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功能的山沟游泳池
——游泳、洗澡、会场、舞场、避震所
文/张凤杰
今年夏天特别热,很想找个游泳池去凉快凉快一下,到西安“幸福林带”新建地下30 x 40米的游泳池一问:游一次40元!到某城区游泳池一问:游一次60元!啊!这价钱可是我们几天的生活费呐。触景生情,悠然使我忆想起了陕汽“多功能的山沟游泳池”。
七十年代初,响应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北京、南京、陕西等几千人踊跃到五丈原下的山沟里搞“三线建设”——创建“陕西汽车制造厂”(军工厂)。披荆斩棘的创业,在山沟里艰难困苦的生活:啃着窝窝头,喝着菜糊糊......。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无有洗澡处、开大会无会场、想娱乐无舞场。缺少住房,我们的同事生小孩时还住在租用农民的牛棚里。尤其是夏天,天气闷热,电风扇吹久了容易患关节炎,我在家给小孩辅导功课时都是头顶一条湿毛巾,身着背心与短裤。那时,人们脑袋里还没有“空调”的概念!
如何改善职工的生活状况成了当务之急!不知是谁出的好主意:在沟口家属区靠麦李河边建设二个游泳池:50x40米深水池供大人用,40x30米浅水池供小孩与学游泳者用。
信息传出,一呼百应,除了请的“建筑泥瓦工”,其他的粗活全是青年突击队干活:挖地基,抬石头,筛沙子,和水泥等。有利条件是山沟石头多,节省了很多石料费!也就是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吧!然而建游泳池只是“吃了石头”,水是引用渭河水,因为西沟的井水含氟量超标,所以,西沟职工生活都是用引进的渭河水。游泳池岸的北边建设了一排平房是做为换衣、洗澡房。
夏天到了,游泳池一般六月份天热了就开放!新建的游泳池热闹非凡,因为用水量大,所以要收点水费无可非议:游一次2元,办夏天长期的游泳证20元,年轻职工大都办了长期游泳证,也吸引来了蔡家坡、高店镇附近的客人,“旱鸭子”是游泳的少,看热闹的多!有教练护救,也有很多小孩、学生学会了游泳,受用终身。
三伏天热气腾腾时,有些职工中午下班就骑自行车直奔游泳池,晚饭后也是去游泳池凉快一下,换衣房可以洗澡啊!
游泳池在夏天利用过后,其他季节可用於大会场、舞场。
1976年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周总理、朱老总、毛主席三位伟人先后逝世,地动山摇:7月28日,唐山大地震,24万人生命消散!8月的四川超7级强烈地震,波及陕西,西沟的震感也较强,“干打垒”的车间(土坯墙)工人不敢上班,陕汽家属区简易楼房(学大庆土泥膜墙)里的中老年人大都搬到厂游泳池搭的帐棚里去休息,又几天阴雨连绵,不少人风寒感冒,吃喝生活都很不方便......。
就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陕汽人发扬延安精神,于1974年底创造出了延安牌sx250军用越野车,克服了国防“有炮无车也白搭”的被动局面,“山沟里飞出了金凤凰”!
1975年6月17日下午,陕汽厂生产的两辆延安牌sx250型军用越野车开进北京中南海,接受了中央领导的检阅。......
最近,有一篇美国《华尔街日报》题为《世界上最勤奋的人已经老了》的文章说:世界上有一群最勤奋的人,他们是中国的下乡知青、高考学子、出国留学生、下海闯荡和进城务工的劳动者,短短二三十年创造了世界奇迹,把一个几乎最落后的中国变成经济总量世界第二。
的确,当年的中国,到处是扬灰的碎石公路、“难民营”一样的火车站和汽车站、烟雾弥漫轰隆直响的破旧火车、城市里到处是成片棚户区、到处是肮脏臭气熏天的农贸市场......
几十年来,这群中国人“晴天抢干,雨天巧干,白天大干,晚上加班干”!当欧洲人每天工作五小时,他们每天工作十五个小时;当印度人躺在恒河边等下辈子时,他们心中只有“只争朝夕”;当美国人充当世界警察时,他们默念“发展才是硬道理”。
迅速连接通全中国的高速公路,迅速铺满全中国的高速铁路,不断扩大的飞机场,不断增加的飞行航线,现代化的飞机场和火车站,成千上万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大中小城市,看不完、玩不够的自然和文化旅游景点,数不清的现代化十足的购物城、购物中心,全世界最多的现代化工厂等等。
这就是现在的中国!
中国人不知不觉,世界却惊奇不已,太快了!太不可思议了!
于是世界注意到了这群伟大的人。历史会记住他们,人类会记住他们,以这个人口最多历史悠久的国家的名义,以这个饱受苦难却毅然崛起民族的名义,向这群人深深致敬!
很遗憾,这些四o、五o、六o后已经累弯腰。
他们老了......他们努力过了,他们奋斗过了,他们看到今天的中国,看到了今天的世界,他们值了!他们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中国!他们是共和国的长子。
世界上曾经最勤奋的这代人老了,请所有人都记住他们吧!
......
难得看见美国报纸对中国发表如此正面的文章,阅后非常令人感慨!这说的不就是我们这些耄耋之人吗?我眼含热泪哽咽了!
杭州市对六十岁以上的全国老人在市区乘公交车和地铁免费,这是对为共和国作出巨大贡献的老人的一种福利,让他们晚年享受社会进步的成果。其他城市也先后给予了65、70岁以上的老人有所福利。正是:
山不转来水在转,
西沟不转人在转!
披荆斩棘三十年
陕汽创业多艰难,
转着转着迁西安,
改革开放大贡献:
五次阅兵北京城,
陕汽军车参阅检!
如今日月换新天!
感谢复兴盛世显。

作者简介:
张凤杰,陕汽集团公司原高级工程师,高级技术顾问。“陕西汽车报”通讯员,现任陕西省发改委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