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唐名将郭子仪
文/珠峰
上大学时,就粗略阅读过欧阳修、宋祁编著的《新唐书*郭子仪列传》。史书中的大唐名将郭子仪是个儒雅宽厚、足智多谋、能征善战、忍辱负重的国之栋梁,军事奇才。中国民间的郭子仪则又是个福禄寿俱全,爱国忠君,正直仁爱、近乎完美的福星儒将、廉洁奉公的达官显贵。

前不久,一部优秀的国产动画片《长安三万里》中,又写了其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的交往与友谊。
郭子仪是大唐王朝孕育出的一位历史人物,又是唐王朝,乃至华夏五千多年封建社会中的一个奇迹,他把人臣做到了后人不可能超越的极致。中国世俗社会的理想境界~福、禄、寿、考、智,在他身上得到完美的体现。他地位尊崇,安享富贵,健康长寿,多子多孙,无疾而终,又能犬马声色,依红偎翠,享尽人间奢华。因而在郭大将军身上,不会像孔子、关羽那样,成为儒家道德规范中的圣人,在他的身上更多集中体现的是世俗社会的精神追求。

疫情前的2018年5月,我去西安做酒店培训之余,还专门抽时间去了郭子仪的故乡~陕西华县西马村。在华县华州公园内,改革开放后,当地为发展旅游业,特意在园内,新修建了一座郭子仪身着战袍的高大塑像,同时修复了,毁于“文革“中的郭子仪汾阳王祠和衣冠冢等历史遗迹……

我们纵观历史,在神州五千年浩瀚的历史星空中,曾经闪耀着无数灿烂将星,他们统领雄师,立马横刀,“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在华夏英雄长廊里占据着各自显赫的地位置。可是,他们在功成名就后,大多数都脱不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功臣亡”的悲惨下场,造成了一个个白起、韩信、袁崇焕式的“千古奇冤”,让后世人们扼腕长叹。能够幸免于难,全身而退的少之又少,能够终身享受荣华富贵、死后仍然名标凌霄阁上,受万民景仰的更是凤毛麟角,郭子仪便是华夏大地上的其中之一吧。

郭将军戎马一生,平定安史之乱,击溃外族对大唐的侵犯,守卫西北边塞,屡建奇功,胜仗无数,名满天下。从19岁开始从军,83岁告别血雨腥风的沙场,三次担任唐朝领兵司马副大元帅(大元帅职由皇子担任),并以一身而系国家安危达30多年。《旧唐书》中说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穷奢极欲而人不非”。就是到了1400多年后的如今,我们这些后人,观其大将军的一生,也会发现;他为国赤胆忠心,为君鞠躬尽瘁。为将宽厚仁慈,爱兵如子,治军严厉。为官严格自律,清正廉明、任劳任怨、执法公正。为父守德遵制,严格家风,勤俭育子,坦诚待人。对外处世,他大智若愚,谦和隐忍,乐观豁达,心地坦荡,守口守心。

在他为官为将,扶佐三代唐皇肃宗、代宗、德宗的过程里,位高权重,功高震主的他,曾多次遭遇,君上忌惮,侫臣谮毁的人生生死险境。然而,所有的困厄都被郭子仪一次次化解。在血腥的战场上,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如雄狮虎豹,歼灭敌人,是个英雄强者。“料敌如神”是德宗对他的赞美,也是因他生出的一个成语。同样,在险恶的官场中,他也往往能逢凶化吉,绝对是智者。所以能如此,不在于他的谨小慎微,左右逢源,而在于他心胸坦荡和对唐室的忠诚,“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不怨天,不尤人,更在于危难时刻显示出的价值。每次都在他功高权重时被罢除兵权,国家危难时刻又不得不委以重任于他。也就是说,风雨飘摇的唐朝离不开郭子仪,大唐帝国需要郭子仪这样的人。因而,才一次次罢了他的兵权,又一次次授给他兵权,而且地位一次比一次更高,权力一次比一次更大。故李白曾赋诗《汾阳王赞》,北宋名臣范仲淹也写诗《赞汾阳王像》来盛赞郭子仪的英雄盖世,处世坦然,忠君爱国,护国爱民。

据史书记载,郭子仪在长安的汾阳王府就有近100亩。府内屋宇宏伟气派,宽敞华丽,楼台亭阁,鲜花茂林,随处可见,行走其中,可乖坐马车,王府内吃皇粮的人有近3000之多。郭家人丁兴旺,家族庞大,郭子仪共有八子八女,儿子,女婿都在朝为官,儿媳中还有皇帝的公主,地位显赫,孙子辈多达数十人。郭子仪晚年功高位崇,但他心理清楚明白,帝王只希望朝臣尽忠竭力,却又害怕朝臣功高难制,甚至谋反代之。在平定安史之乱前后,因战功,郭子仪受到三位皇帝封官晋爵的官职多达三十多个,赏赐的金银财宝、车马服饰、美人歌伎、珍玩异器,不计其数,可谓极尽人臣之尊。在他心里,这些官爵与封赏,何尝不是过眼烟云,身外之物。六十多年在朝为臣,他见过太多达官显贵享尽荣华富贵,却在一夜之间身首异处,家族被诛的惨剧。杨国忠、安禄山、李辅国、鱼朝恩、程元振,哪个不是曾经权高位重,威风八面?到头来,哪个不是身败名裂?因而,郭将军做人,粗中有细,心中明亮,他一生中多次向皇上请求辞去官职,削去兵权。却一次次欢快地接受了皇帝赏赐的美女歌伎,金银财宝。他郭子仪需要这些,不仅仅是为了享乐,更是希望用这种举动打消帝王对他手握兵权的猜忌之心,更为重要的是为了保护自己和家族的安全。事实证明,他这一着做对了,不但完美地走完了仕宦之途,而且赢得了几代皇帝的信任。

朝延离不开郭子仪,但有人却容不得郭子仪。朝中深受皇帝宠爱的大宦官鱼朝恩,在郭将军领兵与吐蕃军大战河西甘南之时,派人阴损地盗掘其父的坟墓。在古代民间是最忌讳掘人祖坟的。所谓“杀父仇,夺妻恨,仇恨大不过挖祖坟”。这个大宦官,就是想通过这件事来激怒郭子仪,好让他带兵从前线返回京城,并污告他纵兵谋反,进而借皇帝之手,除掉拥兵位重,爱国护边的郭子仪。但他忍辱负重,以国家社稷为重,以京城安危为重,以边关战事为重,巧妙地化解了这场宦官的阴谋。几年后,事件真相大白,指使掘墓的宦官被朝廷灭了整个家族。

同时,郭子仪还是个时时居安思危之人。
他的王府自建成之日,便天天府门大开,门庭若市,上自王公贵族,朝庭大臣,下至走卒贩夫,出入往来如入街市,从来没有人过问。若有乞丐和僧人,入府讨饭化缘,郭子仪必让他的妻妾美人,下属护卫与家人,好生款待,热情奉送饭食和钱财,善待来者。同时,郭子仪若听闻那里遭遇天灾地震洪水干旱,必从皇上赏赐的俸禄财物中,捐出一部分救济灾民,而非全部据为家族所有。安史之乱前后,他不但救过诗仙李白,也救过许多,在那个国家战乱不断年月中,落难的唐朝文人,下级正直官吏,军中勇猛无畏,爱国慰民的下级军官。据使书记载,郭子仪一生提拔的部下幕僚,多达150多人,这些人有的封王拜爵,有的出将入相,若按现在军街制来看,他光提拔培养少将以上军衔的军官,就多达40多人。这些人与其一样,为大唐平定安史之乱,护卫边疆安全,以及王朝中兴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由于郭将军做人光明磊落,他的王府大门,始终敝开,并让大唐阳光照遍府中每个角落。
一日有位他的部下,要调往边塞任要职,特来汾阳王府向老上司辞行,因无人盘问,出入自由,部下就百无禁忌地一直走进了内宅。恰巧,看见老将军的爱妾、女儿正在梳妆打扮。老态龙钟的郭子仪在一旁精心侍奉,一会儿递上手巾,一会儿端水,好像奴仆一样。结果,这一幕,在长安城内一传十,十传百,没几天,京城的人都把此事当成笑话谈论。老将军听后只是笑笑,他的几个儿子却觉得太丢王爷面子了,希望紧闭大门,像别的王府一样,不让闲杂人员等出入。郭子仪一笑置之,不予理会。儿子们说;”大人功高盖世,普天下的人都尊敬您,可是您自已却不尊重自己,如今不论贵贱,随意出入,像逛大街一样,就是商朝贤相伊尹,汉代霍光也不是这样。”

望着涉世不深的儿子们,郭子仪语重心长地说;“我敞开府门,任人进出,不是为了追求浮名虚誉,而是为了自保,为了保全我们全家的性命。”儿子们十分惊讶,问其中的道理。
老将军叹一口气,说道;“你们光看郭家声誉显赫,却没看到这种显赫随时有丧失的危险。现在我们郭家有朝延供给草料的马匹200多匹,吃朝廷皇粮的吏员仆从1600多人,己是进无可往之处,退无可据之地,所谓月盈而蚀,盛极而衰,天下已找不到一处能够容纳我郭府一千余口人的隐居之地了。如果我们紧闭大门,不与外面来往,只要有一个人与我郭家结下仇怨,诬陷我们对朝延怀有二心,就必然会有专门落井下石、妒害贤能的小人从中添油加醋,制造冤案。那时,我们郭家的九族老小都要死无葬身之地。我让四门洞开,坦荡自然,即使有人陷害毁谤,也无从谈起。所以,不能按你们想的那样去做。”
儿子们听完老父的一席话,茅塞顿开,齐声叹服老父亲看得远,看得深。

唐建中二年春天,老将军已是85岁高龄的耄耋老人,年老体衰,行动不便。朝中官员登门探望的络绎不绝,会客时,郭子仪身边有姬妾美女侍奉,不离左右。一天,府上总管来报,朝中御史中丞卢杞前来拜望。郭子仪听后如临大敌,急忙屏退身边侍妾美人,强打起精神,一个人凭椅而坐,毕恭毕敬地接待卢杞。过后,家人问;“平时朝中大臣来,我们都陪伴在你身边,为什么卢杞一来,就让我们回避?”郭子仪说;“卢杞相貌丑陋,但心肠险恶,女人们看见他的模样,一定会忍不住发笑,他感到难堪,肯定会记恨在心,日后要是得志的话,会加倍报复,我们郭家会遭受灭顶之灾的”。

此卢杞乃中丞卢奕之子,玄宗期宰相卢怀慎之孙,身材矮小,相貌极丑陋,面色发蓝,却能言善辩,善于权谋,深受德宗赏识。来探视郭子仪前,卢杞刚被擢升为御史中丞,兼京畿观察使,正志得意满,若被女人们一笑,岂不是要出大事?郭子仪宦海沉浮几十年,看人很准。几年后,卢杞果然当上宰相,弄权祸国,独揽朝政,宰相杨炎、张镒、御史大夫严郢等人先后死在他的手上。这件事不大,却成为中国历史上辨奸识人的典型事件。直到宋代,苏洵在其著名散文《辨奸论》中,仍以此事警示世人,说;“子仪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从苏洵的话中,可以看出郭老将军当年的先见之明,因为他同时看清了两个人,一则看出卢杞之奸,二则看清了德宗用人之昏。

即将走到人生尽头之际,郭子仪头脑仍然清醒,为身后子孙安危,用心可谓良苦。他一生疆场奋战,护国安民,现已是桑榆暮景,风烛残年,晚霞西尽,只能用这种方式保护自己的英名和郭家后代们了。
郭子仪大智若愚,深谋远虑,忠君爱国,勇猛无畏,又甘于平凡普通的传奇故事还有许多。在中国千百年来的民间社会里,郭子仪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是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但其影响力却已远远超越军事、政治和外交,带着神圣的光环,嬗变成为了一个璀璨夺目的文化符号,由遥远的唐朝闪烁到如今,从朝堂走进了民间,成为了集福、禄、寿、考、智于一身,尽享人臣至尊的千古风流人物。 他不但永远留在了,陕西华县故乡人民的记忆里,而且在中华大地上,还保存了许多有关他的遗迹。虽经1400多年的风雨沧桑,仍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四方游客,以及众多军事领域,文化学界,仕途人士,历史学者,平民百姓对他的尊崇学习,研究和仰慕。这《长安三万里》的中国故事,华夏传奇,还将流传千古,光耀中华,传播世界。

据说法国拿破伦、苏联元帅朱可夫、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等。在晚年读到或听说了,中国古代郭子仪将军传奇故事,卓越指挥才能和战功无数,又能忍辱负重,谦逊做人的故事后。皆不禁仰天长叹,为何早没学习研究过华夏军事史上,这颗伟大而谦逊的军事将星呢?
原创首发
2024年1月25日珠峰作于成都市青羊区小南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