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官陈执中》文/李威
谏官多次向宋仁宗进言:
清廉但平庸的宰相陈执中
不学无术,非宰相器
但仁宗坚持己见
直至后来
谏官当面批评仁宗用人不当
问仁宗眷顾陈执中
是否因为陈在先朝
曾乞请真宗立陛下为太子
仁宗答:不是为这
而是因为他对我一片忠心
顺便说一句
陈执中乞请真宗立太子
是在真宗仅有两个儿子
一个儿子已死
不立另一个儿子为太子还能立谁
的情势下
向真宗乞请的
李威创作谈:
这则故事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这个陈执中,虽然平庸,但对自己的前程却并不平庸。当真宗两个儿子死了一个,还剩一个,立这儿子为太子天经地义时,他挺身而出乞请了。人情做得大大的,关键是,人情做得毫无风险。
为什么真宗死了一个儿子后,在乞请皇上立太子这件事上,陈执中又能在诸大臣中占先呢,我设身处地想,若我是朝中大臣一员,还真不好意思站出来乞请。因为这明摆着是去抢占不花一文钱代价的大人情。但陈执中这样的好官就好意思。如此看来,他不仅对自己前程不平庸,而且关键时刻脸皮够厚。小小一则故事,几句话,把平庸好官儿的素质和专制社会的政治生态活脱脱呈现了出来。
从来昏昏庸庸的好人,就未必真昏庸。对自个儿的利害得失清楚着呢。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说的就是这种人。
封建专制统治的土壤特别适宜孳养这样的好官、好人,国家发不发展、人民幸不幸福,对皇帝老儿来说不重要,重要的是统治稳固。于是乎,平庸而忠心,足矣。甚至,平庸才能保证忠心之中不生二心。帝王的这种需求 ,也造成很多原本不平庸的官儿主动选择平庸,并以平庸为荣。
至于说这个陈执中清廉,我想起一个故事:一穷人遇见得道高人点了一大块石头变的金子送给他。穷人不要。高人惊讶:遇见高洁之人了。穷人对高人说:我想要你点石成金那根手指头。陈执中这样平庸好官的清廉不也如此?以自己不学无术混天度日的素质,保持一个清廉宰相的名声,不正是舍掉一块金子得到点石成金的手指头?
明知自己平庸,长期尸位素餐,此乃不廉;不学无术不把国家治理好,此乃不忠。倒是那追着仁宗说陈执中“不学无术、非宰相器”、甚至当前指责仁宗用人不当的谏官,才是真正一片忠心。
编者按:
在一国一姓,家国不分的古时候,忠君和爱国互为表里。里乃忠君,表即爱国。但凡忠君必然爱国,如若爱国必先忠君。不然,你爱的是哪门子国?莫非不想活了。
那时候的人言必家国情怀,匹夫有责。可是又有多少人分得清家与国的逻辑因果?就算博学如正学先生者,凛凛然献身于明初靖难之役,还连带奉上十族八百多口人,创下吾国历史上灭族之不世记录。他“ 不侍二主,一死谢故主”的名节,他的忠君爱国的抱负以及士可杀不可辱的理想都在屠戮中实现了。的确,他的铁骨铮铮,正如鲁迅在纪念柔石的一篇文章中提起他是台州式的硬气,只是颇有点迂。或许先生明白无论叔侄谁面南而坐终究是既得利益集团之间的权力之争。不同于外族入侵,保家卫国。人家朱棣已经说的明明白白了:“这是我的家事,用不着先生过多操心!”
封建王朝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姓赵的,即便帝师又如何!即便拥兵自重如岳飞者又如何!
话说回来,仁宗之仁确是名副其实的。君臣之间可以如此坦诚相待,以至于后人不知有帝,只识包拯、欧阳修、范仲淹等诸能臣矣!“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史家将其统治时期概括为“仁宗盛治”。而今眼目下,好官应该更多。德才兼备,德为先。言路大开,复兴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