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家旬刊》2024年第5期
● 龙年贺岁
龙与中华民族·“龙”字的演变
● 文艺评论
中国传统文艺思想的贯穿性
● 文艺特稿
诗词名家、中国楹联学会理事李景宁祝贺《作家旬刊》创刊
● 楹联贺春
《2024甲辰龙年春联》:凌远科(广东)
● 诗词大观
《春 天》《地球之光》(双语诗歌):陈 宏(四川)译者:佚名
《秋天的那些风雨一直在我心中(组诗)》:高永军(河北)
《喜欢一株茎红叶绿的荞麦(三首)》:蔡兴乐(安徽)
《五律•春 梦(外二首)》:刘玉才(河北)
● 作家纪实
《墓碑前的怀念——纪念王震学老师逝世二十九周年》:冯殿礼(陕西)
● 岁月漫笔
《轻拥岁月静美》:白 蕊(四川)
● 诗意中国

■ 龙与中华民族·“龙”字的演变

○ 来源:《人民日报》
■ 中国传统文艺思想的贯穿性 / 王廷信
文化是支撑文明前行的动力,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依靠中国文化不断实践、不断创造的持续内在支撑。中国传统文艺思想对于人的“和”的心境的培育与中国传统文化从整体上对“和”的追求相适应。
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从孕育到演化再到发展,有着自身的内在文化机制。这种机制体现在向“和”的理想迈进中在不同时代以“言志”与“载道”为核心的辩证讨论中。进入近代,这种讨论与古今、中西之争相伴随。
在新时代,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守正创新”思想突破了中西、古今之争,体现出当代中国人思考文艺问题时的文化自主性,也赋予中国传统文艺思想旺盛的生命力和极强的贯穿性。
——《中国文艺评论》2024年第1期
■ 诗词名家、中国楹联学会理事李景宁祝贺《作家旬刊》创刊

值此新春佳节来临之际,诗词名家、中国楹联学会理事李景宁题写楹联,祝贺《作家旬刊》创刊,表达对这一全新刊物的热烈祝贺与支持。全文如下:
祝贺《作家旬刊》创刊
文炳千秋欣创刊;
梅香万里喜怡心。
鄠邑 李景宁祝贺
李景宁,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陕西楹联学会常务理事、西安市楹联学会副会长、鄠邑区文联副主席、鄠邑区诗词楹联学会会长,2018年10月获教育部全国百姓学习之星。
《作家旬刊》作为一份全新的刊物,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度,致力于发掘和展示文学的魅力。李景宁对此次创刊表示了热烈的祝贺和支持,期待《作家旬刊》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茁壮成长,为中国的文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随着新春的临近,《作家旬刊》迎来了新的起点。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份刊物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成为文学领域的一颗璀璨新星。
2024甲辰龙年春联
凌远科(广东)

其一
兔送丰康景;
龙迎富盛春。
其二
才登龙虎榜;
又赋凤麟章。
其三
兔颖描丰稔;
龙笺著富康。
其四
燕舞缤纷景;
龙腾锦绣春。
其五
迎春挥凤彩;
筑梦焕龙章。
其六
兔跃云山留硕果;
龙腾锦水兆丰年。
其七
竹海腾龙春烂漫
李林绽雪燕翩跹
其八
玉兔返宫邀月舞;
金龙值岁领春归。
其九
李枝笑绽千山雪;
竹海欣迎万里宾。
其十
时雨敲窗携福至;
和风叩户送春归。
【编辑点评】《2024甲辰龙年春联》是一组富有创新的春联作品。这些春联别具一格,整体意境优美,气势磅礴,充满了生动的意象和美好的寓意,给龙年增添了无限的喜庆和吉祥。

【作者简介】凌远科 ,男,历任小学校长、中共信宜市委信息科长、市委督查室主任、市委办副主任,中国凌门诗社社长兼总编、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广东省楹联家协会理事、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茂名市信宜文化艺术中心主任、茂名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茂名市中华诗词研究会副会长,喜爱古诗联文学,多次获全国及省市级诗联大赛冠军。
春 天(双语诗歌)
陈 宏(四川)

Spring
Chen Hong(sichuan)
Drawing light from the moisture of the soil,
tender shoots emerge, reaching for the sun.
Bathed in the warmth of the morning sun,
I feel the gifts of nature.
The soil harbors the power of life,
nourishing my body as I grow strong.
Stretching green leaves, I am chasing the radiance
towards the sky, running ceaselessly towards dreams.
The summer sun is intense yet gentle,
Illuminating me, filling me with joy.
I open my arms, welcoming its embrace,
feeling the endless surge of energy.
Water is the source of my life,
It nurtures every cell of mine.
Rooted and growing in the soil,
I am dancing with nature, living together.
Absorbing water and light,
I am growing robust, showcasing life's beauty.
In this world, I am a green hope,
With my existence, I am adding color to this world.
Drawing light from the moisture of the soil,
I am one of nature's miracles.
Let us breathe together,
guarding this beautiful land with love and care.
《地球之光》(双语诗歌)
The Light of the Earth
Drawing light from the moisture of the soil,
Nurturing the strength of life.
The darkness, harboring hope,
The light, blossoming brilliance.
The warmth of the sun, the nourishment of rain,
Filling the earth with vitality.
Drawing light from the moisture of the soil,
Bringing forth the green hope to the world.
Roots delve deep, seeking nutrients,
Leaves reach towards the sun, absorbing radiance.
Flowers sway in the wind, displaying beauty,
Fruits abound, a gift from the earth.
Drawing light from the moisture of the soil,
This is the mystery of nature.
Let us cherish this land,
Guarding its beauty with love and care.
In the journey of life, constantly moving forward,
Drawing light from the moisture of the soil.
Nourishing the soul, letting dreams soar,
Creating our own brilliance on this land.
On the vast earth, we are tiny dust,
Yet we can draw light from the moisture of the soil.
With wisdom and courage, writing the chapters of life,
Letting the radiance illuminate our path forward.
No matter the storms, we stand firm,
Drawing light from the moisture of the soil.
In difficulties, we learn resilience,
In setbacks, we gather strength.
Grateful for this land, giving us life,
Drawing light from the moisture of the soil.
Let us repay nature's kindness with action,
Creating a brighter tomorrow for the Earth.
Drawing light from the moisture of the soil,
Let life unfold in the radiance.
Let us collectively protect this land,
Creating a beautiful future with love and hope.
【编辑点评】The poetry vividly reveals the mysteries of life on Earth, emphasizes the intim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and calls on people to repay the gifts of nature with actions. Only by respecting, conforming to, and protecting nature can we jointly create a better future.
· 诗歌生动地揭示了地球生命的奥秘,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呼吁人们用行动回报大自然的馈赠。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才能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秋天的那些风雨一直在我心中(组诗)
高永军(河北)

立秋的雨
夏天,在蝉鸣声中渐行渐远
忙忙碌碌中
夏天已经成为过去
立秋日
就像一个不速之客
不请自到
守时,且自带风雨
雨水冲刷着夏天的痕迹
也冲刷着我幼时的记忆
田间的禾苗在风雨中摇晃
一如我幼时在雨中戏水的模样
立秋雨如肆意泼墨
在大地勾勒着秋的景色
一些丰收的句子正在田间疯长
一些金黄的颜色正在走向成熟
立秋雨是上天赏赐秋的礼物
滋润着一些果实
多了一些实在
少了一些虚情假意
仲秋的风
仲秋的风
捎来了远山的问候
空气里飘满温馨
仲秋的风
抬高了天上的云
洁白的云朵乐开了花
梨枣飘香
玉米在风中甩发
稻谷在风中笑弯了腰
月圆之夜
一轮明月无处可逃
在微风中落入我的酒杯
晚秋的雾
一场雾接一场雾
秋还未尽
雾就提前登场
用面纱演绎一场场朦胧剧
考验观剧人前行的决心
不同于春天的晨雾
雾霭散去
柳暗花明又一村
秋末的晨雾只有朦胧的美
阳光升起云开雾散
落叶飘零残花败柳
一路铺满寂寥与荒凉
人生亦如大自然的悲喜剧
知晓来路
也要明白去处
雾总归会散去
心中没有雾
前途自然明
【编辑点评】作家将“三秋”诗歌串联而形成一个完整鲜明主题,既有自身特色且角度又相互协调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结合整体,在写作上具有创新表现,生动地描绘季节色调,使得诗歌具有独特哲理性和艺术深度。

【作者简介】高永军,河北泊头人,沧州市人民政府督学,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泊头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王蒙文学院环渤海文化专栏签约作家、签约诗人,《燎原文学》杂志社副主编。
喜欢一株茎红叶绿的荞麦(三首)
蔡兴乐(安徽)

敬意
秋天的树林里,最忙碌的
莫过于一只松鼠了
你看它,摘下一个松果
便忙不迭地埋到刚挖的坑里
它是想在大雪来临之前
恨不得将枝桠间所有的松果
都偷偷地藏起来
以做为自己过冬的食物
只不过埋得实在太多太多
多到连它自己,都想不起来
把松果埋在哪里
春天来了,那些个被埋在
坑里的松果
生根发芽,举出绿色的旗帜
松鼠不知道
这是在向它表达崇高敬意
收获
没来由地,就喜欢上了
秋天里的一株荞麦
在乡下老家,在整个分水岭
朝阳的一面岭坡
总有一株茎红叶绿的荞麦
开淡粉色的小碎花
而将秋天深处的美,给渲染得
如此恰到好处
一株荞麦,乡下人一年中
最后的一茬收获
虽然有点轻微,却是短得不能
再短的毕生中
所积攒起来的全部心血
一株荞麦,它当然知道自己
不属于五谷之列
一株荞麦,它却从没有看轻
或者是鄙视自己
虚度
有小河淌水,就有一块
芳草萋萋的河滩
小河在村庄的东边,河滩
在小河的拐弯处
河水荡漾,河滩平阔
几只白鹭在优雅地踱步
它们是河滩的绅士
你的到来,并没有让它们
感到有多少敌意
你可以放下矜持,随便
找个地方悄悄坐下来
或者是,干脆打一个滚
与花草来个亲密接触
或者是,你什么也不做
就那么杵在河滩上发发呆
虚度这一处静谧的光阴
【编辑点评】这是一组意象别致的现代诗,为读者描绘了丰富生动的图景,让自然界的事物充满了生命力和情感,对于生活的描绘入微而深刻,表现出了浓郁的文化情怀。
【作者简介】蔡兴乐,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散文诗创作委员会委员,作品见诸《人民日报》《诗刊》《散文选刊》等百多家报刊及部分海外纸媒,入选年度散文诗、诗歌年选及“中国散文诗一百年大系”等选本,获2022年度全国“十佳散文诗人”称号。
五律•春 梦(外二首)
刘玉才(河北)

河边燕啄泥,翠柳抹春堤。
梦驻鸳鸯社,诗耕笔墨畦。
院墙缠豆架,垄亩下锄犁。
拾起梅花句,催舟到越溪。
岁杪感怀
翻开雪野觅遐踪,梦掠巫山神女峰。
驾雾腾云寻墨迹,涂脂抹粉为谁容。
常歌寰宇千年柏,久慕凡尘不老松。
莫管喜忧多少迭,徒留诗癖锁囚笼。
探春令•(宋徽宗体)桑梓已是春光满
东风骤起,钓舟摇曳,青丝吹散。
岸边柳翠莺声软。杏花放、桃溪缓。
芳丛几顶梅红伞。一洼清池浅。
惜岁华、未等回眸,桑梓已是春光满。
【编辑点评】运用丰富意象和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受和对诗画意景的追求,将读者带入了富有诗韵的画面,表现新年福安之气,抒发了诗人内心情感,展现出独特的审美境界。

【作者简介】刘玉才,网名蓝天碧海,中共党员,先进教育工作者,原籍河北无极,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书刊及各多媒体电子平台。
· 作家纪实
墓碑前的怀念
——纪念王震学老师逝世二十九周年
冯殿礼(陕西)
(编辑注:王震学同志先后为彭德怀、陈毅两位元帅担任警卫工作,他亲笔撰写的《陈老总喜送收音机》《陈老总过唐古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征文中荣获一等奖,他还撰写了《在元帅身边》一书。)

(编辑注:照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七十年代,我从下乡的陇县来到了山城宝鸡,在姜城中学任教。教学之余,创作出眉户剧《李大伯与王海燕》。该剧反映的是女知青王海燕在李大伯帮助下扎根山区、献身教育的故事。在市长寿中学师训班学习期间,在文艺会演中,班上同学把《李大伯与王海燕》搬上了舞台。由于同学们倾情首演,加之剧本是原创,在学校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赢得了师生的夸赞。
八十年代,在渭滨区文化馆举办的文学创作研讨会上,我朗读了《李大伯与王海燕》剧本。主持研讨会的张策老师让大家热议评论。一些同志从剧本的思想内容到表现手法,从人物性格到剧情,从剧中的矛盾冲突到细节、唱词、对白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比较高的评价。对于剧本存在的问题和缺憾,有碍于情面很少有人提及。当时,我脸上笑嘻嘻的,心里乐滋滋的,真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突然,在一个不显眼的角落,有一个操着浓重的陕西关中口音的中年汉子发言,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他在肯定剧本优点的同时,也明确指出剧本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女知青王海燕的思想转变有些简单突然,缺少根基;二是转变应在一个个情节的展现上下功夫,这样能引人入胜;三是人物的唱词、对白还需要进一步提炼推敲。
此人发言像一块块巨石投入到平静的湖中,激起了阵阵浪涛。不少同志也随声附和,还有的同志提出新的问题,语言尖刻、情绪激昂。会场的气氛急转直下,我从高兴到汗颜,心情从沸点到冰点,一落千丈,一时默默无语。那位提出问题和不足的第一个发言的同志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研讨会结束了,我心里忐忑不安,像海潮一样久久不能平静。在我即将离开渭滨区文化馆的时候,那位中年汉子来到我面前,说:“小冯,我叫王震学,会上我的发言,仅供参考。如有不妥,请原谅!”我说:“您的发言,话不中听,但对我创作有益,谢谢,谢谢您!”“不用谢,我在宝成工作,也喜爱写作。今后,咱俩多交流,一块多切磋!”他讲话时双眸流露出真诚、坦荡的眼神。我紧紧握住他的手说:“拜您为师,有时间,我登门拜访!”王老师谦逊地说:“不敢为师,欢迎你来!”
与王老师握别之后,时隔二十余日,在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带上新作《三进桃园》来到宝成家属院。经打听,终于找到了王老师的书房。
这是一间简易的平房。我轻轻敲开了房门,迎接我的是王老师。他中等个子,身板敦实硬朗,浓眉下一双眼睛炯炯有神,闪烁着慈善友好的目光。他说起话来秦风秦韵,一看一听就知晓王老师是地道的陕西关中地区一硬汉。

(编辑注:王震学同志照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王老师亲切和我握手,忙着给我砌茶倒水。他一见如故,对我非常热情。我环视书房,它只有十几平米。书架上、桌子上、凳子上摆满了书刊、文摘剪辑和大小不一的影集。翻阅群书和文摘剪辑,足以证明王老师是一位酷爱学习的读书人。打开影集,刘少奇、朱德、彭德怀、陈毅、陈云、聂荣臻、谭震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照片入目而来,王老师拍摄的刘少奇莅临宝成厂视察的照片和陈毅进藏的多幅照片显得弥足珍贵,可谓传世之照,这足以证明王老师是观察细致,善于捕捉生活瞬间的有心人和热心肠。那一摞一摞展现党和国家领导人和航空人奋斗精神、风采的文稿,那一篇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陕西日报》《陕西工人报》《宝鸡日报》《中国老年》《大众电影》等各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和在中央、陕西、宝鸡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稿件,足以证明王老师爬格子的艰辛和自己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在文学写作中取得的骄人业绩。王老师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勤奋学习、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写作精神,令我肃然起敬,钦佩不已。
我讲明来意,把文章《三进桃园》递给王老师说:“王老师,这是我的新作,你看看,给我提提意见!”
王老师点点头,笑着说:“我看看。”
王老师聚精会神看我写的《三进桃园》。他看得很认真,很仔细,很开心。他看完一遍又一遍,笑嘻嘻地说:“不错,不错!主题很好,构思很巧,文字功底比较扎实!我建议文章到‘我感到桃园比我小时候梦中的桃园还要美’这一句就立马结束,与首段照应,干脆利落,把最后一段离别祝福的话删掉!另外写第三次进桃园的变化时,突出党支部书记的讲述,其他人的讲述也可删去!这样重点突出,内容集中,具有代表性。文中借景抒情、借景达理、写景状物细致传神,语言优美,我很受启发,得向你学习!”
“王老师,您过奖了!我要向您学习,您提的意见合情合理,我照您说的修改。‘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谢谢,谢谢您!”
“不用谢!”王老师摆了摆手说。
时间过得真快,说着,笑着,笑着,说着,不知不觉夜幕降临了。我紧握着王老师手不肯离去。王老师目送我离开了书房,我不时回头张望,王老师像一棵巍然屹立的大树一样,目送我远去。
令人欣喜的是《三进桃园》一文荣获宝鸡电台“长岭杯”“今日宝鸡”征文优秀奖,被《西安晚报》《秦岭文学》《宝鸡日报》《市民周刊》等报刊选用,还被人民网和见证陕西网录用。我想:这里也有王老师为之付出的心血和辛劳呢!
山高方凝重,海深才平阔。王老师一生很不幸,很小的时候他的父母就离开了人世,成了一个孤儿,到处流浪,受尽了苦难。王老师早在1949年参军入伍,有幸先后为彭德怀、陈毅两位元帅担任警卫工作。在元帅身边,在火热的军营里,王老师拿起笔写他身边发生的感人事迹,鼓舞斗志,拿起相机抓拍动人瞬间,激励人心,也为后人留下了罕见的弥足珍贵精神财富!他写的《陈老总喜送收音机》《陈老总过唐古拉》等文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时由中宣部、国家民委、广播电影电视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五大部委联合举办的“民族团结进步”征文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建台60周年“广播在我心中”征文中两次荣获一等奖!他写的《在元帅身边》一书业已出版问世,好评如潮。他从不居功自傲,又快马加鞭,不畏艰难困苦,拼命工作,把航空人的理想、信念、工作、生活等倾注笔端,一一展现,把航空工业和航空人的奋斗精神和风采热情宣传,纵情讴歌,又挥写出很多美文佳作。提起王震学,被人们称作工人作家。他为人厚道,心胸宽广,从不为个人之事与他人争高低。他对待领导、同志、亲人、朋友一视同仁,谦和可亲。我心目中,王老师是座凝重的高山,是片平阔的大海。他那高山一样的为人和业绩,他那大海一样的胸怀和气度,一直是我做人的榜样,前进的方向和鼓舞我奋争的精神力量!
“爷爷,您站在这儿,干啥?”扎着火红蝴蝶结的小孙女睁着惊奇不解的大眼睛问我,打断了我幸福而美好的回忆。
“这里安葬着一位爷爷的老师,爷爷可想他!”
“这位爷爷的老师,好吗?”
“好!对我可好啦!爷爷永远忘不了他!”
“爷爷,您给我讲讲他的故事,好吗?”
“好!”
春光明媚,鲜花盛开。我牵着孙女的小手,一边讲着王老师的故事,一边在峻岭上、山路旁,小河边采撷了许多白的黄的蓝的紫的红色的山花,恭敬地献在王震学老师的墓碑前······
【编辑点评】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作品,通过对王震学深深怀念和敬意来表达思念之情,具有故事性和吸引力,文章充满了对王震学的敬仰和对文学创作的热爱,是一篇充满感情和思考的精彩作品。
【作者简介】冯殿礼,陕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市文学创作学会、市朗诵艺术学会会员,已有作品发表并多次获奖,部分作品收录在《美的花絮》等十余种丛书。
轻拥岁月静美
白 蕊(四川)

立于彼岸,静观风月。纷繁红尘,终究沉淀不了内心的跌宕。容颜易逝,刹那芳华,无忧无虑的日子早已不复存在。偌大的湖面,水波荧光闪闪,哪里是你的来源,又准备魂归何处?
悠然漫步的时候,用美丽的眼睛,赏一帧帧走心的风景。心中若有风花雪月,处处繁花纷纷。岁月若是花好月圆,山河依旧春意盎然。
精彩的生活,不是超越现实,而是灵魂深处的个性独立。思想丰盈,精神矍铄。在枯燥的岁月中发现美好,追求精彩,毕竟山河依旧,人间值得。
找一个合适的时间,关掉手机,走进自然深处,寻一截曲径通幽,赏一处自然跌水,涓涓细流,洗涤疲惫;一个人度过一段时光。从忙碌中抽身出来,释放一下情绪,舒缓一下精神,挖掘一下自己的精彩。
独自赏景是一种能力,在无人知晓的时间里,默默记录、静静沉淀。那些让自己升华蜕变的不起眼小事,都是在独处的时光里完成的,都是一个人演绎的精彩。
懂得独自欣赏山水的人,心中装有万千丘壑可以波澜不惊,包容万象;可以把平淡的日子过得丰盈;可以把生命活出精彩,可以遇见美丽的自己。
在平静如水的光阴里,与生活和睦相处,放慢自己的脚步,欣赏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素简之中找到内心的安静。与山水相遇,努力往前走,拾级而上,去到你想探索的前方。
当你千山万水走遍,蓦然回首幸福就在前方等着你的到来,虽然我们温暖不了岁月,也惊艳不了时光,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做一个快乐的自己。
对我而言,生活中的快乐是那种没有太多过于修饰的环境,但却能够让人静得下心来驻足停留。
和家人一起吃顿简单的便饭,在森林里散步,听着鸟儿的欢快歌唱,听着涓涓溪水流向远方;用一杯清茶,品岁月悠悠,阅千年寂寞,慢享红尘烟火浓,闲观流年岁月长。这些平凡的瞬间,是我生活中最真实、最幸福的时刻。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追求平凡的快乐,也许就是一种解脱,一种返璞归真的幸福。平凡带来的快乐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是心灵的宁静。
许多往事不堪回首,时间能疗愈一个人的情绪,这周围万籁俱寂,脑海里不断闪现的是童年,是青春,是人在中年的豁达,自然还有岁月里的静美。
雪小禅说:“生活本身就是禅”。
人这一生本来就是跌宕起伏的一生,掰指数算,细数光阴,那光阴的冷暖,会让人美丽,也会让人心酸,在光阴的故事里,许多的人早已不再身边了。光阴洗白了日子,那些暗香盈袖的岁月,滋养着万物的同时也在滋养着我。
我们洒然地面对岁月的流逝,珍惜时间给我们丰厚的礼物。唯有如此,我们才可以把一地鸡毛的日子,过得千般值得。最后,希望我们都能出走大半生,万里归来,依然是少年,拥抱岁月里的静美!
【编辑点评】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品在风景中融入哲思,角度新颖并带着岁月静好的美感,生活充满不平淡的诗意。行文舒展自如,追逐岁月里平凡的快乐,也许就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幸福。

【作者简介】白蕊,女,汉族,来自四川,现居重庆,设计师,工程师,艺术家,多年从事园林艺术设计及策划规划工作,美篇认证艺术领域优质作者,其作品浏览量100万+。
诗 意 中 国


图:新华社

《作家旬刊》编辑部
中国·城市狮龙文化传媒 主 办
合作伙伴:诗经故里文化传媒
《中华诗经阁》、冰心文化传媒
主 编
陈 宏
主要栏目
小说故事
格律诗词
现代诗歌
散文随笔
投稿邮箱
zuojbjb@163.com
一本致力于推广优秀作家作品的刊物
一个为作家们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著名书法家、唐诗研究院高级顾问
作家王忆唐题写刊名
本刊顾问由封面人物、领航人物
专家学者、编辑记者
律师及嘉宾组成

征稿通知
《作家旬刊·原创版》长期征集小说、故事、散文、诗歌、文学评论,字数在5000字以内。投稿时请附作者生活照一张和200字内作者简介发送到邮箱:zuojbjb@163.com。来稿超过10个工作日未见采用,可另投它处。
稿酬标准
作品发表12小时内,自然点赞数在20以上的,稿费20元;点赞数在50以上的,稿费50元;点赞数在100以上的,稿费100元。作品发表后,请作者主动加官方微信,以便领取稿费;作品发表12小时后不领取稿费,视为支持平台建设,不再第二次发放。
感谢广大读者对本刊的厚爱与支持,如果读者发现刊物中的错误,请致信本刊,我们将给予适当的奖励以示感谢。
签约作家
担任《作家旬刊》签约作家,须具有一定创作实力和作品积累,并渴望提升空间的诗人和作家,详情请联系微信:china69888办理。首届签约作家证书为釉黑色烫金荣誉证书。

《作家旬刊》接受各地企业、各界人士赞助,赞助名单长期公布在“特别鸣谢”栏目。同时,欢迎业务合作,共谋发展,有意者添加官方微信:china69888(备注“赞助”)。
·图书1.《数字中国发展战略与梦想》
·图书2.《中国古代诗歌起源之谜(典藏版)》

☞ 请点击下方“收藏”键收藏本刊
☞ 请点击下方“分享”键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