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人称豫让桥
文/陈增印
一
邢台是个百泉之城,河多,桥也多。其中名气最大的,当属豫让桥。
至少在唐代,就有了“豫让桥”这个名字。唐朝胡曾就以《豫让桥》为题写过一首诗:“豫让酬恩岁已深,高名不朽到如今。年年桥上行人过,谁有当时国士心?”
豫让桥的位置,主要有两说。明万历《太原府志》:赤桥“在太原县西南七里晋水上,……初名豫让桥”。太原赤桥,是一座石拱桥。根据桥梁专家茅以升的《桥梁史话》,最早的石拱桥直到晋朝太康四年 (283年)才问世。赤桥,不大可能出现在春秋战国。南宋潘自牧《纪纂渊海》卷二十一记载:“豫让桥在府(信德府,宋置,今河北邢台)北,豫让刺赵襄子伏此桥下。”
抛开《顺德府志》、《邢台县志》关于豫让桥的文字记载,我们乘着几帧民国年间的老照片,穿越到邢台北郊,见识一下豫让桥的真容。只见芦苇掩映之中,一座苍老得数不清年轮的石板桥,把辙印纷乱的“御路”连接起来。桥头一通石碑,醒目地镌刻着“豫让桥”三个大字。两个小孩儿,好奇地抚摸着石碑上的字迹,仿佛窥见了封存在里面的千古秘事。一位年轻的母亲,轻轻地揽着宝宝,挨着婆婆坐在石栏上歇息。一头黄牛驮着口袋,被主人牵着,慢悠悠地走向时光深处。
豫让桥,邢台人耳熟能详的一座桥。虽然物理意义上的桥仅仅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一道模糊的背影,但它作为一个地标性的文化符号,物化为豫让桥路、豫让桥街道、豫让桥社区、豫让桥市场,以及用“豫让桥”冠名的学校、超市、店铺、卫生院等,深植在人们的生活中。 二
豫让是一名刺客。刺客,一般情况下不太讨喜,因为他们往往有奶便是娘,不按套路出牌。但是豫让,先是青史留名,再由官方设祠,被赞为“正气凛然,光于百代”。可见,他是一位坚持原则、侠肝义胆的历史人物。
春秋末年,礼崩乐坏,诸侯、大夫开启互掐模式,动辄毁家灭国。豫让先后担任晋国六卿中范氏和中行氏的家臣,却一直受到冷遇。直到两家被灭,改投智氏,才被奉为“国士”。
智伯以强晋为名,忽悠韩、魏、赵献出土地和人口。韩、魏屈服,赵襄子不从。智伯胁迫韩、魏攻打赵氏,赵襄子退居晋阳固守。智伯围困晋阳两年而不能下,引晋水淹灌晋阳城。危急中,赵襄子派张孟谈说服韩、魏两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军,大破之,擒杀智伯瑶。三家尽灭其族,瓜分其地。
据《韩非子》和《吕氏春秋》记载:赵襄子恨极了智伯,“漆智伯头为溲杅”。就是把智伯的头骨做成尿壶。这种辱人尊严的行为,彻底激怒了豫让,于是改名换姓,开始了艰难的复仇之旅。
三
豫让虽然竭力收敛,但是当赵襄子走进厕所的时候,他的眼神中还是泄露出一丝杀气。经历过战场搏杀的赵襄子,对这种眼神和气息,极为敏感。他心中一凛,快速扫视一遍,厕所里只有一个刑徒打扮的人,一边涂饰墙壁,一边若无其事地往这边移动。
赵襄子当机立断:“来人,抓起来!”
刑徒就是豫让。他坦率地表明,自己是智氏家臣,想为智伯报仇。
赵襄子说,智伯败亡,别人躲还躲不及,难得还有人想着为他报仇。义士啊!放了吧,我小心点就是了。
不愧是做大事业的人,宽宏,大度,自信。
豫让并没有像以前那样纳头便拜,改换门庭。他的原则和立场前所未有地坚定。
再像以前那样简单化装显然不行了。豫让不愧是个狠人,他吞炭漆身,拔掉眉毛和胡须,变得连媳妇都认不出来。然后带了一把剑,藏在赵襄子即将经过的一座石桥下。
石桥西部,泉眼遍布,湿地连绵。一条小河,波光粼粼,穿桥而过。河水两岸,百鸟翔集,蒹葭苍苍。
当赵襄子的车驾快到桥上的时候,石桥周边,分外安静。蛙儿不鸣,鸟儿不唱,饶舌的昆虫们全体噤口。
赵襄子的辕马首先觉出了不妥,人立而起,唏律律示警。
“不好!豫让在此!”赵襄子声音刚落,桥下苇丛中跳出一个人来。
说实话,在低处设伏,恐怕真的是一种无奈之举。除非你力大无穷,手持120斤的大铁锤,直接抛中目标;或是金庸笔下的武林高手,内力外放,一掌击在桥底,产生巨量TNT的爆炸效果;或者像吊威亚一般,克服地心引力,飞龙在天,一剑穿喉。
可惜,这些都是“除非”。豫让已经超水平发挥,还是没能快过武士的长戈。
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
襄子:你为什么不去报答范氏和中行氏,却一门心思为智伯出头?
豫让:范氏和中行氏,连我是谁都不知道,谈不上报答不报答。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赵襄子长叹一声:你呀你呀,为了智伯,已经尽力了;我的容忍度,也到了极限。咱们,该结束了。
豫让:您对我的宽恕,不光我自己感激不尽,天下人莫不称道。为了死后能对主上有个交代,能不能借您的衣服一用?
赵襄子把衣服拿给豫让,豫让高高跳起,借着下落的力量,狠狠地斩下!然后再跳,再斩!!再跳,再斩!!!
咣啷一声,长剑落地。豫让的颈上,喷出一股鲜红。天上的云彩,瞬间燃起了大火,妖艳,凄美。
芦花似雪,淹没了,整个世界。
四
在上面的故事中,赵襄子似乎沦为“最佳配角”;男一号,毫无疑问,是豫让。
要知道,赵襄子可不是凡人哪。
赵襄子,嬴姓,赵氏,名毋恤(亦作“无恤”)。他从一个最没有存在感的庶子一跃而取代赵伯鲁,成为赵家世子。赵简子去世后,他担任晋卿,在智、韩、魏联手围困之下,反败为胜,更将咄咄逼人的智氏坑死,三家分晋,奠定了赵国的基础。
在这等人物面前,豫让凭什么如此“抢镜”?
第一,知恩图报。豫让有言:“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稍后的孟子,把这段话改动了一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豫让强调的是,谁对我好,我对谁好;孟子强调的是,谁对我坏,我对谁坏。所以,孟子的观点惹得朱元璋同志大动肝火;而豫让的说法,却被司马迁提炼为“士为知己者死”,被无数人奉为圭臬。
其二,忠贞不二。趋吉避凶,人之常情。得势,阿谀奉承者蜂拥而至;失势,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豫让在智氏败亡之后,漆身吞炭,用一种惨烈的方式为之复仇,连赵国人都为之泪目。可见这种忠贞不二的义举,具有超越时空的普世价值。
如果说,赵襄子缔造的赵国,仅仅属于战国时代,那么,豫让的国士之风,则绵延两千多年,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的“精神贵族”! 五
一个冬日的下午,我从邢台泉南东大街开始,顺着豫让桥路北行。经过原豫让桥市场,到莲池东大街右拐100米路南,就是“豫让游园”。
迎面一尊雕塑,底座正面是“豫让”二字,东西两侧分别是“伏桥”、“刺衣”两幅图画,模仿汉代画像砖的风格,古意盎然。背面,刻有《史记·刺客列传》中有关豫让的全部文字。
豫让的塑像,须发纠结,衣衫褴褛。那凌厉如刀的眼神,青筋暴凸的右臂,几欲出鞘的利剑,让人毫不怀疑,剑出,必定雷霆万钧,风云变色!
顺着雕像往上看,天上的白云一页页飘过。我似乎读到了明朝孙继皋的《豫让桥》:
“西风肃肃水萧萧,
千古人称豫让桥。
死去肝肠明白日,
生前侠烈动青霄。
肯令友识心偏苦,
请得君衣恨未消。
多少临流国士泪,
忠魂寂寞不堪招。”
【作者简介】陈增印,笔名曾殷,河北邢台人。1982年大学毕业,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喜欢读书,码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