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抱你的是碧波万顷,你却干渴的寸步难行。
这哪里是拍击小岛的涛声,分明是沙海中幽怨的驼铃。”
战士的诗,把小岛比作在沙漠中焦渴的骆驼,真的很贴切。的确,淡水在岛上有时比油还金贵。
岛上食用水全靠大陆每月一次的供水船补给,那艘满载仅有60吨的小水船,从大陆开到岛上至少要6个小时,输水管老化,跑,冒,滴,漏,能装进炊事班水池里不足三分之二,生活用水则全靠大自然的恩赐。为了蓄水,岛上的所有建筑物都是平顶,并有水管与大小不一的水泥池相通。每当下雨,房顶上那许多的灰尘和鸟粪随着雨水,顺着管道,汇集到蓄水池中,稍作沉淀再放几粒氯片,这些像啤酒、似茶水的半透明液体,就是战士们洗脸刷牙,洗衣浇菜,甚至经常食用的生命之水。尽管每次卫生检疫部门来岛取样化验,总是提出警告:含菌超标200%以上,绝对不能饮用!怎奈小岛滴水如油,就是这样的水,每天也要坚持洗脸刷牙三茶缸的法定标准。每天小值日员把这淡黄色的液体,在每人脸盆里注上两茶缸用来洗脸,再分一缸用以刷牙。战士们下操回来,先洗后刷一点也溅不到外面,而后把这带有牙膏味、肥皂味的水放到铺下,这就是睡前的洗脚水。如果天气干旱,洗完脚还不能倒掉,这就是浇菜的水。初上岛的人,不知道水在岛上金贵,更不懂得官兵的节水规矩,用水大手大脚,仅这一条就永远得不到战士们的欢迎,因为断水时海水蒸馒头烧稀饭,又咸又涩实在无法下咽的滋味,他们是不知道的。
此外刻在战士们心中那道深深的难愈的伤痕,世人更少知晓。
一九六八年深秋的一天,是平山岛官兵永生难忘的日子。由于长时间的大风无船,小岛断水,官兵生活告急。心急如焚的陆军首长只好求助于海军,北海舰队的领导果断地派出了当时舰队最大的供水船361号,顶风破浪开往小岛。海军战友不仅送来了生命之水,还带来了军种部队深厚的情谊。就在补给船完成任务准备起锚返航时,突起的大风,卷着巨浪,把千吨的大船高高托起,又狠狠地拋下,就像一只无形的巨手在戏弄一片树叶,三抽两撞,船体变形,倾斜进水,危在旦夕。船上最高指挥官于副政委,果断组织官兵利用一切救生器材弃船自救。二百多名守岛官兵更是全力以赴,为防意外,用几条绳子把大家串起来组成人墙,把岛上的门板,床板,救生衣,救生圈等一切漂浮物,投向大海,全力救护落水的海军战友。就在舰船沉没的紧要关头,一直在组织指挥撤离的山东大胡子副政委,把岸上抛过来的救生器材推给不肯下船的炊事班长,自己却被巨浪卷入海底。56名官兵得救了,年轻的副政委却用生命唱响了舍己为人,战友情深的壮丽赞歌。

在连队的荣誉室里,那张集体三等功的奖状在大家心中没有自豪和骄傲,更像是一块醒目的警示牌。自那时起,节约每一滴水,都成了守岛官兵的自觉行动。
有一首歌,开口就是“哗啦啦啦下雨啦,大脚的姑娘往家跑。”其实下大雨跑着找地方避雨的何止是大脚的姑娘啊,除了发神经,有谁愿意淋得像落汤鸡似的呢?不!我们的守岛官兵就乐意。那是无奈而又必须的选择,那是人世间最美的逆行!
驻岛三十多年来,每当大雨倾盆,大家都满脸兴奋,欢快地在雨中奔波,检查接水管是否牢固,看看流水是否顺畅。这池满了接那池,地面水池满了再忙活着导引到坑道内,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来自苍穹的恩赐,这是大自然给守岛官兵的最好礼物。叫人如何不珍惜。
等等一切都忙完了,干脆衣服一脱,借这三千尺的飞流,九天来的银河,痛痛快快地来一次天浴。把长时间捞不到洗澡的烦恼冲得干干净净。也只有在这时候,官兵们才能尽情地享受洗浴的欢乐与轻松,也只有在这时,大家才大大方方地用水,为了洗去身上施工的灰尘,训练的泥汗,他们不敢奢望什么桑拿浴,芬兰浴,牛奶浴,玫瑰浴。只希求有这么一场雨水淋去这一身的灰尘和疲劳就足了。洗海水浴,没有淡水冲,周身都紧巴巴的不舒服,轮流钻进柴油发电机的循环水中洗一把,虽然热乎乎的挺过瘾,可身上油乎乎的,几天不断柴油味。唯有这天浴痛快淋漓,毫无顾忌。

下雨给小岛带来了生机,带来了欢乐,但也常常为守岛官兵带来忧愁,最忧的是风雨无情,对那好不容易在石窝中开垦出来的小菜地恶劣地蹂躏了。那被战士们戏称为草帽田的菜地里,有官兵们一把一把从岩缝中抠出来的风化土,有家长们从千里之外邮来的菜籽发出的生机,有战士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可是,一场风雨,几乎使绿色荡然无存。有时连土都冲光了。最糟糕的是大风吹起十几米的海浪,呼啸着一排排撞击着小岛,激起一片白沫,风一吹就像小雨一样洒满全岛,这要命的海水雨,不用说那嫩绿的小苗,就是生命力极强的茅草,也经不住这海水雨的浇灌,风过天晴,小岛上一片枯萎,不见半点生机。可怜的是那几棵老柳树,好不容易发了几片绿叶,一场大风只剩了光秃秃的枝干,再挣扎一阵子刚有一点生机,一场海水雨又让它回到了秋天,因此,这几棵有着几十年岛龄的老树就像没有树冠的木桩,无精打采地立在路边。战士们种菜,常常是种了死,死了种,与老天爷顽强地抗争着。大家先是强化了垒挡风墙,架大棚,建温室的硬件建设。还建立健全了单位个人生产责任制,从连长指导员到各班排,每人都有自己的草帽田,每天炊事班不仅在饭堂小黑板上把产出的菜公示出来,还把精菜粗菜的价值标明白。并作为年内评先的条件之一,由此极大地调动了大家种菜的积极性。为了解决肥水紧缺的难点,厕所和猪圈成了大家争先恐后打卡的热点。课余饭后,大家不怕脏累,担两个大桶,上上下下几百级台阶,不仅把猪舍打扫得清清爽爽,连海边化粪池里的污水也挑得干干净净。结果小岛上产出的蔬菜不仅每年有近10个月达到自给,旺季还能到岛外市场上流通一下,让人们也尝尝这草帽田里长出来的,正宗、绿色、无公害的蔬菜是啥滋味。
水的故事在岛上特别多,特别是洗脸刷牙三茶缸的用水岛规,在后来的部队野外演练中得到了广泛的倡导。记得在皖东山区“9410”演练中,水乡兴化上千名预备役战士进驻到这片荒芜的山沟里,就像水鸭子突然变成了旱鸭子,过去是在水里扑腾,现在天天在山上摸爬,缺水的滋味一百个不适应。有的战士开始闹情绪,甚至有的连排为了抢水争水差点把运水车挤翻了。我们及时召开干部大会,提出了节约用水,洗脸刷牙三茶缸的要求。正在部队蹲点的陈春耕将军一边点头,一边摇头。他指示说节水精神大力倡导,用水标准适当放宽。会后各营连认真贯彻节水用水要求,直到演练圆满成功,再没发生水的问题。
水的故事也引起了岛外的关注。1984年春节,山东慰问团上岛带来了许多小学生的来信,其中一位叫李伟的小朋友在信中写道,听说叔叔们吃水特别困难,我真佩服叔叔们的严格的纪律,守着万顷碧波却不随便喝一口,其实海水那么多,喝一点是看不出来的。这位可爱的小朋友他哪里知道在海水淡化仅仅是奢望的岁月,叔叔们面对大海只能望洋兴叹啊!

作者简介
刘振平,1954年2月出生,学生出身,大学文化。原南通市委常委,军分区司令员,大校军衔。1972年12月应征入伍。先后担任班长、排长、副连长、连长、营长、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军分区参谋长等职。
入伍后,他能正确对待苦与乐,在黄海深处、远离大陆、荒无人烟面积仅有0.056平方公里的小岛上,从士兵到营长整整驻守了15年。在那艰苦的岁月里,他能够以苦为荣,以岛为家,无私奉献,尽心尽责。先后入南京高级步兵学校、石家庄高级陆军学校深造。
入伍来,他先后荣立三等功三次,受嘉奖二十余次,多次被省军区和师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干部标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