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远眺瞻象自殊
—吕国英诗书论“三味”简描
周光华
国英先生是著名艺术批评家、文化学者,解放军报社原文化部主任。长期致力于哲学、美学、文艺学、文化史与思想史学研、探究,创立“‘气墨灵象’艺术论”,建构“‘书象’说”,撰著《中国牛文化千字文》,出版《“气墨灵象”艺术论》《大艺立三极》《未来艺术之路》《神雕》《陶艺狂人》等著作,多篇(部)作品获国家、军队重要奖项。国英先生是我敬重的老师、默契的文友,每当收到他发来的作品视频,我总是很高兴地随着他的思想走进他的艺术世界。
文艺理论的特性与功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根本的方面,是通过对文艺现象的研究和阐释,建立基本的文艺思想观念,为文艺创作、文艺评论、文艺研究等提供必要的理论观念支撑。国英先生的《文艺创作十大命题》《“气墨灵象”邀约艺术未来》《“气墨灵象”艺术论》《未来艺术之路》《中国牛文化千字文》等高屋建瓴的艺术理论,是严肃的命题,宏大的命题,其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我对这个领域很陌生,用了很多时间拜读,并借助词典字典工具书,仍没有窥其堂奥,可见博大精深是需要细细领悟的。換句话说,阅读他的文艺理论无疑是一种学习。文艺理论既精辟也冷僻,国英先生的《眺瞻与建构远方之美》《高维审美藉“灵缠”》《审美理想润性灵》三篇文章,是其《“气墨灵象”艺术论》的总序、序、后记,犹如注释、阶梯和桥梁,有助于解读。试想,在开拓新的美学认知,创造新的审美范畴方面略知一二,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国英先生还擅长五言哲慧诗,仅仅二十字,以深厚的语言文字运筹能力写出巧夺天工之佳作,短短四行能将人、景、物描写得浑然一体。诗是人的思想感情的产物,国英先生的五言哲慧诗深藏智慧,真知卓见、对生活真切的体验,都蕴含于字里行间,不仅具有高深的审美境界,而且洋溢着激情的人文情怀,承载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与理想信念。
诗、书好似同根同源的姐妹,有着相通的⾎脉、内质和神韵。书法与诗歌,虽是不同的艺术,却⾃古就有着某种不解之缘。历代的书家之中,不乏诗⼈或具有诗⼈⽓质的书者。国英先生也有诗书结合的习惯,喜欢将⾃⼰的诗篇⽤书法的形式记载下来,在品诗赏字、享受双重美感的同时,感知诗与书美学形式,品味它们各⾃独⽴⼜融合相通的审美情趣和⽂化倾向。他的狂草让人浮想联翩,犹如草原的骏马,仿佛大海的浪花。笔意洒脱,不拘一格,流放姿纵,苍茫雄浑,每一笔游走都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不是真性情的人又岂能在款款情深的纸绢上留下热烈的狂舞?!
国英先生和生活紧密联系,思维始终保持活跃状态,能书、好诗、擅论,其书之老辣、灵动,于诗人、论者中所少有。其诗之哲思、高妙,为论家、书者中所难及。其论之原创、致远,在诗者、书家中所未见。他的诗、书、论,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文学艺术是相通的,有诗和远方的情怀,就能走得更加稳健。
国英先生的狂草与哲慧诗:

释文:
虚人见风使舵,
蠢汉行尸走肉。
鄙夫哈怂不仁,
渣徒嗜恶横授。
慧者珍爱此在,
须臾远离人兽。

释文:
善行路难尽,
追疑慧无穷。
谁言时境逮,
惟逾天我雄。

释文:
击水到中流,
揽月叩九天。
极处醉观妙,
行远酬华年。

释文:
与酒道人生,
喜怒哀乐皆成趣。
以诗抒情怀,
悲欢离合尽为美。
如歌行远方,
恩怨情仇俱作韵。
用爱擎感恩,
酸甜苦辣咸修为。

作者简介
周光华,女,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从事全国性行业报刊编采工作,高级职称,现已退休。中国作家文学联盟会员。
不少文学作品先后发表在其任职的报刊及《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妇女报》《农民日报》《法制日报》《作家文摘报》《婚姻与家庭》《新华日报》等报刊,人民网、人民论坛网、中国作家网多家网站转载,其中有些作品获国家级奖项、省部级奖项,有些作品收入歌集、诗集及《共和国丰碑》一书,有些作品选入语文教材,有些作品集结成书。
创作了歌颂新中国进出口商检工作者的电视音乐专题片《商神之歌》文学本,由江苏电视台拍制成片,在各电视台播出后效果很好,尤其在系统内得到较强烈的反响,《人民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均给予好评。
退休后,依然把读书和文学写作当成一种追求,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