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是宋代大诗人范成大的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首诗的意思是:白天在田里锄草,夜间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阴树下学着种瓜。每次读这首诗的时候我总是回想起儿时在农村跟随大人们参加劳动时的许多故事以及劳动时的美好情景。那时的农村没有幼儿园,学龄前儿童就是跟着大人从家里的土窑洞到田间地头,再从田间地头回到土窑洞。在田地里劳动时,大人怎么劳动,我们就怎么模仿学习劳动,从小就熟悉了各种各样的田园劳动,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兴趣,养成了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劳动习惯,传承了父辈们的劳动本色!
记得那是一个早春,陕北高原,冰雪融尽,杨柳泛绿,燕子归来,犁牛出坡!那一天母亲她们的妇女生产劳动小组是给生产队剜土豆种子。
那一天天气不错,我母亲和十几个妇女在生产队仓库的小院里剜土豆种子。仓库小院是一个背风向阳的小院子,参加劳动的妇女大部分带着孩子,我也是其中之一,我们八九个孩子挤在一起玩耍。仓库小院的北墻角有一口不深的土井,里面贮藏着生产队过冬的土豆种子。掀开井盖,有两个妇女下到井里,上面的人用绳子拴在一个筐子上,再把筐子吊下去,井里的人把土豆装满筐子,上面的人就把土豆一筐一筐从井里吊出来。这个劳动过程非常简单。但是我们一群小孩子很好奇,觉得很好玩,大家都想下到井里去体验一下,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可是大人们的心思全在积极完成生产劳动任务上,她们专心干活,根本没有理会我们的意思。有两个小男孩硬往井口处凑,大人们连咋唬带吓唬,让他们离土井远点儿。但是这两个小孩淘气也难缠。关键是其中一个男孩的妈妈在井下,他非得要找妈妈。这时候男孩的妈妈就向土井外喊话建议:“让几个孩子排队轮流下井跟着大人干活,学着拾土豆装筐,教他们从小干点正事,总比淘气强。”这个建议大家都同意。于是我们取得了下井劳动的资格,好呵,我们欢呼雀跃。妈妈在井下的那个孩子和他的小伙伴首先下井。我排第三,和我一起下去的是一个快五岁的小女孩。井下的大妈指挥我们跟着她们一起把土豆装筐。那小女孩下井时就有点紧张,不巧的是,上面掉下来两个土豆,正好砸在了她的小脑袋上,受了惊吓的小女孩,嚎啕大哭,不依不饶。家长们七手八脚把她弄出去了。

这个小小的事故的确引起了一些家长的警觉!有些小孩在家长的哄劝下离开了劳动现场。但是他们的离开丝毫不能动摇我在井下继续劳动的决心。我的劳动热情更加高涨!同时我的劳动技能得到了井下两位大妈的肯定。一个大妈问我:“这娃干活像模像样,该上学了吧?”我“嗯”了一声,算是回答。另外一个大妈说:“这娃干活麻利的很,将来一定是个好受苦人(农民)”。她又以长辈权威带鼓励的口吻强调:“你就在井下跟着大妈好好干!”于是我很高兴的继续在井下干活,由于井下潮湿、闷热、土腥味很重,加上紧张的劳动,我还穿的棉袄棉裤,我有些头晕、恶心、闭气。但是我还是𣎴顾不一切的往筐子里装土豆,很快我们的活干完了,土豆全部从井里弄出来了。我岀了一身汗,好在她们谁也没有发现我的身体不适状况。我们从井里出来,两个大妈都夸我干得像模像样。母亲高兴的过来给我扣扣子,她发现我岀了一身汗,立刻拉下自己头上的围巾给我擦汗。我经井外的凉空气一吹,顿觉心旷神怡、身轻如燕。母亲怕我受凉就将围巾当披风披在我身上。这一下,我更像打了胜仗的大将了。母亲让我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去背风向阳的地方玩,她们则每人拿一把铣刀围着一堆土豆剜土豆种子。我没有离开母亲,我就蹲在母亲旁边看着她们剜土豆种子。这个时候我才看清楚每一个土豆身上有六七个出芽的眼。母亲她们用铣刀以一个芽眼为中心在土豆上旋转一周,挖下核桃大小的一块土豆肉,形状是圆锥体,圆锥体正面的中间是一个牙眼,也就是说一块带眼的核桃大小的土豆肉就是一颗土豆种子,把它种到地里,这个土豆眼就会长出一颗土豆芽,土豆芽长出地面就变成我们看到的土豆苗了。我看到母亲她们拿在手上的土豆身上都有好多芽眼,但是她们从每个土豆身上剜下的土豆种子只是三四个。我疑惑地问母亲这是为么?母亲认真地给我讲:“一般来说一个土豆剜三个种子比较合适,不宜多,因为剜下来的土豆种子的体量不能太小,不能太单薄,种子太单薄会严重影响出土的土豆苗,土豆苗不够茁壮,土豆是不会健康成长的,我们这地方十年九旱,春寒几乎年年有,土豆地又无法浇水,土豆芽在春旱春寒的情况下,自身必须有先天性的水份和营养,否则会使土豆苗先天不足,无法健康成长,影响一年的收成。”我问母亲,如果照这样说的话,干脆把一个完整的土豆种到土里就行了!母亲严肃地说:“绝对不行,那样的话每一个土豆眼都会出苗,地里长出来的是一大把土豆苗,那叫荒苗,不会结出新土豆的。”奇妙、有意义,这些奥妙的知识都是来自母亲她们亲身经历的劳动实践之中!呵,人类的劳动多么伟大呵,每一个诚实的劳动人民都是最伟大的人物,我热爱他她们,我热爱劳动,永远做一个诚实的劳动者!

准备好了土豆种子,过了两天我们就跟着妈妈们的妇女生产小组到村口对面的山坡上种土豆。妈妈们给孩子们带着水和干粮。母亲给我带的是炒黄豆和枣炒面(不是外面人做的那种鸡蛋炒面条。是用煮熟了的红枣和炒熟的谷糠加煮熟的红豆拌在一起,晒干后磨成面粉,叫做枣炒面。抗饥荒食品)。那天刚出山的时候天气不错。阳光明媚,春风杨柳,妈妈们都很年轻,她们高兴快乐的走在山坡上,唱起了信天游:“噢!大红果子剥皮皮,人家都说我和你,本来咱们俩人没关系,(依儿哟)好人担了些赖名(哎)誉。”一个大妈正唱的美,另一个大妈推她一把,抢着道白:“你大你妈爱银钱,给你寻了个老汉汉,又抽洋烟(大烟、毒品)又耍钱,倒灶鬼(无赖、二流子)!误了你的青春好年华。麻雀雀落在黄蒿(茵陈)林,二不愣后生跟一群,死皮赖脸说长道短、呸!挨刀子货!我看他们不是正经人…!”她们边走边一唱一白表演节目,说的说,唱的唱,所有的人笑的前仰后合,有的还打打闹闹,她们的快乐溢满这物质上贫穷落后的小山沟沟,这里是她们的世界,这里是她们的女性乐园。
土豆是一种贫贱的植物,它耐旱、抗病虫害力强,果实又埋在一定深度的土地里,不易被鸟鼠之类的野物遭蹋。所以在地脊民贫的陕北,土豆种植面积广泛,但是人们不舍得把白菜心好地分配给种土豆。土豆地大部分在黄土高坡支离破碎的一些沟沟坎坎,边边角角。那一天母亲她们的妇女队种土豆来到了一个名叫烂塌坪的小山沟。一块一块的坡地牛都去不了,翻地都是依靠全村男女老少用镢头一镢一镢翻了的,如今母亲她们要把土豆种在这里。妈妈们考虑把我们带到那烂塌坪太危险,那地方有天井深坑,掉落进去就出不来了,她们还是老办法,在坡跟底的河滩里选择一块安全平展的地方,放好行李,安排我们一帮子小孩守着行李玩。她们是四个人一组开始种植土豆,她们四个人中第一个人在前面挖坑,掌握土豆苗的株距行距。第二个人紧随其后下种子,要准确的把种子点到坑底下,用脚踩实保墒。第三𠆤人胸前挂了个纳粪的柳条斗子,她要把肥料准确的扔到土豆种子上。第四个人手里拿着丁字形锄头大小的大木拐子,腰里拴条丈余长的绳子,她的劳动技能是用大木头拐像锄地一样操作边打土圪塔,边推拉性的用土填埋好土豆种子,拴在她身后绳子上的是一塌子葛针树枝,它的作用是把地里的草根杂物拉刷扫干净。
妈妈们在山坡上说说笑笑种土豆,我们在山坡下的河滩里学着妈妈们种土豆。我们也是挖坑的挖坑,点种的点种,学的像模像样,不过我们没有土豆种子,我们用小石头当土豆种子,我们打土圪塔用的就是一根小木棍,拴在身后的也不是葛针树枝而是一个小男孩的一件衣服!大家正在劳动的兴头上。突然天气大变,从北边的天空传来了“嗡嗡嗡”风吼声,由远及近!很快不远处天地间昏暗一片。有经验的老妈妈喊道:“不好了,哇鸣老北风(沙尘暴)来了,快去保护孩儿们,厚衣服包裹在头上,不敢到树底下…!”一个年轻的妈妈飞一样三跳两奔冲了下来抱起吓得嚎啕大哭的女儿,一把扯下自己的上衣把孩子包起来,她女儿是我们中最小的一个。她把女儿包在衣服里像背背包似的把女儿背在身后。这时候所有的妈妈都来到河滩,与此同时七八级的大风卷着沙土向我们袭来,大风裹着沙粒打在我们的脸上,脖子上,疼得像刀片割似的。妈妈们用衣服或者围巾裹着每个孩子的小脑袋,只有两只眼睛露在外面。那位老妈妈叮咛我们,不要抬头,眼睛盯着脚下看路就行了,不敢让风把沙子吹到眼睛里面。不要到树底下走,防止大风把树刮倒砸到人!我在母亲的拉扯下一路小跑往回跑!到了村口,村里的有线广播里传来了人民公社的声音:“社员同志们,沙尘暴袭来,请大家注意安全……!”我和母亲回到院里沙尘暴已经完全埋没了我眼前的世界,我家的狗狗早已爬在我家的门口,等我们一开门,狗狗先从我的腿脚下挤进了家门,这狗狗的脸皮真厚。我家的猫在破窗户上向外探了一下脑袋,闪电般的把脑袋缩回来。两只麻雀紧紧的贴在天窗顶上的透气孔处,愁眉不展!我们刚进门几位年轻的村干新头戴风帽(有两个大玻璃镜片的、口袋似的头套)来到我家门外,他们问我们家的人是否都平安回家,是否需要什么救助!这时候外面如同黑夜一般,能见度也就三四米。村干部询问完情况连我们的家门都没有进就走了。他们一转身就都消失在厚厚的黑暗之中,他们说他们要为全村每个公民的安全负责,他们要用最快的速度走访到每一家!他们走了,但是把党和政府的光明和温暖留在了我心里!
回忆儿时的农村劳动,使我感到温暖和快乐,我怀念和留恋那个洒满阳光的时代,怀念和留恋那个充满激情的岁月! 我怀念和留恋我的童年时光!


作者简介
赵润利,男,55年生,中共党员。西安市作协会员。曾任西安市委党校科研处调研员,编辑部副主任,西安党校教育研究会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