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头题字 耿明

农家炕上讲瞎话
作者 李政安
东北的冬季是漫长的,从农历霜降开始,第二年的农历春分还是冰天雪地,整整二百多天,这期间经历一年中昼短夜长的冬天,早晨七点钟以后出太阳,下午四点钟天渐渐黑下来,进入帷幕罩天地,繁星笑眯眯,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夜晚。
长达十四个小时的漫漫长夜,怎样打发这寒冷冬夜、黑暗而寂寞无聊的时光呢?人们在晚饭后,处理完家中琐事,去朋友家串门聊天,以打发寂寞的时光。他们在农闲时的夜晚,到邻居家坐一坐,听一听街坊们的闲聊,听些稀奇故事,涨涨见识,获得些信息。

大家常来串门这家,是屯里人公认人品好的老崔家。丈夫老崔是从山东逃荒来的,他家有儿子、媳妇,还有孙子、孙女。一家六口耕田度日,老少和睦,其乐融融。他家住的三间草房,中间开门,公公、婆婆住在东屋,儿子、媳妇和孙辈住西屋。老崔说话略带山东口音,是屯里农活技术好的多面手,而且乐于助人。谁家有个大事小情,老崔往往是不请自到,任劳任怨。因此街坊邻居都愿意和他交往,尤其是冬季晚饭后的那段时间,不请自来的人们在他家屋子里围一地、坐一炕。坐在炕上的人脱鞋盘腿倚靠在窗台墙、炕稍山墙,围着火盆坐一圈,坐在炕沿上的人背朝炕、脸朝北,腿垂在炕墙边,地下的人坐着板凳,倚着木柜,抬着脸看炕上的人。每天晚上都是南边里的核桃——满仁(人)。他家里的(老伴)老崔大嫂,对这些不请自来的客,没有半点厌烦之意,还要儿媳妇每天晚上烧火做饭时带出半锅开水,灌到热水壶中,给来家串门的客人们喝。崔家每晚把未燃成灰烬的炭火从灶坑中掏出,装入火盆放在炕上给屋子取暖。吃过晚饭,崔大嫂就坐在炕头的炕沿内,伸手拽挂在炕沿上方的幔子杆上的一握线麻,从中取一匹儿麻打着麻捻,火盆放在炕中间的炕沿边,那时候农家的屋子是不吊棚的,空间很大,俗称很旷,抬头就见到房上的檩子、挂椽和房箔。炕头的间壁墙上有个灯窝,煤油灯放在灯窝里,天黑吃晚饭的时候,崔大嫂就把灯点燃,豆大的灯火使屋里有了光亮,崔大嫂就着灯光打麻捻,或是纺麻绳、或是纳鞋底,总之是她没有闲着的时候。每个晚上点灯要多耗费一些煤油,这在那时,是一项不小的支出。可老崔大嫂说:“来人我点灯熬油,不来人我不也得点灯吗?大家乐和的,比啥都强啊!”有的人抽烟,烟灰弹得窗台上、地下都有,烟蒂、唾液和鞋子带到屋里的冰雪弄得屋地狼藉不堪,大家一走,炕上地下要打扫一遍,可她从来没有和谁发过牢骚。老崔家人厚道,大家也注意保持卫生了。
常来他家串门的人,习惯成自然,每天晚饭后做完屋里院内的活计,挡好鸡架门,插好猪圈门,抬脚顺路就来老崔家串门子。大家聚拢在一起谈天说地,有出门去外地回来的人,和大家唠扯在外地的所见所闻,甚至是那里的风土人情。曾经参过军的人,是见过世面的人,把他在军营的生活讲给大家听一听,也让很少出门的乡亲长了见识。那些爱读书的人,在大家的要求下,有时能给大伙儿讲一段《三国演义》里的故事、《西游记》的一个片段,或是《水浒传》中的一节,什么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桃园三结义、过五关斩六将、风雪山神庙、逼上梁山、武松打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智取生辰纲,还有狼虫虎豹、七侠五义等故事。不同的人讲的故事,内容可能有所不同。听讲的大人、孩子对故事里的人和事津津乐道,今晚听了,明天还想继续听,可是能讲故事的人今天没来串门,没人讲故事啦!大家撺掇一位年长的老人,讲一讲他的所见所闻,老人经不住年轻人的央求,喝了口水说:我讲一个我小时候遇见鬼火的事,吓着谁我可不管。没事,你只管讲,害怕的现在就走!叫一个瞎话吓着的人,哪还是男子汉吗?一个青年回应说。老人见推辞不掉,不慌不忙地讲起来:
这是我小时候亲身经历的事儿。我十三岁那年的初冬,给东家放牛,大哥在陶赉召屯油坊吃劳金,二哥在律家窝铺屯扛活,家中只有爹、娘和我,爹做豆腐,家里还养一头驴,拉磨做豆腐。小雪节气的时候,爹的咳嗽病犯了,整宿咳嗽,几天就起不来炕了,豆腐也做不成了。嗨,那时候家里穷啊,生病都先挺着,哪有钱看病啊。
这一天,不等太阳落山,我就把散放在山上的老牛,赶回到东家的牛栏中,回到家中,娘对我说:老疙瘩,你看你爹病成这样子,不能再挺下去了。你去陶赉召油坊去找你大哥吧,看他能不能和柜上说说,借几块钱,拿回来给你爹看病。我去过大哥干活的油坊,榨油刚挤出来的豆饼渣,油旺旺的,很好吃。想到这,我不假思索地答应娘:现在我就去,三星出来时就回来啦。娘抚摩着我的头,问我:天黑你害怕可咋办呢?我说:娘,你放心,贪黑时我害怕,我就边喊边唱,就不会害怕啦。那娘在点灯的时候就在屯西头等着你,听见你的声音就喊你。我换上了老爹戴的兔子皮的帽子,因为陶赉召站人的习俗,你戴狗皮帽子,他不让你进院,拿着狗皮帽子,他不让你进屋。
咱屯到陶赉召是十二里路,中间路过两个屯子,我连跑带颠,半个时辰就走到了。大哥他们几个伙计正在吃晚饭,我把娘的话学给他听。他把饭碗推给我,叫我快吃,他去找柜上借支工钱,晚了账房先生就下工了。我在很亮的洋油灯下的条桌旁,吃着我大哥的伙食饭,是油炸大饼子、黄豆炒芥菜条的咸菜,我给大哥留了一半。我吃饱了,大哥也回来了。他提着一只装美孚油的桶,把借支的三元羌帖放在桶底,把我留给他的大饼子、咸菜,用白菜叶包好放在桶底,说带回去让爹娘见见油星。上面用一块扇子大小的玻璃压着,他说:来年开春让娘把玻璃糊在窗户上,坐在炕上就能看见小鸡进菜园子祸害菜啦。他问我:敢走吗?我回答:一个穷孩子,怕啥呀?大哥嘱咐我:走路不要朝两边看,一门心思往家赶,爹、娘等着你早点回去呢。我挎着铁桶,怕冻手就抄着袖走到屋外,大哥送我出了大门,就回去干活去了。在屯子没觉咋的,到了荒郊野外,心里有些发毛。
在前两个屯子间空场的路上,我急匆匆赶路,也不敢多想什么,倒是很快就走过去了,说话间我走出离我屯只有二里路的前屯,我们两个屯子之间有一个荒界子,据老辈人讲,这是两个号荒的界线,原本是条路,年深日久被田里的水冲成一条沟,人们就在沟中取土积肥,一些无家的人死后就埋在这里,成为乱坟岗。白天我和小伙伴放牛、放马到那里去,看到裸露的棺木、被挖出来的各种骨头,并不觉得咋样,可今晚穿过这里,感觉头发往上竖,心里有些发怵。可又一想,二里路,熟得很,走毛道横穿过去,也就一里多路,况且娘就在屯子头等我呢。于是我仗着胆,走上了毛道。
我是朝东北方向的咱们屯走去,刚走出不远,就发现西北乱死岗子的方向有一条火线飞来,直插我走的小毛道,我把脸转向西北方向,并不觉得有风吹来。日落西风死,没有风,火星怎么会被吹到这儿来呢?我只觉得后背发凉,头皮发炸。只见火星在我的前面上蹿下跳,我快跑,它飞一样,我慢它也慢,吓得我出冷汗,想喊又喊不出来,我答应过娘连喊带唱,可哪有心思唱啊?于是我提着铁桶,边走边敲,桶里有东西,根本不响,发出沉闷的空声,我跌跌撞撞在小毛道上跑,火星就是不离左右,在我眼前不远的地方愰来愰去。终于走出了小毛道,来到了屯子头,前方有个黑影向我走来,我知道是娘来接我,我不敲桶了,直接向娘扑去,只听娘问:是老疙瘩吧?我哇地一声哭了出来,扑在娘的肩头。娘愤愤地骂:真是活见鬼啦,我看见有鬼火绕着你转。她冲着还在前面原地飞舞的火星说:是冤鬼你快飞走,是厉鬼你就原地打转。说着娘抡起掏灰耙,朝原地打转的火星砸去,火星四溅,啥也看不见了。
娘接过我手中的油桶,用耙杆挑着扛在肩上,一手拉着惊魂未定的我,向家中走去。一路上,娘安慰着我,问我桶中有什么。我放松了紧张的神经,告诉娘:大哥把三元羌帖和大饼子放在桶底下,上面是块玻璃,我在他那儿吃晚饭啦,是油炸大饼子。我们娘俩刚走到院门,就见有人从屯子跑过来,我听声音就知道是大伯家的四哥和六弟,四哥到我娘跟前,哭着说:老婶,你快去看看我娘吧,她嘴和鼻子都出血!娘安慰他们:婶儿把桶放到屋里,马上就到!
我们小哥仨跑到大伯家,只见大娘披头散发地在炕上翻身打滚,不时站起来往地上吐着血水。急得大伯问她:老蒯,你这是怎么啦?说话啊!大娘张着沁血的嘴角说:母夜叉问我是冤鬼还是厉鬼,我说我是厉鬼,她二话没说,抡起金刚耙就打得我鼻口出血,真不讲理啊!这时,堂屋传来了娘问候大娘的声音:大嫂,你生病啦?就听大娘说:母夜叉来啦,我得赶紧跑。只见她脖子一挺,眼珠一翻,重重地摔在炕上,昏死过去。几个孩子扑到大娘身边,哭喊着召唤娘。我娘刚进屋,就看到这一幕,她拉起小花姐说:小花,先别哭,去给婶子㧟碗水来,你娘她一会就好了。我娘接过水碗,喝口水并不咽下,把嘴里的水像雾一样喷在大娘的脸上,大娘哼了一声,渐渐苏醒过来,费力地睁开眼睛,看着站在屋地上,惊魂未定的儿子、闺女,再看看自己敞着怀佝偻在炕上,哇地一声哭了起来,我娘赶紧劝她:别吓着孩子,漱漱嘴,赶紧睡觉吧,别半夜三更地作妖闹挺啦!
老人家绘声绘色地给大家讲了他经历的这段离奇古怪的事,大家听得得是津津有味。有青年人问他:“你大娘吐在地上的是血吗?他说:第二天我也没注意啊。可桶里那块玻璃,被我敲桶震得裂碎。娘问我:桶里咋有玻璃碴子啊?我说:那是我哥给你拿的玻璃啊。娘说:可惜了。有人继续提问,老人说:别刨根问底啦,我讲的是瞎话嘛,瞎话、瞎话,讲起来没把,诌书咧戏嘛。
在没有书籍又没电灯照明,只有豆大的油灯光亮下,在很少有娱乐活动的农村里,这也算很不错的文化生活啦!在寒冷的冬天里,挤坐在别人家的暖屋热炕上,听不花钱的说书讲古,为尝不是精神上的享受,因此,大人、孩子经常串门,更爱听讲瞎话,度过无聊的时光。
许多大人把在串门子时,听到的种种瞎话,在劳动之余得闲时,讲给家里的孩子们听,尽管有时转述得丢三落四,前后矛盾百出,却是孩子们的最爱听的故事,无形中激发了孩子求知的欲望,拓展了孩子们的思维和想像的空间……
作者简介
李政安,男,吉林省扶余人,中共党员,退休公务员。吉林省松原市作协会员,扶余市作协会员。文学作品有《文化吉林·扶余卷》、长篇小说《阿骨打和大金碑》、长篇叙事散文《生产队时那些事》已出版发行。长篇小说《犁耕荒原》于近期脱稿,《听我述说家乡美》系《犁耕荒原》之引子。

图片来自网络
文学顾问:吉振宇、金巍
采风顾问:沈凤祥、王国发
国学顾问:沈洪友、侯玉田
艺术顾问:张桂芝、赵昕、王桂芬、耿明
评论顾问:姚宗希、傅宝魁、王凤岐
总顾问:李明军
总编辑:张晓彦
执行总编:沈树立、谷国宏、周昌龙
主编:吴玉梅、吴垚、王国琦、王迪
副主编:徐丽、杨晓梅、柴丽岩 、贾春晖
主办单位:
松嫩流域文学社
北方都市文化编辑部

协办单位:
松原市残疾人联合会
松原市文艺志愿者协会
松原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
松原市宁江区作家协会
松原市女摄影家协会
松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吉林油田文联、体协
金秋俱乐部
吉林油田松原采气厂
吉林油田消防支队
吉林油田供电公司
松原之声朗诵艺术团
《朗读者》读书会
东镇广播剧社
吉林龙华传记文化工作室
松原文昌社传统文化志愿者
查干湖散曲社
投稿邮箱:Limj967@163.com
本期编辑 张晓彦

本期编审 王国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