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新年之四:团 年
文/叶玉林
鞭炮声声辞旧岁,全家团圆迎新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开始吃团年饭,天黑正好结束。
父亲早在木炭火傍,温了一壶壶灌来的散酒,斟上一杯老酒,敬给劳苦功高的爷爷。然后父母亲相互自斟自饮,并特意允许我们儿女们喝上一杯,整个年夜饭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进行,万家灯火万家欢乐,家家户户大团圆,酒足饭饱为一年的辛苦,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时父母亲也没有忘记,唠唠叨叨叮咛一番:过年呀,你们姊妹一伙,都要学乖乖的,听大人的话,不准和大人犟嘴,姊妹之间不允许吵架。
特别是端碗吃饭,洗锅抹灶要格外小心,不能把啥打碎了,要是这样一年都不吉利,见人问话,要说新年好!图个吉祥如意。来年生活小事莫要和人犯叨叨,凡事都要学会忍让,尽量避免发生矛盾,保持一年有个好心情。
为了让我们永远都能记住,母亲还专门搭梯子,从柿子棚里取了些柿子,在锅里倒水温热,叫我们姊妹一伙晚上睡觉前每人吃上一个,叫吃忍柿,故谐音“忍事”的意思。
“吃了忍柿”,能在新的一年里,忍受一切苦难和麻烦事,祸端口中起,“忍”字头上一把刀,你们要切记在心。父母亲的话语重心长,把思想美德传承发扬的淋漓尽致,那情真意切的举动,增加了儿时过年的神秘感。
父母亲倒像一位传教士,每年这个时候都为我们讲经论道,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这里得以延续。

天刚黑,家家户户又忙着给祖坟上送灯,能跑动的男娃跟上一块去。母亲和姐姐在家收拾锅碗,和面搓面,叉萝卜剁馅子,准备食材给初一早晨包饺子。
爷爷领着我们兄弟送完灯回来,在炕筒门子架起疙瘩火一边烧炕,一边洗脚。先将准备好的花椒叶艾叶和辣椒秸杆,放在木桶里,烧一锅开水泡上,把自己辛苦了一年的双脚好好犒劳一番,美美的泡上一回。我们孩子们这时才放开手脚,在生产队大场里尽情的玩耍。
父亲一年四季东奔西忙,正好利用空闲的功夫,把家里桌椅板登、灶具损坏部位修补一番,忙完了在家烤着木炭火,温上一壶烧酒与前来串门子的队里人,猜拳喝酒谝闲传,舒展一下心中的积虑,回味一年来的苦辣酸甜,生活中的一切烦恼,都将在这一夜“熬年”中抹去。
整个小山村,沉醉在辞旧迎新过大年的气氛中,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中华民族最大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大年,从除夕开始拉开了帷幕。
那时候没有电,没听说过有春晚,过年就是在一块喝酒聊天,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少,仅靠农民自娱自乐。
前些年,大队里每年都唱戏,正月十五耍花灯,头年冬季就抽人,早早组织给年里排戏。每个大队都有自己的戏楼,年年都唱戏,学习“小靳庄”唱革命样板戏。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开始唱老戏,白天上工,晚上排戏,春节期间在大队戏楼上唱三天。
有一年,大队里推举我当团长领戏,从冬季里就开始准备,每天晚上烧着汽灯,烤着木炭火,整整排练了一冬。排演的剧目有《大保国》、《大回荆州》、《铡门案》、《小包公》、《游龟山》、《打金枝》、《四岔捎书》、《柳林告状》、《梁秋燕》等传统戏。
正月初二晚上起戏,在村上唱了三天,初六以后应邀唱到洛南县马河公社、张塬、谢湾公社的芦村等三个地方唱,演出十分成功,深受当地观众喜爱,评价很高,反响极好。
每演一场戏给五十元,演员吃住由当地负责安排到户,正月十八演出结束,共计挣了900元,给大队买了一部扩大机450元,剩余的钱,按照参加演职人员评定的级别进行了分发。

共评了四个级别:一级9元;二级7元;三级5元;四级3元;我这个团长自然为一级,整整熬了一个冬天,唱了一正月戏,就发了9块钱。
现在想起来那时候,虽然人都很穷,但对金钱不在乎,思想单纯好组织,一门心思干事情,精神追求远远超过了物质的享受。
我们村客家人多,个个能歌善舞,工匠艺人不少,扎花灯、赶竹马、跑云彩、划旱船、舞雄狮、耍龙灯,样样都有贤达之人,到了重大节典载歌载舞欢唱一番,如今年轻人早就出门打工了,留在山里的都是些老人和孩童,也无力举办这样的活动了,只是偶尔相邀在门前庭院唱些坐台戏,以驱赶寂寞增加欢乐,但是,客家人的血脉和独特的客家口音,还会在大山深处留传。
“熬年”是指三十晚上,大家相聚在一起,烤着木炭火谝谝梆子,睡觉比较晚一些。相传:年是一种怪兽、青面僚牙凶猛无比,每年腊月三十晚下山,袭击人类及牲畜,人们吓的不赶入睡,在家生火静坐防“年”突然袭击。
一日放牛娃在山上遇见怪兽“年”,非常恐惧的不知所措,急忙驱赶牛群向回跑,情急中扬鞭奋起,发出“噼叭”的声音,这时凶孟的“年”落慌而逃,放牛娃死里逃生得救了。
从此人们发现怪兽“年”,害怕‘噼叭’的声音,聪明的先人们,早早准备了,既能燃烧取暧,又能发出“噼呖啪啦”响声的柏垛树枝,柏木疙瘩,到了腊月三十晚上生火点燃,有效的防范了“年”的袭扰。
后来人们发现,燃烧竹子的爆声更加响亮,还有节奏感,竹子在燃爆过程,打得火星四溅,烟花燎乱,防范更加具有威慑力。
随着“四大发明”火药的出现,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步的制作出了鞭炮,燃烧竹子的方法被取而代之,从此以后就有了“烟花爆竹”一词的由来。
鞭炮的出现,成为人们避灾震邪,祭祀敬祖,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乔迁新居,动土奠基等重大活动的必需品,它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作者简介】叶玉林,男,1963年生人,陕西商州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退休干部。《世界文学》签约作家。曾长期在基层乡镇和区直部门担任武装部长、乡镇长、镇党委书记、副局长等职务。平日喜爱文学、笛琴书画等,创作有《贩药材》《我的父亲》《一封家书,》等各类体裁作品约20万字。
🍀🍀🍀🍀🍀🍀🍀🍀🍀🍀🍀🍀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942251831@qq.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