该容忍并接纳孩子自由的天性。但这样的代价确实让人无法接受,创伤之大非扼腕可以抚平。
虽然,我们也有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说,但那是在前浪和蓝可以接受的半步雷池之内。
强势的父母常有孱弱的孩子,巨婴的背后总立着长长的影子。但愿向前行的灯多些,快些,把孩子从威权的影子里拉出来。则家之幸,国之幸,民族之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