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寻贾平凹在苗沟水库的岁月
作者:张书成

每到周末,我常常回到家乡棣花,与乡亲们聊聊天,回忆贾平凹在苗沟修水库的趣闻轶事。
第一张照片上的叫李松柏,棣花东街人,住在二郎庙附近,他是贾平凹的邻居,当年修苗沟水库时,他在大灶上做饭,因为擀面特别好,每次做糊汤面都是他擀面,下面,贾平凹只到水库上时,负责管伙,与李松柏相处两年多,吃过他烙的馍,他擀的面条。说起贾平凹,他的话像山涧的溪水,滔滔不绝 。

第二张照片是我的邻居,叫海善,在苗沟水库从1969年开始当保管15年, 现在已经81岁,是苗沟水库的见证人 ,也是贾平凹在苗沟水库指挥部的同事。说起贾平凹,嘴里也是像倒核桃,话溢出来了——勾起了我当时许许多多的回忆。

第三张照片是李百善,他是贾平凹当农民时的队长,也是邻居。贾平凹从小到大,从当学生到当作家,一路走来,根根梢梢,他全知道,央视到棣花拍贾平凹的专题片,里边的主人公之一就是李百善。

第五张照片的人,是个大领导,也是著名作家,曾当过商洛报主编,丹凤县委书记,商洛地委书记,省党校校长。贾平凹上大学,是他看了贾平凹办的简报,很欣赏,所以给当时的公社书记打了个招呼。前几年,他八十四岁时,我去省党校看看他,他还说到当年的这些鲜为人知的事——很遗憾,他已经去世四年多了,一个令很多人敬佩的人——周述武书记。

第六张照片上的人,是个医生,叫许天掌。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曾在苗沟水库卫生室当医生,那时,卫生室设在当地农民的牛圈里,只有一间房子,地下潮湿,墙壁斑驳,条件极为艰苦,但他身背红药箱,穿行在硝烟到处弥漫、铁锤钢钎叮叮当当响的工地上,至今我还记得那些情景。他说贾平凹是羞脸子,和人家女孩谈恋爱话少,他常常教办法,也给撑腰打气。
……

岁月如歌,人生如梦。一眨眼,五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修水库的领导,有的已经作古,有的行将就木,有的尚在,但风烛残年,记忆力减退,身体健康的已经不多;但健在的人,说起那些陈年旧事,仍记忆犹新,兴趣盎然。他们和我一样,是当时的见证人,是最有发言权的人,所以,与他们聊聊天,常常感到欣慰,感到温暖,感到幸福,同时,也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查阅所有资料,苗沟水库只有寥寥无几的文字东西,系统的资料找不到,深感遗憾——当年几千人奋战五年修筑的水利工程,死伤了好多人,有的人还是尚末出嫁的黄花姑娘,没有记载,没有文章,就连贾平凹办的简报,连一张都找不到了,让我无言以对,望天长叹。

作 为当时的水库建设者,觉得自己应该把这一段历史资料用文字、照片、音像资料纪录下来,也是自己人生的一点作为,一点奉献,一点乐趣,也是为当地的历史文化做力所能及的贡献啊!


往事绝不如烟,历史可以通过文字来重现,我做的这些,不图什么名利,纯纯是给我们的后人留一些真实的故事,让他们知道,那个年代,棣花人的勤劳、精神,愛情,生活,他们所做的一切,于今天我们的生活的作用、影响和意义,当外地游客来到棣花,看到现在的棣花,喝着苗沟水库里的水,吃着棣花塬上长的粮食,也知道当年的棣花是什么样子,知道现在世界著名的贾平凹和当年修水库抡锤挥钢钎的贾平凹——这才是真正的棣花,这才是真正的贾平凹啊!
作者简介:

张书成,男,生于1956年12月,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政府公务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商洛市作家协会会员,市诗歌学会会员,丹凤县作协理事。从上世纪 90年代开始业余文学创作,先后发表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数百篇(首)。《万湾农家乐》、《旅游遐想》等获丹江旅游征文二等奖。部分散文、诗歌被收入《采芝商山》、《丹凤文学》丛书。出版有散文集《棣花细语》、《棣花纪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