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危山何以为名山
刘凤军
【内容提要:济南危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山上有著名的“圣井”、济南王刘辟光的汉墓“铁幕顶”、全国第三大兵马俑,还有很多故事。】

昔日巍峨圣井澄,如今感叹汉王陵。
陶兵马俑说文景,既往开来盼复兴。
在天下泉城济南经十东路东段,正在建设中的山东大学新校区西南侧,有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神秘莫测而又名字古怪的“大山”--危山。它是济南24座历史文化名山之一,古老的章丘著名的“八景”之首,被誉为“高耸危山圣井澄”。最令人兴奋的是,这里发掘出土了中国第三大兵马俑群。
危山是一座孤立于山区与平原之间的山峰。古人说它“高耸”巍峨,可能是历史的真实写照,那时山势陡峭、古木参天、周边为深沟巨壑,危山显得特别高大。岁月冗长,山川易改。随着时间的推移,山体和周围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还说危山“高耸”实在太过夸张。其面积约1.4万亩,海拔205米,相对高度不足百米,应当说是一个低矮的“山丘”。
那么,危山这座“山丘”何以为名山?它有什么独特景观特别值得欣赏呢?

(一)危山是山,首观其山
危山因二十八星宿中的危宿星而得名,因此也称危宿山。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在靠近黄道面的纬度地带仰望星空,把天空中可见的星星分成二十八组,称为二十八星宿。其中,危宿星为北方玄武七宿中的一宿,危宿内有坟墓、虚粱、盖屋等星官。危山之名,还提醒人们,在大千世界,时常会有灾难、不幸和危险发生,须有戒备和应对之策。
危山还称三齐山。古代有“玄武虚危,齐之分野”之说,即危山不仅对应危宿星,而且地处三齐分界之特殊地理位置。三齐,古地区名,泛指现代山东的大部分地区。据记载,在秦子婴元年(汉元年,前206年)十月,刘邦灭秦。西楚霸王项羽分封诸王,项羽以齐国故地立故齐王族人田都为齐王,都城设在临淄,田巿为胶东王,都城在即墨,田安为济北王,都城在博阳(今泰安东南),此称为三齐。三齐山因故得名。后来,项羽被汉军打败(夜闻四面楚歌),自刎于乌江。
危山又号无影山。济南市有两座无影山,一座是天桥区的无影山,该山在过去是一个光秃秃的丘陵,没有树木,也没有建筑物,阳光直射到山上,形成了无影无踪的效果。另有传说,在古代有一位叫张无影的仗义侠客,曾经在那里修炼剑法,并将自己高超的剑术传授给了后来者。因此,人们将这座山命名为无影山。另一座就是章丘区的危山,传说在该山玉皇阁的东南面有一块奇石,高两米多,呈圆球状,每到夏至那天的午时三刻,人立石上不显身影,所以危山又名无影山。平时假若心诚,能辨认找到此石,在上面坐一坐,也有非常奇妙的感受,会觉得茅塞顿开,烦忧全无。看危山要记得找寻此石一试。
据记载,古代危山植被极好,大树高耸入云,庙宇成群,碑碣林立,素有“小泰山”之美誉,是老济南颇有影响的风景名胜地。危山是一座宗教圣山,山上的众多寺庙古建筑,始建于汉代,盛于明清,宋神宗、明弘治、清光绪年间多次重修。据考证,各大宗教派别几乎在危山都有寺庙,最多时有寺庙40多座。有道是,“游览到济南,危山寺庙多,华阳宫里神仙全。”但是,令人痛心疾首的是,危山在1937年4月8日举行最后一次庙会后,山上的珍贵建筑物和满山遍野的花草树木在连年的炮火中损毁殆尽,几乎变成了荒山秃岭,盛况美景不再。
新中国成立以后,当地政府和人民对危山进行了不断的开发和修复。特别是发现了汉王墓与众多陪葬坑之后,危山的保护和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物阜民丰的繁荣景象开始初现。
如今再登危山,您一定会有全新的感受。山下有修葺一新的圣井广场、圣井福寿鼎、圣水池等新老景点。其中,高大雄伟的齐鲁圣贤壁特别引人注目,其北面雕刻有诸葛亮、孙武、蒲松龄、李清照、李开先等齐鲁历史文化名人画像,并由文人题写了对联:“岱南育圣、海右兴贤、东土洵称人杰地灵,邹子谈天、伏生讲学、危山喜沐齐风鲁雨”;圣贤壁南面有徐北文先生撰写并用隶书书丹的《危山赋》,向您讲述了危山文化的丰富内涵。山上恢复建造的大佛殿气势宏伟;元音寺及大雄宝殿、天王殿和元音塔、讲经堂、玉皇阁等建筑错落有致;汉王陵、圣井、圣井碑、神游石、圣井湖、圣泉池、四贤泉、圣贤桥等名胜景观,让您目不暇接。
当您站在危山之巅,向南远眺,泰沂山脉层层叠叠、逶迤起伏、千姿百态的山峦,一定会让您顿感心胸开阔;往北放眼观望,一座秀美的新城如花绽放,使人倍觉近悦远来,仿佛能够听到莘莘学子们的朗朗读书声;低首静思,危山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无数的传奇故事,当会引发您许多无限美好的遐想与知解人间百态、世事无常的感悟。
是啊,“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危山就是一座不再高耸的“名山”。

(二)危山有泉,必观圣井
古时,危山上有许多泉水,现存的还有圣井、四贤泉、王母池等。其中,圣井既是泉,也是井。
据传说,在很久之前,天下大旱,危山一带更是连续三年基本无雨,粮食作物颗粒不收,百姓生活极度困难,饿殍遍野。一日,几个村的老人组织数人到危山祈天求雨。忽然,有天籁之音响起,一簇祥云从西方飘来。众人观望,只见一位仙风道骨般的老圣人自天而降。老圣人站定后和颜悦色地问:“各位乡亲,如此隆重拜天却是为何?”一位老人回答:“天不作美,三年大旱,黎民百姓没饭吃,无水喝,缺衣穿,生命不保。”老圣人又说:“这座危山泉水甚多,可以打井取水饮用和浇灌禾苗。”老人叹道:“如此之山,石多树多,哪有水源啊。”老圣人听罢便笑笑说:“你们别着急。常言道,山到头,有水流,危山是泰沂群山的边沿,哪能没有泉水。”说罢,老圣人便把手中的拐杖往路边一戳,只见石破泉涌,一股清流哗哗而出。众人欢呼雀跃,马上动手扩挖山泉,搬石垒砌,不到半天时间,山腰就出现了一眼澄澈溢流的水井和一个碧波荡漾的小湖。回头再谢老圣人,却早已无影无踪。为了感谢这位赐井的老圣人,人们便把这井取名“圣井”,井中的泉叫“圣泉”,泉水流出形成的湖叫“圣井湖”。有诗云:“齐俗相传圣井名,当年造化自生成。阴晴犹见寒泉满,今古常时石髓清。” “危山九仞矗晴空,一水盈盈石窍中。”
从此,古老的章丘就诞生了八大美景之首--“高耸危山圣井澄”。
圣井之水源源不断地流下山来,滋润着危山周围的土地,养育着当地的父老乡亲。而且那泉水一直流到平陵城(今龙山镇)的护城河,浇灌了古老的龙山文明之花。平陵城附近的城子崖遗址,是我国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古代济南的发祥地。毛主席也曾说过,“老济南在东平陵城”,“先有平陵城,后有济南府”。西晋永嘉年间(公元307—312年),济南郡(济南国)平陵城向西迁到了历山(隋时称千佛山)脚下、大明湖和趵突泉周围的历城,也就是今日之济南。再后来,危山下又形成了一座美丽的新城--圣井镇,现已改名圣井街道。危山西面不远处就是山东财经大学主校区,东北边的山大新校区正在建设之中。
据明史记载,危山北坡古迹有圣井,泉水清冽味甘,烹茶为饮甚佳。井泉北侧有十五六米见方的湖池,常年不涸。清道光《济南府志》称:危山圣井被列为章丘八大景之首,这里景色秀丽,林木葱郁。昔日有高僧在此建庙,名叫“圣泉寺”。2002年重建改名“元音寺”,为全国第一座以元音老人法名来命名的寺院。
明代著名文学家、戏曲家、“嘉靖八才子”之一李开先,其故居就在危山脚下,他的代表作《宝剑记》就是在登危山观圣井时得到灵感而创作的。作品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强烈共鸣和轰动,其中男主角林冲的“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的唱段,成为了传世名言。《宝剑记》被誉为明中期三大传奇戏剧之一,历代传唱,经久不衰。现在危山下建有李开先纪念馆。
(三)危山有汉墓,看平陵王的铁幕顶,听“七国之乱”的故事
上文提到的平陵古城(也称东平陵城,区别于陕西扶风平陵城),在危山西北不远处,始建于春秋时期。秦朝设平陵县。公元前204年,汉高祖刘邦置济南郡,郡置平陵。公元前164年,汉文帝设济南国,封刘邦之孙刘辟光为济南王(也称平陵王),平陵城为王都。济南国辖县十四,其面积和规模比现济南市还大。至东汉末年,有刘邦后裔13人相继为济南王。西汉末年,王莽于此地诞生并建立新朝称帝。东汉末年,曹操曾任济南国相,且政绩颇著。平陵城是两汉、三国时期鲁北乃至山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座历史名城。
由于汉代实行郡国制,分封藩国诸侯王的权力很大,有赋税制定征收权,还建有自己的军队等。随着分封诸侯势力的不断增强,王朝中央专制统治受到很大威胁。故文帝时期,贾谊就建议削弱诸侯权。景帝三年(前154),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这时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也称七王之乱)。由于梁国的坚守和汉将周亚夫所率汉军的围剿,叛乱三个月被平定。之后,削藩之策逐步得以实施和落实(叛乱七国除楚国外,其余六国皆被除国,济南国改为济南郡),巩固了汉王朝的统治,使“文景之治”得以延续,并为后来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七国之乱平定后,吴王等被朝廷诛杀,济南王刘辟光自刎身亡。汉景帝闻知刘辟光自尽后,认为他是“被迫劫为谋,非其罪也”,同时,也为了彰显朝廷的宽宏大度,下令在危山为其修筑坟墓,重礼厚葬。刘辟光的汉王墓,耸立于危山之巅,是一座高约10米、直径50-60米的封土大墓,因传说用铁水灌顶,故俗称铁幕顶。
如今您若登上危山顶,望着古老的铁幕顶汉墓,回想一下“七国之乱”的历史故事,一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四)危山有蕴藏,看中国第三大兵马俑
汉承秦制,特别是西汉前期,人们“视死如生,死是生命的延续”,所以盛行“厚藏为德、薄终为鄙”之风。危山汉墓,就是那个时期的产物,应当也会有丰富的墓葬和陪葬。因多方面的缘由,危山汉墓主墓(铁幕顶)至今没有发掘,其有什么蕴藏还不得而知。但陪葬的陶塑兵马俑的确使人感受到了汉济南王生前之皇室贵族显赫的地位与权力。
2002年,当地群众在危山进行植树挖穴时,发现了危山汉墓的兵马俑,考古部门随进行了大规模的勘探,并作抢救性发掘。这次发掘,主要是在东下坡发现了三个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兵马俑陪葬坑(专家认为危山顶部为主墓区,东下区为陪葬坑和一般小型墓葬,北坡半山腰圣井之下为陶制品制作区,西下区为陪葬坑和一般小型墓葬),并对发现的20余座一般小型汉墓中的7座汉墓和3座汉窑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批彩绘陶车、马、仪仗俑等文物。其中,三个兵马俑陪葬坑的出土文物丰富,其考古、文物价值极高,这不仅是山东地区发现的第一处保存完好的兵马俑陪葬坑,而且是继秦始皇兵马俑、陕西咸阳杨家洼兵马俑之后,我国发现的第三大兵马俑群,被列为2003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三个兵马俑陪葬坑,均呈南北走向,一号坑为车马俑坑。出土文物达四五百件,其中有172个陶俑、55匹陶马、4辆陶马车、60余面盾牌,还有建鼓、卑鼓及璧、磐、珠等与鼓乐和礼制有关的陶质物件。所有陶制品均有彩绘,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由于陪葬坑盖板断塌,坑内的车、马、俑破碎较严重。
二号坑是与墓主人生活有关的俑坑。摆放着11个木质器物箱,箱内遗物大多腐朽,其中有4个箱内分别摆放着一辆陶车、两个陶马、7个陶俑(其中5个为女俑)。
三号坑是陪葬坑。出土了石棺、木棺及零星的骸骨,也发现了一些陶壶、陶盆等器物,还有三四十枝箭头和一些不明用途的石丸等。
危山汉墓,特别是已经发掘的兵马俑,对于研究汉代的礼制、丧葬文化尤其是帝王的陵葬制度,对于研究汉代陶艺技术、马车制作技术等,都具有很重要的价值。该墓2015年已列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期待危山汉墓(特别是汉王墓铁幕顶)和兵马俑博物馆早日建成,使这些珍贵的文物让更多的考古文化爱好者和游客一睹为快。
“北京城、天津卫,不如逛逛危山会”。危山庙会在历史上也颇有名气。为纪念华夏人文始祖少昊(黄帝之长子白帝),自北宋神宗年间,危山便设有香火会。到明代,香火会演变为规模宏大的山会。至清代,改为庙会,一年两度,分别在四月初八和九月九日重阳节举行。危山庙会每次持续时间为一个月,既是周边百姓登山祈祷观景的大会,也是购物交往交流的大会。庙会期间,商贾游客漫山遍野,每日多达万人,不但山东各地的客商,而且东北、京津、苏杭等地的客商也纷至沓来。危山庙会自1937年春季以后关闭,至今未再举行,当地群众期盼早日予以恢复。

特别感谢为本文写作给予指导和提供资料的各位领导、专家和朋友:
高峰岗,山东省政协原副秘书长、委员联络委员会主任、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崔大庸,山东省政府参事、山东考古学会副会长、济南市政协原副主席、危山汉墓发掘执行领队。
刘凤君,山东大学教授、著名书法家、“骨刻文之父”、中国龙山文化研究会会长、原美术考古研究所长、书法文化和骨刻文研究所长、危山汉墓发掘文物鉴定专家。
徐宏光,圣井镇原镇长,章丘和圣井古文化资深研究者。
李兆来,章丘和圣井古文化资深研究者、作家。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