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阖”的写作,“辽阔”的境界 明飞龙
I

对赣南本土作家的关注,是我们赣南师大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一种传统,在地方经验与文学史的视野下观察本土作家,发现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是观察作家的一种常见途径。龚文瑞老师是江西著名的散文家与文史家,他长时间生活在赣南,写下了一些富有影响力的散文作品如《风雨客家围屋》《井冈情思》《秦淮河上寻桨声》等。近年他移居上海依然笔耕不辍,今天我们讨论的是他发表在《散文百家》(2023年第8期)的《方塔情思》。
龚老师详尽地讲述了《方塔情思》的创作思路,这对我们更好地了解文本有一定的意义,这些文字有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些文本之外的东西,增加对作品的认识。当然文学批评最重要的还是每个读者自我的阅读体验。
作为龚文瑞老师的老友和读者,我比较熟悉他的散文创作以及他的创作理念。他那些优秀的作品有较强的识别性,那就是他自我期许的“文本的开阖与书写的辽阔”,“开阖”指写作技法,“辽阔”为作品的境界。
《方塔情思》与他之前的《风雨客家围屋》《井冈情思》等作品在风格上是类似的,但作家对事物的观察与描述、结构的设计与营建等方面更用心。《方塔情思》从作家“进入”方塔开始,到从方塔“出来”结束,仿佛是进行了一段融合了人文景观、历史文化、生命情思的人生之旅。作家在“旅程”中以“方塔”为中心,融描写、叙述、议论、抒情于一体,在对比中呈现方塔的独特,在衬托中映现方塔的厚重,在历史人物的叙事中展现文化关照,在景物描绘与情感抒发中表达生命情思。文章长短句交错使用,名言警句、诗词华章穿插其中,是文章诗情与思意的优美呈现,也是作家思绪的勃发昂扬。
在“开阖”中作家完成了对方塔的书写,也在“开阖”中参与了方塔历史文化与生命情思的建构,由此便使文章呈现出“辽阔”的境界,而这种“辽阔”的核心便是作家心中的“浩然之气”,一种由文化关怀、人文情怀、生命哲思融汇而成的大气与正气,一种作家的自我人格追求与表达。
注:明飞龙博士系赣南师大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附:
方塔情思
龚文瑞/文 安心/朗诵
上海松江,熙熙攘攘的闹市中,有一隅静土,名方塔园。河流横亘,松柏泛绿,翠竹丛丛,一座方塔巨人般高耸在园地中央。
我曾走近无数古塔。比如西安城玄奘为保存由天竺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而主持建造的大雁塔,比如少林寺西安放了历代高僧大德舍利子的少林寺塔林,比如南方各地一座座孑然孤峙于江岸或山峰的有着镇山镇水或祈求文运寓意的风水塔……这些古塔大多为圆形,或六角形或八角形,以方形呈现的并不多见。是故,因袭唐代砖塔形制呈四方形的松江方塔,一入眼帘,我便被它的方正型态而大为震撼——方正,端庄,稳若泰山,静若处子,一派安详意味,一副庄严模样。
塔下有一条古老的河流。河面不宽,但河道的历史深远,自大唐挖掘而成,河水流淌直今已经一千多年。彼时,河从城池中心穿过,河中舟来船往,两岸商铺林立,河名“古市河”。到了南宋时期,有人用巨大的圆木作桩,撑起一块块武康石板,搭起了一座木肋石板桥。行人过桥时,蓦然发现对面高高的方塔尖顶上有仙鹤筑巢飞还,于是就有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桥名“望仙桥”,古市河也因此更名为“望仙河”。南宋诗人许尚有诗《华亭百咏.望仙桥》,赞曰:“鹤驾乘风去,千年竟不归。石梁凭望处,空复白去飞。”有趣的是,望仙桥的建成竟将方塔与古市河的风流融为一体。遥望方塔,望仙桥是为最佳仰望点。这种情景,很有些类似北京故宫护城河的西北角或东北角,这两个角度早已被摄影家们认定为拍摄紫禁城的最佳位置。于望仙桥上,守在黄昏前夕,可见方塔倒影入水,此时以方塔的飞檐翘角为中心,你会发现左右上下皆呈对称状的方塔,在柔和的光线中呈现出一种和谐极致的美感。
塔前有一堵巨大的古照壁,乃明代松江府城隍庙门前遗存下来的屏风墙,据说是当今国内留存最古老、最精致、最完整的大型砖雕艺术作品之一。绕过照壁,方塔临面而立。举目仰望,方塔巍巍,仪态大方,气势凛然。此情此景,我的心中迅即奔涌出超然、淡远、静穆、邈古这样一些词语。自然,高大巍峨的建筑本就有恢宏感,而松江方塔却远不止于型状的壮伟。隐然间,总觉得它的周身洋溢着一种令人心魂悸动的气氛,那轮廓方正的躯体,层层叠叠,若骨节分明,又仿佛有一股浩然之气在静静地释放。
显然,我被方塔的这股浩然正气激奋了。于方塔之下,我情不自禁,思接千载。我想起孟子的“吾善养吾浩然正气”、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想起南谪路上行走至梅关前发出“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的苏轼、被乾隆皇帝称赞有“浩然之气”可“与日月争光”的忠烈殉国的文天祥、在汀州慷慨就义前向刽子手坦然说道“此地甚好,开枪吧!”的瞿秋白……方塔型正,人亦如此。方正之人,正直正派,正气浩然,刚正不阿,刚毅不屈,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绝不苟且偷生,绝不丧失良知。
其实,方塔的浩然正气不仅激奋了我,更濡染了松江人。在方塔园,我注意到园内植满了高洁的松和彰显节气的竹,期间散落着一些瘦骨嶙峋状的太湖石,以及诸多的清官、廉官们的感人故事。这些植物、景物或人物与园中央的方塔相互衬映,一个由古塔的方正及至植物、景物及人物的正大、刚直与气节,巧妙地营造出一种正气与廉味融为一体的文化氛围。尤其是借用照壁中明洪武年间官府倡导反贪而出现的“犭贪”字,大做文章,建成的贪欲警示砖刻照壁、厉廉堂、廉政文化走廊、养德轩及反腐倡廉警示教育馆,以及古往今来的松江乃至中国历史上的廉政人物、廉吏格言与廉政故事……让走入方塔园的每一个人无不是一次接受灵魂洗礼的过程。徜徉其中,我想方塔的魅力不仅来自建筑本身,还来自其释放的文化价值——让人在品味塔的方正的意义的同时,体味勤政廉政、做人处事的真谛,从而时时提醒自身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
记得我去方塔园的那天,正是晴日,方塔在暖阳下愈显素淡。时值寒冬,时有季风吹拂,清波荡漾,竹梢摇曳,松涛轻吟,方塔翘檐下悬挂着的一枚枚风铃也随之清脆作响。彼时,方园内一片丁当声,宛若古乐起奏,诗意翩跹,予人以惊鸿一瞥之美好遐想。
方塔巍巍,河水依依。方塔似一位默然沉思的哲人,更似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自北宋建成以来,它目瞩一泓清流裹挟着岁月走来荡去近千年,聆听着流水永远也讲诉不完的故事,显得耐心而又不动心。它的每一窗口都是天空与时空的最佳了望口,它的每一砖石都蓄满了松江古邑动人的传说。
岁月流逝,千年一瞬。方塔从中国古代文明最盛的宋朝矗起,之后经历了金戈铁马的元朝,又沐浴过五百多个年轮的明月清辉,累积了不知多少关于松江的记忆,见证了不知多少有关华亭人的成长。我想象,方塔必然见过张弼在知南安府十年后带回家乡的那块蘑菇状的“廉石”,也必然听过陆从平坚守节操拒收寿礼(以酒坛盛黄金)的故事,必然见过孙衍“勤以补拙,俭以养廉,慎以补过,惠以得民”的自勉诗,也必然听过钱福“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的《明日歌》……是呵,松江是黄浦江的源头,也是上海文明的源头。文明的源头内涵若是丰盈,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未来又怎能不会人杰地灵呢?!
终于,离开方塔。何必让太多滞重的话题,太多凡俗的思想去喧扰了这方塔的安详与宁静呢?让它去沉思,去结出更多的哲学之果吧。
注:《方塔情思》载发了2023年第8期《散文百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