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 时 的 年
文/龙茂泉
岁月不居,时光如流。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化,对一年比一年过得更快的感知越来越强烈;唯一不变的,是沉淀于心又不时泛起的记忆。
又是一年新春到,春节是我们中国人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年年岁岁年相似,岁岁年年情渐浓。

对于我们出生五六十年代的人,过年是一个极其盼望的事,那时过年的记忆深深地刻在我们心中。我的父母都是卾西大山里的农民,父亲是解放以来就任大队干部的“小萝卜头”,聪慧文弱,母亲勤劳手巧。在那个物质比较匮乏的年代,乡下都过着清苦的日子,过年是我们的期盼,有妈妈做的新衣服、炸的肉丸、亲手磨的豆腐,还有从供销社买回的麻饼和糕点。作为一年到头靠玉米、红薯、土豆饱腹的我们来说,也只有在过年时可以吃到米饭、白面馒头、豆腐和猪肉,来满足味蕾。
我童年的时候,可以说家家户户都不富裕,平时也穿不上什么好衣服,也吃不上什么好东西。而对小孩子们来说,过年是最美好最愉悦的时候,有的有新衣服穿,有的有新裤子穿,有的有新鞋子穿。最能让小孩子们解馋的是,有平时吃不到的东西吃。不是我就记得吃,因为吃是大事,民以食为天嘛!所以,过年是我们小孩子那时候年年期盼的日子。我记得,那时候过年可不只是除夕、初一和十五,其实从进入腊月前后就开始了,也就是实际上“过年”是从准备年货开始的。

腊八节开始,母亲就会忙着为我们儿女忙年了,因母亲生育九胎,只有四个活在人世,她把儿女们当作心肝宝贝,我小时候白面馒头是我的最爱,每到过年,母亲千方百计会让我吃上,她会自己亲自磨面,那时候没有电,靠人工推磨。我们还小,在前面抱着磨棍,母亲在后面推着,一圈一圈围着磨盘转。记得有时候推着磨都能睡着。母亲带着笸箩带着萝,等面磨了过箩,一遍又一遍磨,一遍一遍地箩,最后才成了细细的面粉。古诗说,吹尽狂沙始到金。磨面和淘金差不多,三四遍地研磨,才有白面馒头吃。
“杀年猪”是过年的重头戏,它把过年的气氛推向高潮。那时在大集体时期,每个生产队都会为社员杀猪过年,我依稀记得是1973年,我所在的生产队共有16户人家。腊月二十八那天,全队的男工妇女都集中到保管室分猪肉准备过年。队里杀了一头猪,毛重大约有两百多斤,砍得七零八落的,像摆小摊似的。分肉按家庭人口来计算,我们家6口人,分得了半边猪头肉。就这样靠半边猪脑壳过了年……
豆腐是过年必备的食物,那时候的豆腐特纯,豆香味儿十足。豆腐可以炸成豆腐丸子或豆腐泡,绝对算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每年的腊月二十左右,母亲都会带着我们忙活推小磨打豆腐。在艰苦的年代,如果过年能吃上猪头肉,吃上豆腐和白面馒头也算是享受到人间美味了。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准备年货。钱多的家庭就多准备些,钱少的家庭就少准备些,没钱的家庭借点儿钱也得准备些。我感觉人们忙忙碌碌一年,就为欢欢乐乐过年那几天似的。谁家要是没有过好年,那肯定是一年真的都算白过了。很多家庭都提前打豆腐、蒸馒头、包饺子,以便过年那几天不再为做饭而忙碌,腾出时间来,快快乐乐“玩”几天,毕竟人们只有在这个时间段上,才会心安理得的给自己放几天假,主要是给自己的心灵放假。挨过饿的人,懂得东西珍贵,遇到好东西就贪婪。
现在日子好了,这些看起来就像笑话,孩子们们听了就像听传奇,饮食丰富了,合理饮食,健康成长,显出有滋有味的生活品味来。
我记忆深刻的还有八九十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后大家生活富足,春节那震耳不绝的鞭炮声和此起彼伏照亮天空的烟花,人们由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进入一个物资丰富的年代,心情可想而知。

中国人特别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对饥饿记忆深刻,对吃的期盼那是刻骨铭心的,特别是童年、少年时对于过年的期盼那种心情早已随风而散。
时代发展,物资丰富多样,但年味却越来越淡了,吃对于今天的人们已是平常事,大鱼大肉各种应时蔬菜,各种南方珍奇水果,已经随时可以买到。人们对于吃顿好的、穿套新衣服已视为日常。人们似乎天天在过年,至于我们童年的过年记忆,已经是历史了。
如今,住在城市里的高楼上,只是偶有楼下树上的小鸟啁啾,偶有撒欢儿的孩童们的喊叫声,得个热闹的场面不容易。室内有老伴儿叮当的切菜声,小孙女、孙子跑来跑去的吵闹声,有电视上欢快的音乐声。这些声音熟悉而亲切。年味儿虽平淡,但有全家团圆的日子,守着父母,有儿子、儿媳探望,有小孙女、孙子绕膝,心里一样荡漾着喜悦与幸福。
人年纪大了,回忆常常来袭,就像推门一阵风。想起儿时的大年,虽贫穷,但却有着不一样的滋味儿。转眼我已过花甲奔古稀,又到了一年除夕。想起儿时的年味,常常会有一种沉浸式的怀念,那是遥远的萦绕在梦中挥之不去的乡愁。我恍然感觉到父母当年的苦衷,那俭朴持家的家风,那舔犊情深的情怀,那些让我不能忘怀的乡情,历历在目,件件年事都入心不去。
岁月流逝,年味尚在。时光温暖,更有馨香,这就是我们的年味释放出来的乡俗文化的芳香。年对于万千中国人是一种最隆重的仪式,是一代代人心中的念想,那些漂泊异乡的游子,回家过年成为一种执着,所以才有繁忙的春运。年是中国的元素。年味更是中国人几千年经久不衰的味道!
作者简介:
龙茂泉,土家族,1957年12月生,高中文化,巴东县茶店子镇人,中共党员,退役老兵,退休法官。2016年获最高人民法院荣誉天平奖章;2017年退休后,加入恩施州作协、恩施州网络媒体协会,湖北省自媒体协会会员,《峡江布衣》主编,《白鹭文刊》副主编,《世界文学》签约作家,《中国乡村》认证终身作家,《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在国内30余家报刊杂志发表作品千余篇,多篇散文、诗歌收录《中国当代散文精选》《中国最美游记》《中国诗歌大赛获奖作品集》等10余种书籍,获政府新闻奖和国内征文大赛等次奖20余次,“大美东方首届全国诗书画作品大赛”金奖得主。著有散文《清泉乡音》《南坪印记》。2023年10月荣获恩施州“风范长者”。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