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年味
作者:蒋志红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充满年味的日子里,再没有什么比家乡更迷人的字眼了。在外忙碌的游子怀着又急又怯的心终归故里。返乡的途中,辗转一个又一个城市,只为了离家乡越来越近。家乡的每一寸风都带着微甜的春意。
我是有两个家乡的人。一是出生地湖北仙桃。二是定居地深圳,两处温存,两处喜悦。
仙桃的年夜饭——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脍丝莼。
回仙桃过年,最期待和最爱的就是奶奶做的年夜饭。仙桃的年夜饭中,卤菜是主力军,长桌上摆放十几个小碟,碟子是白底青花,小巧玲珑。卤牛肉、卤牛肚、卤千张……深色系的卤菜上撒上几簇青葱的香菜,看着就垂涎欲滴。而“沔阳三蒸”——粉蒸肉、粉蒸鱼、蒸茼蒿,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仙桃原名沔阳,据记载,当年沔阳是:“一年雨水鱼当粮,螺虾蚌蛤填肚肠。”平民百姓吃不起粒粒珠玑的大米,只有用少许杂粮磨粉,拌合鱼虾,野菜、藕块投箪而蒸,以此充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驰名湖北的传统名菜。吃着喜气洋洋的年夜饭,也是在忆苦思甜啊。
奶奶有个绝佳的好手艺——做牛肉饼。这在街坊邻居中是人人皆知的美味,不少人寻着香味就找到奶奶家,带回去一些尝尝鲜。爷爷奶奶是回民,忌讳猪肉,所以年夜饭的餐桌上没有猪肉。为了弥补我们不能吃猪肉的遗憾,奶奶就给我们做牛肉饼。她用木棒捶打牛肉,为了使肉质更鲜嫩。再将牛肉切碎,调味,合入面粉和鸡蛋不断揉捏,最后捏成小饼的模样,放入蒸笼。小时候,我和弟弟就在蒸笼边痴痴地守着,像等待新嫁娘揭开面纱、露出红妆。吃上一口,只觉饱满肉汁滑过唇舌,在舌尖轻轻绽放鲜香。
过年是真正地满足了……
在深圳过年时,又是一番风味。大年初一,独具闽南特色的“舞麒麟”在深圳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随着阵阵锣鼓和鞭炮声,敏捷矫健的麒麟跳跃起舞,寄托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景,营造着喜庆热闹的过年气氛。在锦绣中华民俗村,剪窗花,唱山歌,抬花轿……从南到北的多种民俗让人应接不暇。我最喜欢看抬花轿,一人坐轿,四人抬轿,一个媒婆在花轿前搔首弄姿引路。坐轿的身穿红衣,胸前绣有代表大富大贵的牡丹花。轿夫也身着红衣,头戴绣有铜钱图案的帽子。在前面引路的媒婆身穿翠花绿衣,头插几朵娇俏梅花。花轿不仅有古代花轿的式样,还有改编为龙船和花篮样子的。轿子四周缠绕着彩带、鲜花,四个轿角上挂着红色的灯笼,迎亲的唢呐声,敲锣声一路随行。表演的人踩着类似秧歌的步调,笑容满面、喜气洋洋。表演途中,一阵戏曲声就从媒婆的嘴中咿咿呀呀飘出来,曲尽其妙,风趣幽默,带着浓浓的质朴乡音,听来倍感亲切。
也许,大家真正喜欢的不是那些表演,而是在那种热闹氛围中感受到的年味。
其实,每个地方过年的习俗都差不多。大家都要提着大包小包的礼品上亲戚家拜年;都要在大年三十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包饺子。大年初一,孩子们都要向长辈拜年、领红包;每家每户贴春联、贴门神、贴窗花;向亲朋好友送出最真诚的新年祝福……
因为此地是我们的家乡,所以特别。因为这里有我们牵挂的人,也有牵挂我们的人,所以别具年味。因为这里是我们休养生息的地方,所以我们一定要重归故里,去感受火红的年味。
两个家乡的年味——多情人的深情。
如今,风俗表演少了,城区也实施禁鞭令了,过年少了很多热闹的场景。必然有些遗憾和失落。但只要家乡还在,亲人还在,年味还是会不自觉地从心头溢出。
家乡的年味是多情的,承载着爱、希望、唠叨、烦闷、辞旧迎新的释然。不是阳春白雪,而是一串串腊肉的味道、就是这些味道抚慰了无数漂泊的心。
寻着两个家乡的年味,我归乡了。
【作者简介】
蒋志红,回族,湖北仙桃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湖北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深圳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散文集《走在深圳》《心城》《笔走红尘 墨香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