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双穴牵引镇痛法 创始人:
张静 谈疼痛都是假象
民间患者给妙手张静的评价是,不管哪里疼,只要一出手,片刻见真晓。
她对疼痛理解:
身体有很多经络,影响着气血的运行和五脏六腑的正常运作;
它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身体经络不通的时候就会表现各种疼痛出来:
比如:1、疼和痛:在医理疼和痛是两个概念,两者都和经络不通有关,程度上有些差异。比如脚碰了一下,立刻产生的感觉叫做“疼”;如果接着按压一下受伤的地方,这时候产生的感觉才叫“痛”。
疼字是“疒”下面一个“冬”字,泛指由寒邪侵袭经络所致的不适,一般是经络受到外邪干扰,身体自动发出“疼”的信号,以便募集更多的气血救援,但“不通畅”、“堵塞”的局面还没形成,所以,“疼”通常是一闪而过的,呈现点状或散点状,如果没有堵塞,疼过以后也可能无迹可寻。
痛字是“疒”下面一个甬字,古代甬是“隧道”、“走廊”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人体内部通道——经络的疾病。实际上,痛就是经络集结了很多气血,瘀滞不通而发出的信号。“痛者不通,通者不痛”,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痛感一般是按压、触摸才会感到,可以反复发作,面积比疼要大一些。
佛性之理最痛不过心痛:
疼痛是因触生受,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诸根,及对应的各种器官,在应对外在的种种接触时,产生相应的认知分别。六根类似于现在说的存储记忆。疼的感觉是几种条件和合产生的,因为有生命的觉知性,有身体器官的记忆能力,有外界的接触离合,还有分别认知的能力,所以有了疼痛的感觉。
人从哇哇坠地到老死病榻不过百年,在历史长河里只不过是短暂一瞬。人的一生无时不与痛苦相伴,少时有少时的痛苦,青年有青年的痛苦,中年有中年的痛苦,老年有老年的痛苦,人的一生就是在痛苦中挣扎。回顾人生,真可谓是人生苦短。
痛苦从何而来呢?从欲望。没完没了的欲望。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是你自己让自己痛苦。其实就是这样,欲越盛,苦越多;欲与苦伴,苦与欲连;苦随欲而来,苦也随欲而去;无欲则无苦,无苦即得乐。
古中医对疼痛辨证1:
冷:最常见的是手脚发凉,常常是经络不通的信号。因为人的体温是由气血输送来决定的,气血旺盛,体温才会正常。哪个地方发冷,哪个地方可能经络不通,气血难以到达。此外,还有体温、出汗不对称出现,如某些半身不遂的人,经络严重不通,健康部位和不健康部位会出现一侧体温正常一侧凉的情况。
热:主要表现是身体某些地方低热、干燥,或者局部异常出汗。一般这也是体内经络不通,热气不能通过正常渠道散发出去的缘故。除了外邪引起的红、肿、热、痛与发热所在的经络不通有关,一般低热可能来自相连的经络。气血在体内运行周而复始,如果此路不通,会从临近的经络那里寻找突破口,容易影响的就是具有表里关系或者子母关系的经络,使该经络发热。比如头部低热,不一定全是膀胱经的问题,而可能是与它相表里的肾经气血不足不畅造成的。
肿和胀:我认为经络不通可以是有形的,这就是肿,常由血瘀引起。要消肿,就得活血化瘀,可以用刮痧法或者拔罐法来调理。很多人刮出来、拔出来的紫色或者黑色“痧”,其实就是经络里的瘀血。
麻和木:经络不通引起的疼痛进一步发展就是麻或木。比如我们盘腿坐得太久,下肢气血不通,就会疼痛;接着,经络被堵死,气血彻底不通,双腿就会麻木,只有改变坐姿,气血通畅才能恢复知觉。
酸:酸说明经络气血供应减慢,不能满足身体需求。人在剧烈运动以后,比如短跑比赛,事后机体会发酸或者无力,这是因为短跑需要更多的气血供应,超过了正常机体气血供应的限度,导致气血供不上来而发酸。
古中医对疼痛辨证2:
1.满身皆痛:手足、心腹一身皆痛,将治手乎?治足乎?治肝为主。盖肝气一舒诸痛自愈,不可头痛救头,足痛救足也。
2.腰痛不能俯:痛而不能俯者湿气也。
3.腰痛不能直:痛而不能直者风寒也。
4.腰痛而不止:凡痛而不止者,肾经之病,乃脾湿之故。
5.腿痛:身不离床褥伛偻之状可掬,乃寒气之侵也。
6.两臂肩膊痛:此手经之病,肝气之郁也。
7.手足痛:手足肝之分野,而人乃为脾经之热,不知散肝木之郁结,而手足之痛自去。
8胸背、手足、颈项、腰膝痛:筋骨牵引,坐卧不得,时时走易不定。此是痰涎伏在心膈上下,或令人头痛,夜间喉中如锯声,口流涎唾,手足重腿冷,治法用控涎丹,不足十剂其病如失矣。
9.背骨痛:乃肾水衰耗,不能上润于脑,则河车之路干涩而难行,故做痛也。
10.腰痛兼头痛:上下相殊也,如何治之乎?治腰乎?治头乎?谁知是肾气不通乎!盖肾气上通于脉,而脑气下达于肾,上下虽殊而气实相通,法当用温补之药,以大益其肾中之阴,则上下之气通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