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路上的面子
----《道德经》启示录之二十二
作者:焦仕启
经文诠释:
老子《道德经》上篇--道经。
第22章原文: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jin:一声),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 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第22章译文:委曲反而能得到保全,屈就反而能得到伸展,低洼反而能得到充盈,破旧反而能生新,少取反而能多得,贪多反而会产生迷惑;因此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治理天下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而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是非彰明;不自吹自擂,反而能功勋卓著;不自高自大,反而能长久;正因为善于谦让,不与世人相争,所以天下反而没有谁能与之争高低;古人所说的“曲则全”等话,不是空话,是实实在在能够达到的。
思绪流萤:
老子曰:“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这是说一个人如经常处在自以为是、刚愎自用和自吹自擂的状态,既无法做事,也难彰显美誉,更降低了自己的品位;相反,如能戒掉这些状态,却能真正实现一个人有尊严的“面子”。
“面子”,是人们生活中自我修饰的外在形象,也是人们交际中的礼貌和尊严展示现象,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说明有时“面子”也是道德底线;“面子”因文化不同,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探讨和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面子文化”差异,有助于消除人际交往中的障碍,促进交流。
生活中最为简单的“面子”修饰,比如人的着装打扮、适度修饰、精于点缀,可收到整肃“精神状态”的效果,而一些人获得"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岗位标兵"等荣誉标签后,也是增加了“面子”的外在附加值;维护面子,是为了受人敬重,但刻意或参假伪造“面子”,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图虚名,小则害己,大则害人,极则害群。
“面子”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面子需求”,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喜爱、欣赏和尊敬;消极的“面子需求”,是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的干涉和阻碍,以保持选择行动自由的权利;而人在生活中的礼貌行为,则在于保护面子,降低面子的威胁;面子亦有矛盾性,如给予对方过多的关注或参与,势必会威胁到自己的权利和独立性;但是,当说话的人过于维护自己权利和独立时,就可能又会侵犯到对方的权利和独立,还会降低给予对方的关注度。
威胁“面子”的言行,一般有:向听话人发出强制的命令、威胁、警告、批评、蔑视、抱怨、谴责、指控、侮辱、请求和劝告,或直接付诸违心的表达谢意、接受批评、违心许诺和提供非情愿的帮助,或威胁说话人面子的道歉、接受、批评、恭维、忏悔、承认有罪(或有错)等,皆涉及说话者既要关注对方,又要维护对方一定的独立性,以示尊重。中国汉文化中的"面子"内涵,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面子是个体身份与理想形象要求的表现,也是个体社会地位、社会价值和处世要求的总和,体现在文化基因促成约定俗成的社会“面子规则”上,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这种身份、形象和礼节等基本的规则要求,例如仁义、德才、忠信、风俗等,都是个体言行面子的普遍标准,违背了就属于“丢面子”;二是情面被看成个体人际影响度和关系融洽度的标尺,且面子也是人情关系与人际影响的象征,如生活中给对方以情面,就易达成相互关系的和谐,反之就是“驳了对方的面子”。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强调君、臣、官、民皆有格度,一定程度地忽视了人格的独立性;比如,人有过格的言行,就会招来"人言可畏"的否定效应;所以,中国人很重视“面子效应”,甚至有时不顾及自己的承受与消费能力,就想“打肿脸充胖子”地去"装大爷",导致一些人常常处于只为“活给别人看”,而负累生存;当然,中国人为了顾及“面子”,也知祸从口出,于是官僚中就出现了许多“点头先生、划圈先生、叩头先生、无嘴先生、哼哼先生、是是先生”等。
有人说:“人生的脸面、场面、情面三碗面最难吃”;因为,人生不长,却须过好这三种难关;懂得这三碗面的吃法,才能活得游刃有余;吃好这三碗面,如鱼得水;吃不好这三碗面,也许寸步难行;如此,先说第一碗的脸面;做人要有人样,还要活得体面和姿态好看;于是,脸面就成了很多人内心的包袱,越是在意就越沉重,一些层次低的人,特在意面子,哪怕仅为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人前也不肯丢了“脸面”。然而,网上流行一段话,应让人惊醒:“放下面子赚钱时,说明自己已懂事了;用钱赚回面子时,说明自己已成功了;能用面子赚钱时,说明自己已是人物了”……杨绛先生百岁高龄时,也说了这样一段感言:“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这是脸面的自知和自识,若想通透了,就不会过分在意或拉下脸面。
再说第二碗的场面;中国人爱讲排场,喜欢说场面话、做场面人,追求时尚的“大场面”,其实均暴露了一种虚荣心的习性;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曾将家中父母接到身边,按说这是封疆大吏的举家出行,场面应蔚为壮观,而他却要护送的人“避退”,还特意写了一封家书,对四弟曾国潢说:“吾家富贵气不可太重”;待到他赋闲在家时,弟弟们办了隆重的酒席为他贺寿,他不喜欢,就躲到了乡下;对于子女,曾国藩的要求也极为严格,不许儿子穿华丽衣服,女儿出嫁只给200两银子作嫁妆,并告诫子女“不可贪图表面的荣光,不能沾染骄奢的习气,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则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了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可见,骄奢荣华的场面,对于人的一生来讲,最多不过是锦上添花的装饰自己,而再大的场面,也抵不过内心的充实。
最后说第三碗的情面;情面或许是三碗面中最难吃的,因为人与人关系好时,照顾好情面不难,难的是关系破裂后,还能保留君子风度;《战国策》里说,“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可有些人却难做到,也许昨天还是亲密无间的朋友,或上一秒还是山盟海誓的情侣,可一旦翻脸,就会将对方的缺点在众人面前抖落出来,甚至恶语诅咒,以泄自己心头之恨;家人或朋友的前尘往事,本都是两人之间的秘密,如摊开来说,对双方都是一种伤害,因为彼此了解,深知对方的弱点,如不懂自律,越亲密的关系,造成的伤害也就越深。例如,北京地铁站曾发生过一则两人吵架的事例,其中一人气愤地说:“你一星期不倒垃圾,还是我给你收拾的房子”;另一位觉察到了旁人的目光,也不甘示弱地吵道:“总比你好,经常不洗澡,屋子里臭烘烘的”;两个人愈吵愈烈,从三天不洗头吵到背上长疮,旁边的人看得目瞪口呆,直到他们快打起来时,才有人上前劝架;这是一起共同生活很久、熟知对方生活习惯的朋友,可一旦反目成仇,遂将各自的隐私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沦为路人的笑柄,亦是不给自己或别人留退路的处理方式。
在人与人的相处中,“三碗面”的给予,往往是相互的,而不给对方留面子,对方自然也不会给自己留后路;当一个人经常在自己面前讲别人坏话时,自己也会产生怀疑:“这个人会不会在别人面前也同样说自己呢?”于是,便会默默告诫自己:“远离这种人”。
人们都是芸芸众生中努力生活的普通人,可以不完美,但人人需要脸面、场面和情面,处理好这些关系,自己也就能活得体面;而“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存君子之风、顾得好情面;把握人情关、人生才会顺”,是人生善于洞察,恰如其分把握应对尺度的必要。
人的“脸面、场面、情面”受国体和政体制约下的地域文化基因、道德和风俗等影响,惟愿中国的天下人都能吃好这“三碗面”,活得更加通透,越走路越顺畅。
作者简介:
焦仕启:笔名“秋鸿”,辽宁省营口市人,在北京工作近30(京籍),先后毕业于营口教育学院、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MBA专业硕士研究生);曾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当过记者、政府官员、民营大型产业集团总裁和央企高管。因茶余饭后喜好摆弄文字,先后在地方、国家报刊发表和出版了近千万字各种体裁及题材的作品,主要著作有:诗文集《春华秋韵》,纪实散文集《眷恋与希望》,人生启示文集《悟性的境界》,企业实操指导丛书《企业:“经营和管理”意味着什么?》,长篇小说《潮湿的季节》、《那风那草那情》等,多次获国家级奖励。
🍀🍀🍀🍀🍀🍀🍀🍀🍀🍀🍀🍀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942251831@qq.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