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文学磨刀石李星
作者:王新民
李星是原《小说评论》主编,原茅盾文学奖评委,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星肤色黝黑,撰写评论,秉笔直言,参加作品座谈会也是畅所欲言,有称肯,也有批评,加之说话底气充足,高喉咙大嗓,因此有“文坛黑脸包公”之称。对此,贾平凹2004年11月12日曾著文《李星》有所记述,该文写道:
我和李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认识了,近三十年来,我们曾经生气过,也红过脸,但到了现在,竟然脾性相近,审美相同,想来真是一种缘分和幸运。我们始于以文成友,成于以友论文,未沉沦为权力和酒肉之朋,这得益心向往之却不多走动,没有太随便(文人相处一随便就从此不谈文学了)。这种见天容易见君难的现象,一直维持着一个作家和一个文学评论家的关系上,似乎天长地久地下去了,忽一日我掉了一颗牙,正好有事给他拨电话,说到年龄,他说你五十多了我也六十过了,我蓦然地才意识到我们一块都老了。
逝者如斯夫,不知不觉李星先生进入耄耋之龄、去年,在贾平凹文学馆给他举办名为“当代文学磨刀石——评论家李星的时代见证”为题的80寿辰的庆贺会,贾平凹在致辞中评价说,在中国文坛文学思潮的每一个风起云涌的阶段,可以说都有李星的身影。几十年的交往中,他为人正大,才识广博,文学评论既传统又现代,时代特色鲜明,文学观念新颖,视野开阔,思维敏捷,在不同时期总能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识和主张,为中国文学做出了贡献,更对文学陕军的建立、发展、壮大影响巨大,希望他能继续为文学陕军的前行再摇旗呐喊,再推动出力。

肖云儒在致辞中表示,李星以一生从事文艺评论事业的成就进入了历史。评论家与作家正如磨刀石与刀的关系,互相切磋磨砺,双方都成就了自己。李星的评论坚守知人论事,了解作家、艺术家的人格底蕴、社会经历,一直在客观现实地坚守历史的、审美的评论标准。
据说当年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出版后,在一次出版大楼会议室召开的全省创作研讨会上,李星曾指着会议室的窗户对与会的陈忠实说过一次狠话:过两年你再拿不出《平凡的世界》那样的大家伙,你就从这窗子跳下去吧。《白鹿原》的问世与此逼得作者背水一战不无关系吧。贾平凹一路走来与李星的星光照耀和批评也是大有关系的。前几年,召开《高兴》座谈会,李星拿出近万字的评论文章,说他花了好长时间几易其稿,得换平凹的一幅字做报酬,贾平凹嗯嗯着答应。那时平凹的一幅字已经两三万元,可见其文的价值。《古炉》尚未出炉,平凹送《古炉》手稿复印件请李星评论,李星看了一遍后,应我之请,交《古炉》手稿复印件给我看,我看完后交还给他,他说他还要再读一遍,才能写东西,读完第二遍后与贾平凹对话后,才写文章,可见他的严谨作风和负责精神。

贾平凹文学艺术研究院成立时,他被选为院长,从此他多次拖着臃肿的身躯,迈着年迈的步子出席该院组织举办的“贾平凹邀您共读书”和“贾平凹大讲堂”等多次活动,或作主旨发言,或主持评点,或为被聘为该院的副院长、首席研究员、研究员、读书大使等颁发证书,为推动贾平凹和当代文学研究以及全民阅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贾平凹邀您共读书”和“贾平凹大讲堂”成为全民阅读的品牌活动,贾平凹文学艺术研究院也多次获得陕西省全民阅读先进单位。
李星先生虽是黑脸包公,令人敬畏,但他却没有架子,待人亲和。起初见他笔者敬而远之,他却笑着喊我的名字,久而久之,就越来越亲近。
2008年,我主编《贾平凹文集》时,李星先生作为编委会委员之一很是支持,将他所写的题为《巍然矗立的艺术山岳——再谈贾平凹的文学意义》,在文末他概括地写道:在中国当代文学中,贾平凹已经是一座巍然矗立的大山,它风光无限,奥秘无限,游人无限,他对中国文化与文学的意义也因《秦腔》而显露其为许多研究者所认知的一角。至于“伟大”与“大师”等桂冠,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名至实不归徒留笑柄;实至名不归,也让后人与世界笑中国当代文坛的侏儒心态。……他才五十四岁,还能写,《秦腔》不能成为他写作生涯的“终结”,也不可能是他最后一部长篇。但一个高度在这里,一块碑子在这里,他和他的文学之路将更为艰辛。这里仅祝贾平凹放松心态,将后面的路走好。12年后的今天,这篇写于2006年的文章已被事实所证明,或者说,贾平凹已以自己之后的六部长篇小说创作实践使李星的语言变成现实。
2015年,我写出《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将要出版时,按照出版社的意思找几个名家写点推荐语,于是请贾平凹、肖云儒和他,到他府上见他后说明来意,他二话不说题写道:为人低调,谦和恭谨,笑颜永远如花般灿烂,甚至对我这样的老弟,也不忍直呼其名,而唯嗜歌如命,视众如亲。不论大舞台,小广场,会间,宴席,有人鼓掌邀请,即引亢高歌,投情之深,几至忘我……这就是相识四十多年来,贠恩凤大姐留给我的深刻印象,被视为大众歌神。感谢王新民先生,以丰富的文字资料和珍贵图片,亲切生动的叙述,深度再现了人民歌唱家贠恩凤的歌唱人生,为我们树立了永远的学习榜样。
李星先生不仅文章十分接地气,他本人也十分接烟火气,他是评论界的主将主帅,也是家庭主男暖男,买菜做饭也是要行家里手。北方的男人一般是不做家务的,他在忙于文学评论和社会活动之际,竟能按时为儿子做饭,读书和写文章外最大的满足就是和儿女在一起。看着他臃臃肿肿地提着篮子在菜市上的样子,你就会觉得这是一个平实、温暖、可以信赖的人。古书上说:“无狂放气,无迂腐气,无名士怪诞气,方放达者。有诵读声,有纺织声,有小儿啼哭声,才是人家。”李星先生就是这样。这样的人反倒成大气候。
近一年来,我在文友聚会上数次邂逅李星先生,在吃饭时他不仅谈笑风生,使我们领略文坛故事,而且对青年作家或基层作家关爱有加。不久前在一次聚会上,我推荐故乡一位作家的长篇小说书稿请他指点,我知道他手头还有几部书稿正看着,担心他推辞,但他无二话就答应了。最近的一次聚会又谈及这位作家的书稿,他说记着呢。鉴于他年事已高,我说不着急您慢慢看。
李星先生荣获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授予的2018年度“致敬.资深编辑奖”,授奖词是:李星是孜孜不倦、甘为他人做嫁衣的编辑家,更是中国当代文坛举足轻重的文艺评论家。196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语文系文艺理论专业,历任《陕西文艺》《延河》编辑,《小说评论》编辑、主编。从业数十载,坚守文学初心,刻苦钻研,一步步积淀起扎实的理论功底与独特的审美眼光。站在文学的前沿,慧眼识珠,力推的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作家,都相继走上了茅盾文学奖的殿堂。坚守批评的良知,笔锋犀利,坦诚评点作品优劣与文坛时弊,备受关注、发人深省。笔下流淌的那些熠熠闪光的文字、久久回响的声音,凝聚着他对文学的付出,诠释着他对文学的钟情。
李星先生正如其名,他不仅当代文学的磨刀石,也不仅是文学评论界的一颗明星,而是值得我们永远多方面学习的榜样,不啻是贾平凹研究,也不啻是文学评论,还有为人处世以及居家过日子。
2024年1月28于上林苑

作者简介
王新民,笔名辛敏、王辙。陕西大荔人。198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同年分配到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1991年调至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工作,历任研究室副主任、发行处副处长,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原二级巡视员。业余情衷读书写作,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行余集》《书友贾平凹》《不惑集》《大地美容师》《人生忠告》《龟兔赛跑》《春华秋实》(后二者与女儿合著),报告文学集《贾平凹打官司》《真话真说》《走马书林》《渭河大水灾》《高考大透视》《〈秦腔〉大合唱》《贾平凹纪事》(1990-2000)《贾平凹纪事》(2000-2010)《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策划贾平凹》等20余部。其中《高考大透视》荣登“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入选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精品出版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