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登中华英烈榜 王竣血洒中条山
冯宝哲
王竣(1902—1941),原名俊,亦作浚、峻、骏,字杰三,陕西蒲城东乡尧堡村人,自幼就读县立高小,勤奋好学,异常聪明,深为老师所赞赏。以后以优异成绩考入省立第二(同州)师范学校,在学校里,他接触到民主革命思想,目睹国家衰败,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横行霸道,人民生活十分困苦,遂立志投身军旅,救国救民,富国强兵。
杨虎城
1924年秋,王竣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去耀县投杨虎城部,任第二支队司令部文书。不久,经杨介绍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在黄埔受训期间,王竣学习努力,刻苦训练,历次考试成绩优良,深为同学敬仰和校方喜爱。1926年春毕业后回陕,历任副官、旅部军法官、手枪队队长及副营长。1930年任新编第14师二旅五团一营营长,随杨部驻守河南南阳。一次率一连士兵护送军粮,被股匪围困于南阳博望屯附近一荒祠中,断绝饮食,士兵伤亡殆尽。王与剩余士兵四人,据一高阁,沉着应战,弹无虚发,毙匪百余人。匪首惊其神勇,劝说入伙,百端劝降,王均不应,继而弹尽,四人又殒其二。入夜匪积薪阁下,扬言焚之,王泰然不动,匪愈钦佩,匪首亲登阁,具酒食款待,请结兄弟之盟,王因势利导,晓以大义,众匪反而归降。1932年秋,任陕西警备第一旅第一团团长。1935年,升任陕西警备第一旅旅长。在任团、旅长期间,曾奉命在陕南“围剿”红军及地方工农武装。
1936年积极参加“西安事变”,与杨虎城一起参见周恩来,并合影留念。
孙蔚如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王部被编入孙蔚如部第三十八军第一七七师。他请缨杀敌,报效祖国。10月,太原失守后,敌军沿同蒲路南下进犯,企图渡河南侵。王竣奉命率部开抵黄河西岸驻防,支持山西境内我各路大军与日寇作战。国民党军在山西正面战场受挫,相继后撤,八路军进入敌后、开辟山区根据地之时,王竣看到形势紧迫,主动担责指挥其属下的第一团东渡黄河,进入山西,支援友军作战,并且在山西永济一线狠狠打击了南下的日寇。敌军进攻受阻,立即率领一个师团的重兵围攻永济我方守军,第一团抗战将士在王竣将军的指挥下血战永济,奋勇杀敌,与敌重兵对峙,大部分将士在激烈的战斗中壮烈捐躯,以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神圣领土。
胡宗南
蒋鼎文
1938年,在胡宗南、蒋鼎文的策划下,陕西警备第一旅被从三十八军分化出去,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编为陆军新编第二十七师,王竣先后任少将副师长、少将师长之职。1940年,王奉命率部渡过黄河,进入晋南中条山根据地。英勇参战,屡次出击,破坏敌军的运输补给线,炸毁敌军的仓库,袭击炮兵阵地,夺得大炮等武器装备。歼灭小股活动的日寇,有效地杀伤了敌军的有生力量,给日寇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日军曾经对中条山抗日军民发动了十数次扫荡和进攻,但都被成功击溃,以失败告终。中条山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和发展,此根据地被敌军称之为“盲肠”,成为他们渡过黄河,向我中原腹地进犯难以逾越的障碍。
炮火连天坚守阵地
为此,日军华北派遣军司令部决心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我军中条山根据地,挖掉这块在其占领区中的“盲肠”,并且消灭中条山根据地的我军部队,以解除对其平汉铁路和同蒲路的威胁,稳定其华北占领区侧翼,妄图大举南进,渡过黄河,夺取中原腹地,胁迫中国政府投降,结束中国战场,好转移主力南下作战,与英、美军队争夺南洋。为达到突然袭击的战略目的,日军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并且秘密从东北抽调了八个主力师团,还进行了大规模战役佯攻。表面上在风陵渡集结渡河器材,作渡河南进的准备,暗中在夜间秘密集结主力,把数百里之长的中条山根据地封锁得水泄不通。
炮火连天坚守阵地
1941年5月7日,中条山战役的序幕揭开了,日寇分东、北、西三路集中六个师团又两个旅团及三个飞行兵团计十万余人,在密集的飞机、重炮等优势火力装备的掩护下,向中条山根据地发动猖狂进攻。我军将士面对敌军猛烈的炮火,奋勇抵抗,战斗十分激烈。
王竣率部扼守夏县、平陆交界的黄家庄、羊皮岭、门坎山、曹家川、马泉沟、太寨一带,依山背水为阵,且为死守之地。王得知敌军即将发起大规模进攻的消息,立即进入指挥位置,通知并督促部下作好战斗准备。当大批敌军在其各种重型火器的支援下,向我军新编二十七师阵地发动猛烈进攻时,将士们顽强抵抗,与敌军展开了殊死搏斗,阻止敌军的进攻。王竣身先士卒,亲临战斗第一线,用热爱祖国,不丢寸土的思想教育将士们,鼓励他们奋勇杀敌,报效国家。师长都不畏死,弟兄们又有何惧?在他的带动和鼓励下,全体将士士气振奋,信心倍增,丝毫无畏惧之色,冒着敌军飞机猛烈的轰炸和密集的炮火攻击,誓死守卫阵地,捍卫国土。双方白刃格斗,反复争夺,硬打硬拚,阵地几度易手。但是经过了两昼夜的惨烈激战,我军将士顽强地守住了阵地,没有让敌军得逞。可是由于处于内线作战,孤立无援,人员和弹药的消耗无法得到及时补充,王部已经处于弹尽粮绝的困境。而敌军拥有优势的兵力和装备火力压制,来势更为凶险。5月9日,日军又集中炮火猛轰,多架敌机轮番轰炸,并施放毒气。王竣从容组织剩余官兵,在太寨村西与敌激战,双方拼死搏斗,杀声震天,我军伤亡惨重,阵地周围拥满了进攻的敌军,在这危急时刻,有人劝他向上级请示,转移阵地,向后撤退。王慨然回答道:“不能却敌,军人之耻耳!有何面目见人?军人之职,不成功,便成仁,当与诸军死此!”众将士听此豪言壮语,深为长官所感动,激动得热泪盈眶,当即纷纷表示,誓死与敌血战到底,与长官同生死,与阵地共存亡。在王的带领下,全体将士视死如归,与敌人展开了惨烈的血战。突然敌机五架再次飞来扫射、轰炸,王竣大喊:“大家快趴下!”炸弹响后他和少将参谋长陈文杞及副官全部倒在血泊中,壮烈牺牲在太寨村西的雷公庙岭阵地上,时年40岁。余部在少将副师长梁希贤带领下,坚守阵地,伤亡殆尽,梁希贤跳黄河自杀殉国。有学者指出:“抗战期间一个师三名军事主官全部殉职的,仅此一例。”
陈文杞
梁希贤
中条山战役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在山西范围内的唯一一场大规模对日作战。
中条山位于山西南部、黄河北岸,呈东北西南走向,东北高西南低,横广170公里,纵深50公里,西起晋南永济与陕西相望,东迄豫北济源、孟县同太行山相连,北靠素有山西粮仓美誉的运城盆地,南濒一泻千里的滚滚黄河。境内沟壑纵横,山峦起伏,关隘重叠,矿藏丰富。与太行、吕梁、太岳三山互为犄角。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山西各主要关隘的相继失守,中条山的战略地位愈加重要。对中方来说,占之,即可以此为根据地,瞰制豫北、晋南,屏蔽洛阳、潼关。进能扰乱敌后,牵制日军兵力;退可凭险据守,积极防御,配合整个抗日战场。就日方而言,得之,即占据了南进北侵的重要“桥头堡”,既可渡河南下,问津陇海,侵夺中原;又可北上与其在山西的主要占领地相连接,解除心腹之患,改善华北占领区的治安状况。所以,中条山地区被视为抗日战争时期“关系国家安危之要地”。
卫立煌
中条山地区虽位于山西省境,但在抗战时期却不是晋绥军的防区,亦不属阎锡山的第二战区管辖。驻守这里的是国民党的中央军,在战区划分上则归之于卫立煌为司令长官的第一战区。1938年春,山西境内的中国军队为减少正面损失,将十数万之众的部队分散于晋南地区,建立防御工事,开展游击作战。日军侵占山西后,为了固华北、抑洛阳、窥西安,自1938年以来曾十三次围攻中条山,但均未得逞。老百姓在军队的守护下,都已经不相信日军会打过来。可见,当时整个中条山地区连居民都有了轻敌和麻痹思想。
蒋介石
日军调集了十万之众的兵力,环绕中条山外围,对中国军队形成包围态势。中国军队为了保卫山西,控制北方,自1937年的秋冬之际,调集重兵守护中条山。后来由于蒋介石醉心反共,一些军队被陆续调出,仅留曾万钟的第五集团军和刘茂恩的第十四集团军等部继续担任留守,归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管辖。总兵力约为十七万余人。后又因卫立煌与共产党人友好而被撤换,造成了实际上的军中无帅,关键将领和关键部队被调离,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酿成了难咽的苦果。
曾万钟
1941年5月7日,中条山外围自感稳操胜券的日军,对中条山发动了代号为“中原会战”的第14次大规模进攻。于傍晚时分突然一齐出动,由东、西、北三面以钳形并配以中央突破之方式进犯中条山地区。日军首先采取分兵合击,袭击我通信联络及各级指挥部,西线的日军一开始就对第五集团军采取了“斩首行动”,他们在一月前就曾经在第五集团军驻地后的金楼山上空降了数百人的特种兵,于5月8日这些伏兵突然居高临下向司令部发动突袭,总司令曾万钟带部队仓惶而逃,多日失联,第五集团军的指挥系统一举被其摧毁。日军复以重兵攻占各交通要点,切断我军联络,各个击破;封锁山口、渡口,逐步紧缩包围圈,完成合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虽然根据情报,下达了一些作战指示,但因战区主帅缺位,上述命令未能得到有效组织施行,致使会战开始第二日,因情况剧变,敌之来势极猛,各部仓促应变,分别与各路日军交战,经过几天艰难进攻,日军以伤亡近万人的代价,突破我军垣曲防线,将中条山根据地一分为二。于是,防守中条山的中国军队不能互相接应,只得放弃既设阵地,各自据守山隘,作无法协调的被动抵抗,整个战局十分危急。
在守军全线溃退的同时,日军以优势的兵力和猛烈的炮火占据了先机,迅速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作战任务,突破了中条山地区的全部防御阵地,先后占领了垣曲、济源、孟县、平陆等县城及相关的关隘据点,封锁了黄河北岸各渡口,完成了对国军的内外侧双重包围,随即转入第二阶段的作战,对数路中国守军阵地,反复扫荡。一直进行到6月10日,我军主力在遭受惨重伤亡后先后突围:第三、第十五等军残部在第五集团军司令曾万钟率领下西渡黄河,转到洛阳、新安一带整顿;第九十三军主力在摆脱尾追的日军后由禹门口渡过黄河进入陕西韩城境内;第九十八军一部在武士敏的率领下进入太岳山区;第四十五军向浮山、翼城间转进;第九军主力在道清路西段和济源山地游击数天后,分别由小渡口和官阳渡口南渡;中方守军大部退出中条山地区,中条山战役落下了帷幕。
中条山战役前后历时一个多月,中国军队由于事前准备不足、又缺乏统一指挥,除少数突围外,大部溃散,据日方的统计资料,“中国军队被满洲国军队俘约2万名,被日本军队俘约1.5万名,遗弃尸体4.2万具,总伤亡超过10万。日军损失计战死673名,负伤2292名”。中国政府公布的材料中,“综合会战,计毙伤敌官兵9900名”,中国军队“共伤亡、中毒、失踪官兵达13751名。”
此役给积极“剿共”的国民政府沉重打击,中条山会战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视为“最大之错误,亦为抗战中最大之耻辱”。此役失败给北方抗战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战后,由于日军长期封锁中条山的三个师团被转用于对付敌后根据地,使得敌后根据地陷入最艰苦的时期。
中条山战役经过要图
何应钦
要分析中条山战役失败的原因,应当首推指挥系统的失误。核心的问题是上层思想准备不足。最高统帅蒋介石醉心防共、限共,在大战前夕从驻扎中条山的第一军中调动了 相近于日军四个师团的兵力去反共,对于自己并不放心的被卫立煌称赞为中条山的铁柱子的第四集团军38军等也陆续调离山西,撤防近十万之众,致使中条山兵力大大削减,客观上有助于日军取胜。仅留曾万钟的第五集团军和刘茂恩的第十四集团军等部继续担任留守,归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管辖。总兵力约为十七万余人。1941年春又因卫立煌拒绝反共摩擦,受胡宗南等人排挤,不见谅于蒋介石,其到重庆述职后,竟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把他撤至战线后方。这个关键时刻的临阵换将造成了极大的隐患,更要命的是其职竟无人接替,改由军政部长何应钦指挥。何远离晋南,不在其位,这就出现了发生突然变故无法应对的可悲局面。而当恶战已经降临中国军队头上的时候,何应钦在洛阳第一战区长官部召开了三天军事会议,对日军的进攻不但没有察觉,还一直在提醒军事将领,要防共限共。蒋介石也一直天真的认为,日军只是攻占中原,他部署的中条山防御实际上是如何防止日本渡河,而不是如何保护、防守中条山的问题。这也就是那一字长蛇阵的来历。真正对接战场时,处处被日军突破防线。而日本人更为清楚的是,他们作战首先就是瘫痪中国军队的指挥系统 日军曾派出大量情报人员,深入到中条山区进行情报收集工作,中条山防区内的地形及驻军的营长、连长、排长等基层人员的名单都清清楚楚。也就是说,中国军队在中条山的防务,对于日军来说,已经没有任何秘密。金楼山顶,日本人为何在事前就能在那里空降特种作战人员,而且是数百人,因为他们早对那里的地形十分了解。这一阴招,事先已有征兆,当时日本人的飞机活动特别频繁,有时竟两三分钟一次,可惜这些特殊现象并未引起守军的警惕,山上有可疑人员活动的情况也被放羊人发现了,并告知了当地驻军,遗憾的是无人在意,以致酿成司令部“连窝被端”之祸。另外,国军下层部队更是没有任何应战准备,很重要的渡口工事无人理睬这且不说,竟然没有象样的作战计划,守护中条山部队之间的联合作战和相互配合问题突显出来。军心涣散,仓促应战,而且很快就失去统一指挥,听任各部各自为战。有的部队尚能顽强抵抗,但更多是不顾友邻拔腿就跑。日本人正是利用了这一短处,从中间突破后又采取分割包围的方式,取得了中条山会战的决定性胜利。更为可怕的是中方粮食储备不足,军队被打乱后,后勤补给,包括弹药,粮食,全部中断。一支吃不饱穿不暖的部队又如何能够打仗?饿你三天,连“大刀”都提不起来了,所以部队一触即溃。所谓的自吹自擂的“东方马其诺防线”,在中条山战后,只能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嘲讽。日军最成功的莫过于他们首先采取打掉中条山守军指挥系统的方式,后又开始定点清除军队首脑的方式。这就注定了这场战役只能以中方的惨败告终。

如果国民党决策者能够事前给予足够重视,制定周密的作战方案,临战时指挥又能畅通无阻,再与八路军携手并肩作战,实现对日军的反包围难道没有可能吗?中条山抗战结果能让人如此丧气吗?可惜已经发生的历史是不会改变的,手拥二十六万军队的底牌,硬是被蒋介石一手打烂了。
唐怀源
寸性奇
武士敏
中条山战役牺牲的英烈,少将以上军官共有六人,王竣的新编二十七师就占一半。其余三人分别是:第三军军长唐淮源,第三军第十二师师长寸性奇和第九十八军军长武士奇。
烈士后人祭奠
国民政府为表彰王竣壮烈殉国的事迹,追赠其为陆军中将。尸体运回西安,葬于长安县郭杜镇坡南村陵园,并在革命公园树碑纪念。1987年5月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2021年 8月16日
作者简介
冯宝哲,陕西蒲城人,一九三八年一月生。高级经济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院士,陕西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渭南市楹联学会原常务副会长,现顾问。《渭南联苑》原主编、编审,蒲城县诗词曲联学会顾问。被授予“秦东联坛十老”、“渭南文化名人”“陕西孙髯翁终身成就奖”等称号。著有《风雨留痕》等书五卷,二百多万字。
编辑:叶子 贺宝璇
美编:惜缘
文字审核:惠玲玲
总编制作:瀛洲居士
刊头题字:胡兴民
图标制作:旭晓霞
图片音频源自网络
投稿请加总编微信
中华诗经阁总社
荣誉顾问 张文汉 韩春见 熊静中 沈阳 石生 郭仁炳 浬鎏洋 王亚中 秦玉才 周镇添 胡兴民
名誉总社长 王今伟
总社长兼总编 王连社 副总社长 胡乃华 副总编 惠玲玲
总监 蓝天
文化总监 铃龙
中华诗经阁江苏分社社长 泰然 荣誉社长 陈立新
副社长兼总编 辛谷 副总编 汪雯 编审 铃龙
中华诗经阁内蒙古分社社长 夏青海
副社长 刘东华主编兼群管
中华诗经阁陕西分社社长 惠玲玲
副社长 张培良
总编 李广远 副总编 翟英
中华诗经阁山东分社社长 赵芳香
总编 铃龙
宣传部
部长 刘建荣(河北)
副部长 左福启(河北)明雪琴(河北)
宣委
李宗平 张志国 唐生平 刘莹心 王素香 李绍芝 王杰侠 暴金娈 赵富娥 李飞以及所有编辑部成员
诗经部
部长 董杰(河北)
副部长 卢华山(河北)
编委
韩爱华(河北)惠玲玲(陕西)刘书琴(河北)毛恒昌(上海)石富城(重庆)李延军(陕西)杨莹(陕西)彭小毓(陕西)刘德生(陕西)王荣(辽宁)张建民(陕西)(添加中)
楹联部
部长 白公平(河北)
副部长 李彦蓉(河北)
编委
泰然(江苏)邱百灵(甘肃)周富成(江苏)王东海(河北)(添加中)
音频部
特邀部长 巧丽(新疆)
部长 于冰(河北)
副部长 骏马(河北)梦露(黑龙江)
编委
香乡(北京) 冬日艳阳(黑龙江) 田浩(天津) 心语心声(山西) 碧海青天(河北) 喜洋洋 英子 张志国(河北)枫叶(宁夏)悠闲(湖北) 山涧红枫 李严 惠玲玲(陕西)冯文静(陕西)刘崇甫(陕西)李民龙(陕西)陈莉(陕西)谢丽(陕西)孙琦(黑龙江)宋淑平(山东)杨海荣(陕西)月儿(黑龙江)李红琴(北京)王秀茹(陕西)杨晓红(陕西)穆涓涓(陕西)默韵(陕西)贾景华(陕西)高晓莉(陕西)凌子(黑龙江)莫莉(陕西)婉清(陕西)张卫静 张颖 孟繁燕(秦皇岛)张晓凤(陕西)谢艳芳(陕西)罗玲珠(陕西)程亚利(陕西)大囡(河北)贞礼(陕西)杨海静(陕西)乔晓莹(陕西)姜雅范(黑龙江)
格律部
部长 白公平(河北)
副部长 夏青海(内蒙古)翟英(陕西)刘激扬(河北)
编委
秋禺(江苏)乡音(湖北)孙春梅(河北) 刘淑芬(辽宁) 槐增良(河北)佘正发(湖北)么忠文(北京)白公平(河北) 马到成功(河北)李庆山(河北)李曼秀(河北)郝福生(河北)田永香(广东)孙上舒(黑龙江)娄洪魁(河北)朱建美(江苏)钟家奇(湖南)陈天培(广东)凌远科(广东)冯新民(陕西)(添加中)
词曲赋部
部长 汪雯(江苏)
副部长 文墨冰言 胜利(河北)
编委 周镇添(广东)张永庄 (河北) 李杰猛(湖北)连丙堂(河北)李振汉(辽宁)陈立新(江苏)铃龙(江苏)蒋兴国(江苏)葛君(海南)付胜光(陕西)冯宝哲(陕西)(添加中)
古风部
部长 李元超(河北)
副部长 魏增才(河北)
编委
闫俊山(河北)成俊峰(陕西)唐永恩(上海)李德宛(陕西)槐丙让(河北)(添加中)
新诗部
部长 胡乃华(辽宁)
副部长 张荫成(河北)
编委
杨慧月(湖北) 卢庆学(河北)吴萍(安徽)赵雪梅(吉林)杨永振(北京)邓自然(湖南)赵芳香(陕西)王苍洲(陕西)李耀国(天津)攸春仙(山西)钟家奇(湖南)刘小奇(陕西)许增正(陕西)(添加中)
散文部
部长 莹心(山东)
副部长 李华(河北)
编委
铁裕(云南) 王玉(河南)清风月(河北)王新平(陕西)李东林(陕西)(添加中)冷月(北京)潘远芬(天津)袁占凯(河北)田方芝(山东) 李密林(河北)齐英华(山西)陈新安(陕西)王全峰(陕西)
小说部
部长 贺宝璇(山东)
副部长 张合军(河北)任春铭(山东)
编委
王振伟(吉林)李拴强(陕西)(添加中)
杂文部
部长 熊静中(河北)
副部长 王俊颖(河北)
编委(添加中)
书画部
部长 胡胜利(北京)
副部长 王栓柱(河北) 张守平(河北)
编委
王春阳(河北) 邢富强(河北)仇建庄(陕西)刘进海(陕西)周继业(陕西)支铁锤(陕西)姚万杰(陕西)许炳荣(陕西)雷鸿飞(陕西)计泽潭(河北)雷百计(陕西)乔永胜(陕西)岳七虎(陕西)田小弟(陕西)毛凯(陕西)齐宝田(山东)卢绪高(山东)冯登厚(陕西)张培良(陕西)贺志明(陕西)潘琦(陕西)徒超(陕西)周君明(陕西)王学艺(陕西)(添加中)
影视部
部长 耿进柱(河北)
副部长 高聪英(河北)
编委
宋闯(黑龙江)许毅斌(陕西)任山泉(陕西)(添加中)
榜书部
部长 胡兴民(陕西)
副部长 郭青凡(陕西)
编委
雨田四郎(陕西) 程引岳(陕西)田德有(陕西)张学印(陕西)赵云斌(陕西)胡玉全(陕西)肖红斌(陕西)陈宏伟(陕西)张培良(陕西)刘进海(陕西)潘琦(陕西)陈兴顺(陕西)齐宝田(山东)
美编部
部长 王彩维(陕西)
副部长 郑翠利(陕西)
编委
婉萍(山东) 王申未(陕西) 梁聪苗(陕西)赵香利(陕西)孟五利(陕西)田保寿(陕西)(添加中)
诗评部
部长 秦本云(湖北)
副部长 宋京平(四川)
评委
刘朝智(陕西)李剑东(黑龙江)刘丰彦(陕西)高润南(陕西)王乃仁(陕西)(添加中)
直播部
部长 李海龙(陕西)
编委 李民龙(陕西) 任隽(陕西)
戏曲部
部长 刘奎芬
副部长 刘冬至 孟凡志 李飞
艺术指导 葛建州 孟凡志
部长助理 王俊茹 王焕生
后勤管理 孟凡成
摄像 王建民
编委
陈瑞发 张庆增 罗淑花 罗淑琴 杨双银 崔文秀 王新玲 陈秀峰 蔡香梅 刘秀清 毕站稳 汤富花 刘永清 邓春兰 刘铁桥 刘香平 孔维华 王福利 李凤霞 张凤霞 方明 裘艳华
中华诗经阁——传播诗经文化,弘扬正能量,以公益为宗旨,以奉献为准绳。诸子因兴趣爱好而志同,因传统文化而道合。期待国内外才子佳人入驻,尽情展示您的风采!
温馨提示:投稿、荐稿、组稿、音频配制、赞赏、点赞、留言、转发、推介等均属友情体现!衷心感谢!
【免责声明】
1、本平台基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而发布链接,但并不意味着支持赞同所有诗、文的观点和态度,并不意味着保证其内容的真实性和文学的艺术性,并不意味着文体文本合格或合乎要求。诗、文是否原创,无法考证,坚持奉行文责自负之原则。
2、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平台下载、或以其他形式复制、使用本平台链接图片等,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本平台所采用的音频图片等,如有不妥,请及时通知予以删除。如无意中侵犯了某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信或来电告之,本平台将立即删除。
4、本平台对于涉及政治、文化、权益等一切责任概不承担,均由相关作者或单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