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葡萄”成熟了吗?
文/郑淑颖
金秋九月,瓜熟蒂落,在葡萄成熟的季节,初为人师的我带领孩子们进入了拼音王国。
当我们学到《b p m f》,形态相似的“b”“p”让孩子们难以辨别。接着《d t n l》的学习,更是让方位感知能力较弱的孩子们学习汉语拼音雪上加霜,“b”“p”“d”好像三胞胎,让人分不清。而后学习《j q x》,此前的三胞胎加上新伙伴“q”,孩子们彻底乱了阵脚。“b”“p”“d”“q”齐上阵,半圆位置分不清。“右上半圆bbb,右下半圆ppp,左上半圆ddd,左下半圆qqq”,口诀虽好背,但要分清四胞胎,绝非易事。
为了巩固这四个声母的学习,结合学生的学段特点,我不断搜集既能帮助孩子们正确区分“b”“p”“d”“q”又饶有趣味的资料,可哪怕是这样两点微不足道的要求,也让我久寻未果。庆幸的是,在找寻的途中,我得到了灵感,形成了构思。我的教学目标很明确,正确区分“b”“p”“d”“q”,我要画“密集之物”,所谓“密集之物”,正是“数量繁多的物体”,我也希望教学贴近生活,考虑到字母涂色要用四种颜色,我将目标锁定在了“彩色之物”上。第一次绘画缺乏经验,我选择临摹一串葡萄,起先我顺着原图一颗颗模仿,到最后我凭着感觉自由绘画。
一串葡萄的简笔画临摹完毕,我要给葡萄标声母了。我先数了葡萄的数量,接着将数量除以四,均匀分配每个声母所占的颗数。我按照“b”“p”“d”“q”的顺序,用工整的字迹分散地为声母安置好了“家”。特色练习的雏形已经制作完毕,我给它取名“彩色的葡萄”,还补充了涂色规则——“请你将相同的字母涂上相同的颜色”,如此一番操作,第一份特色练习大功告成!
当我将这份练习带到课堂上,我的内心忐忑不安,我不确定孩子们是否喜欢,担心他们不懂规则随意涂画。但孩子们的表现让我打消了顾虑,他们拿到涂色练习时,脸上洋溢着笑容。识字量丰富的孩子率先读出了题目《彩色的葡萄》,一知半解的孩子看着涂色规则,迫不及待地询问:“老师,是随便涂吗?”
我笑着和孩子们解释:“当然不是,找一样的声母,给它们涂上相同的颜色,比如'b'涂紫色……”话音刚落,孩子们就开始在纸上创作了。
我一边巡视,一边欣赏着孩子们的画作,绿绿的葡萄,红红的葡萄,紫紫的葡萄……五颜六色。教室格外安静,只剩下画笔摩擦白纸的声音。突然,一个孩子的声音打破了安静。
“老师,葡萄叶涂什么颜色?上面没有声母。”
我本能地想说绿色,可我不能用常规的思维限制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你认为葡萄叶是什么颜色的,就涂什么颜色。”
孩子们继续认真地涂着。
等到大多数孩子上交了作品,我对此进行了展示,还描述了情境——
“秋高气爽,硕果累累。葡萄园里的葡萄成熟了,小朋友们兴高采烈地去果园采摘,我们来看看,大家都采到了怎样的葡萄吧。”
一串葡萄接着另一串葡萄,画笔下的葡萄颜色各异,排列整齐,颗粒饱满,晶莹剔透,形态逼真。虽然葡萄的颜色各不相同,但我依然为孩子们新奇的创意感到惊喜,绘画作品的配色本身没有固定的标准,只要孩子们有想法,每一幅作品就是汉语拼音给予孩子们的馈赠。在找寻相同字母的同时,孩子们不仅加深了对字母形态的认识,还提高了专注力。
对于非艺术系出身且不善绘画的我,这本是个不确定的尝试,却在学生的反馈中得到了一致肯定。字母与图案的巧妙结合,构建起了语文和美术互通的桥梁,拉近了孩子们与汉语拼音之间的距离。无名之辈独自走上了“跨学科”教学之路,渐渐地,我的绘画素材逐渐丰富,从植物到动植物结合,画面渐趋情境化。与此同时,孩子们的拼音感知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他们爱上了涂色,更爱上了汉语拼音。
灵感来源于生活,应用于实践,在拼音学习的过程中,分了更好地给字母分类,我又根据汉语拼音字母表绘制出涂色作品《绣球花》,让孩子们将这些字母分成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三类;在汉语拼音学习完之后,我又制作了让孩子们自定义规则的《小雏菊》,我将班级42位同学的姓名全部以汉语拼音的形式呈现在了两朵小雏菊上,涂色规则——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小雏菊涂色,更是给了孩子们无限想象和创作的空间。
秋已过,冬已至。成熟的葡萄早已落叶归根,汉语拼音教学已经告一段落,特色练习也暂时退出了班级舞台。但是我并不愿舍弃这一份“探索”,汉语拼音可以分类,汉字也能,目前分别结合期中、期末复习已绘画出根据汉字笔画数量进行分类涂色的《竹林飞鸟》《繁花满树》。我想,汉字的分类方式远不止笔画数量,还能根据汉字结构甚至笔顺分类,更多的分类方式,正等待着有心人去不断探索与发现。
葡萄落了,可我的语文教育梦才刚刚起步,这成熟的葡萄,不仅是这一幅再简单不过的简笔画,还是孩子们学习汉语拼音的起点,更是我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的萌芽,我相信在未来,我仍会不断探索适合孩子们的教学方式,将美育贯穿到语文教学的角角落落。

作者简介:
郑淑颖,2000年2月生,教育学学士,浙江省宁波市一线小学语文老师,爱好文学与写作,曾多次参与征文比赛并获得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