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心中的老支书
在我的家乡——陈钱村,每当人们为自己的家乡一方方整齐划一的庄台和一片片方齐齐整整的农田而赞美时,心中就会自然想起上世纪70至80年代的老支书——陈鹤怀。村民们常常对他赞不绝口:老支书为民办事二十载,陈钱的村貌焕然一新。大事小事一件件,群众的冷暖常记在心。条条大路户户相连,事事他都吃苦在前。村民幸福欢声笑语,心中不忘老支书的功劳与恩情。
陈鹤怀老支书,由于受他父亲(老党员)和他的父亲(老陈钱大队支委)的严格教育、引导和培养,1970年担任了当时的陈钱四队队长。由于他工作踏实,表现突岀,1980年元旦,上级党委任命他为陈钱村党支部书记,他一上任就下定了决心:一定要让陈钱大队在原有的基础上来个旧貌换新颜,让陈钱村走在各村的前列。
当时陈钱村人多地广,住户散落,陈鹤怀支书便团结、带领支部一班人,形成强有力的领导合力。他和村干部左朝权等同志,经过反复研究,决定先从改变村容村貌做起,让各家各户的居住以生产小组实行统一的庄台化。在征得村民们一致支持后,他便带领干群埋头苦干,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人工开挖了几条新河,疏浚了几条老河。这样,既便于村民生产,又解决了农户一个在东一个在西散落而居的问题,实现了村民们早就盼望的家家户户集中上庄台的愿望。
陈钱村各生产队农田有比较分散的情况,有的在东,有的在西,有的生产队的农田甚至有十几处,而且有的地块还比较远,又有河沟相隔,交通不便,耕种劳作必须借助农船才行,为了能让村民们省工、省力、省时间,他多次召开干群会,统一认识,并和邻近周边乡村商量,调换地块,终于达到了使各农户种地在自家房前屋后的目的,真正解决了农民种田远田难富,种地多走路收入难提高的情况。随后他召集人马组织了专业队,开新渠,做新圩,填老沟,使各生产队达到了田块方整化。
那时,刚讨论上庄台时,有些群众不愿离开旧居,陈鹤怀支书不知开了多少会,不知多少个日夜走门串户,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真正统一了大家的思想认识。
实现了居住庄台化,农田方整化的同时,还改造了道路。尽管由于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改造出来的都是土路,但条条大路更方便了村民们的生活和生产。后又经过不断努力,全都改铺成了砖头路。
陈钱村的里圩良田面积少,村外荒荡面积多,陈鹤怀支书为了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以陈永贵为榜样,发扬大寨人精神,带领干群对几千亩荡滩进行了开发,把昔日的旱季蝗虫满天飞,梅雨时节白茫茫,一年四季无收成,村民无奈泪千行的荒草荡,变成了另一番美景:旭日东升散金光,人换思想地换装,大寨红旗迎风展,荒荡成了米粮仓。人们无不夸奖陈鹤怀支书:主席思想来武装,书记挥手红旗扬,千亩草荡翻了身,银锄飞舞斗志昂。如今环顾新草荡,金浪滚滚稻谷香,网网鱼虾肥又壮,农家笑脸迎朝阳。荡滩的开发,使村民有了夏种水稻、秋栽油莱的两季收入。为了确保旱涝双丰收,他特地带领大家在东荡建了两座抗旱排涝的抽水站。当时就实现了村里每年收入增加200万元的大目标。
在陈鹤怀支书的领导下,当时的陈钱村真正走在了全乡的最前面,多次被乡政府评为先进集体,他个人也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参加过扬州市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为了实现本村更宏伟的目标,他一直干到52岁。由于他工作负责、成绩突岀,后被调到乡政府任工路站站长一职。
陈鹤怀支书退休后,一直关注陈甸村的发展,经常给现在的村部提岀宝贵建议和改进方案。他人老心不老,一颗焦裕禄式的初心没有变。目前他和原来一起在村里工作过的干部左朝权尽管都已是80多岁的人了,还经常去打扫村里通往外荡的水泥马路,确保村里现代养殖业(开车运货)的交通畅通无阻。
由于陈鹤怀老支书在职期间的尽心尽责,为陈甸村的今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在陈忠支书在前任两个支书陈鹤怀、陈富中打下的良好基础上,带领村民紧跟改革开放的形势,处处与时俱进,使陈甸村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砖头路变成了水泥路,条条道路宽又广;一年四季,路旁花木芬芳;晚上路灯灯火辉煌,与各家各户的灯火交相辉映,村庄呈现出一派繁荣的城市特色。被扬州市评为华西式的示范村。
我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在现任支书陈忠的带领下,迎着新时代的春风,陈甸村将越走越辉煌,人民的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美好!
面对家乡越来越美越来越富的美景,人们无不由衷地夸赞我们心中的老支书——陈鹤怀!
【作者简介】
陈传荣,江苏省高邮市人,农民工。虽早已年过花甲,但酷爱文学创作的劲头愈发旺盛。打工之余,常常写一些有关乡村、乡情、乡愁类诗文,已有多篇(首)文学作品见诸报端或网刊。相信自己的文字是源于内心深处对人生对生活的真情流露,是对家乡无比热爱的真情表达。
花之语,酷爱诵读、弹琴。诵读作品发表在多家网络平台。徜徉在诵读的海洋中充实而快乐。希望在诵读中,传达生命的情感,温暖人间。现任多家平台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