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年味之拜年
作者/牟洪营
一年之计在于春。阳春三月,大地回暖。栽田插秧,标志着新的一年揭开帷幕。经过一冬的休养生息,农村人的辛苦劳作开始了,希望就在前头。而过年,则是农家孩子们最开心快乐的时候。一个冬天,因为冷,长辈们窝在家里,孩子们得以尽兴地玩乐撒娇。年关近了,家家要蒸馒头、蒸黄面、包子、窝窝头、年糕、炸油条、炸糖果子、炸酥果子、杀年猪、揍豆腐、炖白条鸡、炖羊肉、熏猪头肉、熏猪肠子……一派繁忙,却全是为了一个“吃”字。孩子们赶着上各家吃“刨汤”,看闹热,乐得屁癫屁癫地。过小年,送灶神、接财神、贴春联,整的红红火火。大年初一一大早,天还漆黑呢,就会有人家放响了鞭炮。因为传说中谁家开门鞭炮放的早,受财神恩赐会最多。
老家有一句俗话:“大人盼莳田,小孩盼过年。”我们当地习俗,正月十五那一日,叫做“出节”,也就是说,过了正月十五,就意味着新年已经过完,家里不再随时备有瓜子花生糖果之类点心,不再走亲访友,该上学的上学,该上班的上班,该农作的农作。而我们小孩,等过了正月十五,就掐指算着另一个新年到来的日子。那时候,总感觉时间像个慢慢爬行的蜗牛,任你站在时间的这一头,翘首盼望时间的那一头的到来,它就是不紧不慢,徐徐爬行。而那种期盼过年的心情,就好像一棵嫩绿的青草等待着开花。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拜年的形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早些年人们在大年初一的这一天,都会走东家串西家挨着个的给朋友拜年,给村里的长辈拜年;电话的普及之后,便改为电话拜年了,打个电话报平安,一句温馨的问候连接着分居两地的朋友的心;再后来手机已成为人人必备之物,可谓人手一个,极其方便,有事随时可以联系,有些话不便当面说就拨通手机,再不就发条短信,说明意图,避免了那些尴尬的场面,同时也省去了路途遥远之苦,当然,短信拜年之风也随之盛行起来,每每新年将至,拜年的短信就会像雪花一样飘然而至,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拜年是农村人很看重的一件事,“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姑娘”,无论城乡,都流行着从正月初一开始走亲访友拜年的风俗。“拜年咚呀咚(音近字,邵东方言,意指四处拜年),拜到浸谷种”。有的人因为亲戚朋友较多较远,全靠走路去拜年,拜年活动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日散完元宵节才结束。早先拜年,是要下跪的,跪天地,跪祖宗,跪父母,跪长者。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里面包含了无尽的酸甜苦辣,在长者面前的这一跪,包含了太多的内容。现在这一跪拜礼日趋淡化成一种走访的礼节,即使在农村,也很少有磕头拜年的了。
初一一大早,全家人都要早早起来,吃过年三十晚上饺子,家里摆上茶果瓜子以及香烟,就连火柴也要事先准备好,这是给来拜年的人预备的,自已要出去拜年,家里也会来人拜年,不能冷落了客人。到了大年正月初一零时,家乡的各户人家都会燃放烟花爆竹,谓之“迎财神”,祈求在新的一年里红红火火、绚丽多彩、福寿康宁,烟花燃放会持续两个小时之久,热闹非凡,满满乡土气息。
次日一早,各户人家又要燃放炮竹,意为迎接春晓。各家主妇一早就要起床做汤圆,然后带上汤圆、茶水给各处神位上香、上供、斟茶,此后至大年初七人日期间,每天晨晚都要上香、斟茶,大年初一特殊,须早、午、晚上香。这一天开始,大家互相见面都要互道祝福语,小孩要给大人拜年、大人要给小孩派红包,“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期间不能发生口角或说不吉利语言。大年初一,习惯是同村、同族人员互相串门,亲戚则不互相串门、拜年。拜年前要专门有一人到各家去递上拜年帖,然后各家收帖后在家准备好红包、燃放炮竹。
太阳刚升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穿上新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的,大规模的拜年开始了,整条街上都是来来往往的拜年队伍,比赶集还热闹。家里的老人不用出去,而是在家里等着接受年轻人来拜年。本族的男人要聚在一起去给本族长辈及乡邻们拜年,而女人们多是几个妯娌结合到一块,或由年轻的婆婆带着自己的儿媳妇、侄媳妇们,一帮一伙地在村子里穿行,到应该到的家里去拜年。新娶的媳妇是一定要跟着去的,平时各忙各的事,难得见个面,借这个机会到各家看看,也算互相认识一下,将来还要在这个村子里过上一辈子呢!
该去的家庭是一个也不能落下的,落下就要出问题了。回到家里老人要逐一盘问都去了哪些人家,如有遗漏就要赶紧回访。还有意料之外的人来拜年了,也要回访。在村子里过日子谁家不愿意把人际关系搞好啊!
拜年的顺序是先近后远,先亲后疏。本族的爷爷奶奶叔叔大爷,要先拜,本族的拜完了,才去拜邻居、朋友。拜年一般是只能向长辈或同辈之间拜,很少有向小辈拜年的。但也有例外,一个村上住着,同族中往往有些德高望重,辈分虽然不高,但年岁颇长的,人们也是要登门拜年的。通过一个上午的进进出出,一般该走的门子都走到了,到下午就等着去上坟祭祖了。
等上完坟回来,家里的老人也要出门去给几个比自己年长或辈高的老人去拜年。这样的拜访是一年一次,必不可少的,但也往往是该拜的人一年比一年少,进入暮年的老人已是风前烛瓦上霜,说不上哪天就走了,老人拜完年回来,总要感叹一番,也未免有些伤感在里面。
初一在人们的忙碌当中不觉就过去了,从初二开始,人们就要忙着走亲戚,去给亲人们送去新年的祝福了。童年就在年俗的陪伴下悄悄度过,回忆起磕头拜年的情景,宛若就在昨天。如今,随着新农村建设和移风易俗工作的不断推进,许多农民都搬上了楼房,磕头拜年的人群也越来越少了,但记忆中那充满着亲情和乡情的场景永远挥之不去,并且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变得更深邃更值得留恋。
“炮声隆隆满天飞,喜笑颜开共祝福。亲朋好友来传达,共祝新年吉祥好。红包滚滚进家们,心里美的乐开怀,一声拜年传万里”记得小时候,每逢过年,拜父母和亲友所赐,红包里的压岁钱,虽然面值着爷爷奶奶、叔叔婶婶、伯父伯母拜年,就像小时候完作业一样,也是春节的一门必修课。记忆中,过年时印象最为深刻的应该算是拜年了。因为在我们老家记忆中,过年时印象最为深刻的应该算是拜年了,这拜年不只是耗费的它浸透心髓,及至灵魂。
无疑,那就是血缘,哪怕其中遗疾,也令人惜若发肤。于是大年初一,我首拜那脉孤寂的温暖,一叩再叩三叩,拜之尤年!不管时代怎么发展,拜年都将是中华民族永远说不完的话题,因为它代表着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亲情和血浓于水的爱心,只是这个话题越说越新,越说越有时代特色罢了。拜年方式,时代不同,变化颇多,从中不是也可以折射出国家的发展进步,社会的繁荣安定,人们交际方式的便捷和小日子的红火多彩吗?。
这几年,拜年的时候下跪磕头的场景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走一走转一转,晚辈到了长辈家里了就算是拜年了,只是走走转转的不算是拜年,而是仅仅过来给长辈打个招呼。有人说年味越来越淡,也有人说年味在变,新时代的年轻人在用自己的方式拜年:短信,扣扣,微信,视频等等,然而拜年不下跪磕头总觉得欠缺了许多传统的东西, 晚辈给长辈下跪磕头才算是拜年。

作者简介
牟洪营,男,民族:汉,1967年9月9日出生。笔名毋治、晓睦、不挡,微信名叫: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现住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系看阴阳宅(道教)风水先生,相面,算卦,起名,结婚看日子,批八字,根治邪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摄影协会会员、德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作家协会会员;人民日报记者,1991年3月被结业于;《全国家用电器维修人员培训工作协调指导小组办公室》证书,2002年3月12日被聘为:《德州日报》编辑和记者,齐鲁晚报优秀最佳通迅员,2012年9月6日被聘为:《领导科学报》记者,2013年4月19日被聘为:《齐鲁晚报》记者,2023年5月1日被聘为;《全国大型古玩收藏界交流会历代钱币、陶瓷玉器及琉璃、竹木牙雕、老银饰品、文房雅玩、年份老酒、古玩字画、铜钱、佛像、钱币、书画、瓷器玉器、民间杂项、古籍善本、海外回流、艺术品、青铜器、紫砂等等鉴赏与鉴定拍卖交流会参展会员兼职秘书长》。自1999年在国家级、省级、市级、等报刊开始发表新闻、散文、诗歌等作品90多万篇作品,2005年在《现代交通报》上“我与交通同行征文”之中荣获优秀(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