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
作者: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战国初鲁国武城人。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儒家主要学派—“曾子子思孟子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后世尊其为“宗圣”,与孔子、孟子、颜子合称“四圣”。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大学》着重阐述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治乱的关系,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和《中庸》一样提倡“慎独”,这些论点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大学》寄托了古人内圣外王的理想。

第一章
【原文】
大学①之道②,在明明德③,在亲民④,在止于至善⑤。

【注释】
①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第二种含义同样也有“博学”的意思。”
② 道: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说文》:“道,所行道也。”
③ 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显明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④ 亲民:教化人民,使人去恶从善、恢复性德。”王阳明《大学问》:“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亲民:《管子•形势解》:“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亲民”的目的主要是在于“齐家”,齐家即亲民也。“亲民”二字与上面“明明德”结合,即弘扬光明的品德要学习和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大人的学问即从生活中而来。
⑤止于至善:王阳明《大学问》:“至善者,明德、亲民之极则也。”至善:善的最高境界 。至:极。

【翻译】
大学之道,在于显明我们自身本有的光明的性德,在于亲近民众,使人人恢复原本就有的光明的性德,在于让我们自己和他人都回归到圆满的本性中来。

【原文】
知止而后有定①;定而后能静②;静而后能安③;安而后能虑④;虑而后能得⑤。物有本末,事有终始⑥。知所先后,则近道矣⑦。

【注释】
①知止而后有定: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礼记正义》:“知止而后有定者,更覆说止于至善之事。既知止于至善,而后心能有定,不有差贰也。”言止于至善之程序及功效,在于定、静、安、虑、得五个层次。定,谓志有定向。
②定而后能静:《礼记正义》:“心定无欲改,能静不躁求也。”静,谓心不妄动。
③定而后能安:《礼记正义》:“以静故情性安和也。”安,谓所处而安。
④安而后能虑:《礼记正义》:“情既安和,能思虑于事也。”虑,谓处事精详。
⑤虑而后能得:《礼记正义》:“既能思虑,然后于事得安也。”得,谓得其所止。
⑥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礼记正义》:“若于事得宜,而天下万物有本有末,经营百事有终有始也。”
⑦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礼记正义》:“知所先后者,既能如此,天下百事万物,皆识知其先后也。则近道矣者,若能行此诸事,则附近于大道矣。”

【翻译】
知道要止于至善,然后才能志有定向;志有定向,然后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目前的处境;安于目前的处境,然后才能虑事精详;虑事精详,然后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天下万事万物都有根本和枝末,有终结和开始。能够明了万事万物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于明了大学之道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①,先治其国②;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③;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④;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⑤;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⑥;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⑦;致知在格物⑧。

【注释】
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言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
②先治其国:《说文》:“国,邦也。”古代王、侯的封地。《礼记正义》:“此以积学能为明德盛极之事,以渐到。今本其初,故言欲章明己之明德,使遍于天下者,先须能治其国。”
③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齐,整治;家,大夫之邑曰家。
④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礼记正义》:“言若欲齐家,先须修身也。”
⑤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礼记正义》:“言若欲修身,必先正其心也。”正其心,言喜怒哀乐之用,得其宜也。
⑥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诚,实也。曾国藩云:“一念不生之谓诚。”意者,心之所发也。诚意,言心之所发,一于善而皆有实也。《礼记正义》:“总包万虑谓之为心,情所意念谓之意。若欲正其心使无倾邪,必须先至诚,在于意念也。若能诚实其意,则心不倾邪也。”
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礼记正义》:“言欲精诚其己意,先须招致其所知之事,言初始必须学习,然后乃能有所知晓其成败,故云先致其知也。”
⑧致知在格物:《礼记正义》:“格,来也。己有所知,则能在于来物。若知善深则来善物,知恶深则来恶物。言善事随人行善而来应之,恶事随人行恶亦来应之。言善恶之来,缘人所好也。”宋司马光云:“格,犹扞han4也、御也。能扞御外物,然后能知至道矣。”王阳明云:“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也有说格物是推究事物的原理。

【翻译】
自古以来那些想要让全天下人都显明其明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好自己的国家,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先要修好己身,要修好身,先要端正自己的心念,要端正自己的心念,就要保持真诚恭敬之意,要想能保持真诚恭敬之意,则要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要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则要革除我们内心的各种物欲。




顾问:中华楹联学会主任倪进祥
诗经学会主任李瑞林
总编:日月(敬金忠)
讲师:胡愛民 崔艳蕊 刘翠玲
主编:蔡巧灵 柯美柘 李广恒
董德苑 毕见秋 赵偲含
审稿:杨秀红 天问 蒋贵龙 凌赣文
袁谷成 张琳 俞子兰 钱秀英
刘巧英 李晓华
田卫 野鹤 段志军
收稿:刘建萍 成人之美
制作:李凤梅 俞子兰
图片: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