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方正之塔,思方正之人
——评文瑞老师《方塔情思》
龚模红

《方塔情思》是文瑞老师参观上海方塔之后,受到方塔的触动,心有所思所感,方借文字诉说心志并流诸笔端的一篇散文。全文如涓涓细流,不急不慢,缓缓道来,令读者也仿佛走进了方塔园,一睹方塔的英姿,感受到方塔的方正与飒爽。作者不仅表达了对方塔的赞美与喜爱,同时也表现了对如方塔般方正、一身正气的先人的崇高敬意。

全文开门见山,指出方塔隐逸在松柏和翠竹之中,如巨人般耸立,让人感受到方塔独特的气质。作者将方塔和他曾经见过的其他方塔进行比较,方塔的方正形态令他感到震撼。在作者眼中,上海方塔不似大雁塔、少林寺塔林和风水塔的圆形、六角形或八角形的形状,而是以方形呈现。作者举目仰望,映入眼帘的是仪态大方、气势凛然的方塔,这样恢宏方正的方塔令作者肃然起敬。方塔不似大雁塔藏有经卷佛像,也不似少林寺塔林供奉着大德舍利子,更不像风水塔拥有着镇山镇水、祈求文运的作用。方塔方正,在一隅净土上高耸,在一派绿意里隐逸,在一条细流边静立,宛如一名君子,不争不抢,不声不响,然而他的品质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古来今往的许多人。

在这篇散文中,“方”,不仅是指方塔的形状样貌,更表示为方塔方正的精神品质。方塔型正,散发出浩然正气,让作者由物及人,在脑海中涌现出如方塔般充满浩然正气、高尚正直之人:孟子、林则徐、苏轼、文天祥、瞿秋白……这些方正之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刚正不阿,充满坦荡正义的品质,是如方塔般永远矗立在人民心中的君子!方塔隐逸在高洁正直的松竹之间,与砖刻照壁、厉廉堂、廉政文化走廊等景观相辉映,与一个个廉政人物及其事迹相陪伴,为来往参观的游客提供了文化熏陶和心灵洗涤。作者托物言志,认为做人应当如方塔般正直,充满浩然之气。作者借自己所见之方塔,回溯过去如方塔般方正端直之人,不仅表达了对方塔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也表现了对方正君子的崇高敬意。

这篇散文采用的是从远到近、由下到上的写作顺序,让读者随着作者的视角走近了方塔、欣赏了方塔,感受到了方塔浓厚的文化韵味。从远处看,方塔如巨人般高耸在园地中央,呈现出一派安详的氛围;走近方塔后,发现塔下一条潺潺流水经过,河面上倒映着方塔的模样;再往前走,可以观赏到塔前巨大的古照壁;绕过照壁,方塔豁然出现在眼前。作者由远及近对方塔进行描写,方塔犹如"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人,让读者在一步步深入后感受到其特有的魅力。当俯视方塔倒映在河水上的塔影时,可以发现其呈现出和谐至极的美感;当仰视方塔时,可以欣赏到方塔方正的塔身和精致的飞檐翘角。作者在这一虚一实、俯仰之间勾勒出了方塔最美的模样!

在这篇散文里,作者毫不保留地表达了对方塔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全篇散文的语言风格平实明快,少华丽繁缛之词,用词准确简练,行文流畅,将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实地展现,让读者切实感受到作者对方塔的喜爱。在作者的眼里,方塔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明的典范。方塔尚且如此方正,它孕育的文明和人民又怎会不高洁、不纯真呢?面对如方塔般方正廉洁、正气浩然的君子,作者同样给予了最真诚的赞美和最崇高的敬意。

方塔经历了多少个春秋,至今还仍然矗立,见证了不知多少人才的成长。恰如像方塔般的君子,经过了风霜雨雪,仍让后者念念不忘,铭记在心。“近海浮屠三十六,怎知方塔最玲珑”,希望方塔孕育的文明能够影响更多世人,结出更多君子的硕果,相信这也是文瑞老师所期待和希冀的未来。
注:本文作者龚模红系赣南师范大学语言文学2023研究生。
附:
方塔情思
龚文瑞/文 安心/朗诵
上海松江,熙熙攘攘的闹市中,有一隅静土,名方塔园。河流横亘,松柏泛绿,翠竹丛丛,一座方塔巨人般高耸在园地中央。
我曾走近无数古塔。比如西安城玄奘为保存由天竺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而主持建造的大雁塔,比如少林寺西安放了历代高僧大德舍利子的少林寺塔林,比如南方各地一座座孑然孤峙于江岸或山峰的有着镇山镇水或祈求文运寓意的风水塔……这些古塔大多为圆形,或六角形或八角形,以方形呈现的并不多见。是故,因袭唐代砖塔形制呈四方形的松江方塔,一入眼帘,我便被它的方正型态而大为震撼——方正,端庄,稳若泰山,静若处子,一派安详意味,一副庄严模样。
塔下有一条古老的河流。河面不宽,但河道的历史深远,自大唐挖掘而成,河水流淌直今已经一千多年。彼时,河从城池中心穿过,河中舟来船往,两岸商铺林立,河名“古市河”。到了南宋时期,有人用巨大的圆木作桩,撑起一块块武康石板,搭起了一座木肋石板桥。行人过桥时,蓦然发现对面高高的方塔尖顶上有仙鹤筑巢飞还,于是就有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桥名“望仙桥”,古市河也因此更名为“望仙河”。南宋诗人许尚有诗《华亭百咏.望仙桥》,赞曰:“鹤驾乘风去,千年竟不归。石梁凭望处,空复白去飞。”有趣的是,望仙桥的建成竟将方塔与古市河的风流融为一体。遥望方塔,望仙桥是为最佳仰望点。这种情景,很有些类似北京故宫护城河的西北角或东北角,这两个角度早已被摄影家们认定为拍摄紫禁城的最佳位置。于望仙桥上,守在黄昏前夕,可见方塔倒影入水,此时以方塔的飞檐翘角为中心,你会发现左右上下皆呈对称状的方塔,在柔和的光线中呈现出一种和谐极致的美感。
塔前有一堵巨大的古照壁,乃明代松江府城隍庙门前遗存下来的屏风墙,据说是当今国内留存最古老、最精致、最完整的大型砖雕艺术作品之一。绕过照壁,方塔临面而立。举目仰望,方塔巍巍,仪态大方,气势凛然。此情此景,我的心中迅即奔涌出超然、淡远、静穆、邈古这样一些词语。自然,高大巍峨的建筑本就有恢宏感,而松江方塔却远不止于型状的壮伟。隐然间,总觉得它的周身洋溢着一种令人心魂悸动的气氛,那轮廓方正的躯体,层层叠叠,若骨节分明,又仿佛有一股浩然之气在静静地释放。
显然,我被方塔的这股浩然正气激奋了。于方塔之下,我情不自禁,思接千载。我想起孟子的“吾善养吾浩然正气”、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想起南谪路上行走至梅关前发出“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的苏轼、被乾隆皇帝称赞有“浩然之气”可“与日月争光”的忠烈殉国的文天祥、在汀州慷慨就义前向刽子手坦然说道“此地甚好,开枪吧!”的瞿秋白……方塔型正,人亦如此。方正之人,正直正派,正气浩然,刚正不阿,刚毅不屈,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绝不苟且偷生,绝不丧失良知。
其实,方塔的浩然正气不仅激奋了我,更濡染了松江人。在方塔园,我注意到园内植满了高洁的松和彰显节气的竹,期间散落着一些瘦骨嶙峋状的太湖石,以及诸多的清官、廉官们的感人故事。这些植物、景物或人物与园中央的方塔相互衬映,一个由古塔的方正及至植物、景物及人物的正大、刚直与气节,巧妙地营造出一种正气与廉味融为一体的文化氛围。尤其是借用照壁中明洪武年间官府倡导反贪而出现的“犭贪”字,大做文章,建成的贪欲警示砖刻照壁、厉廉堂、廉政文化走廊、养德轩及反腐倡廉警示教育馆,以及古往今来的松江乃至中国历史上的廉政人物、廉吏格言与廉政故事……让走入方塔园的每一个人无不是一次接受灵魂洗礼的过程。徜徉其中,我想方塔的魅力不仅来自建筑本身,还来自其释放的文化价值——让人在品味塔的方正的意义的同时,体味勤政廉政、做人处事的真谛,从而时时提醒自身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
记得我去方塔园的那天,正是晴日,方塔在暖阳下愈显素淡。时值寒冬,时有季风吹拂,清波荡漾,竹梢摇曳,松涛轻吟,方塔翘檐下悬挂着的一枚枚风铃也随之清脆作响。彼时,方园内一片丁当声,宛若古乐起奏,诗意翩跹,予人以惊鸿一瞥之美好遐想。
方塔巍巍,河水依依。方塔似一位默然沉思的哲人,更似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自北宋建成以来,它目瞩一泓清流裹挟着岁月走来荡去近千年,聆听着流水永远也讲诉不完的故事,显得耐心而又不动心。它的每一窗口都是天空与时空的最佳了望口,它的每一砖石都蓄满了松江古邑动人的传说。
岁月流逝,千年一瞬。方塔从中国古代文明最盛的宋朝矗起,之后经历了金戈铁马的元朝,又沐浴过五百多个年轮的明月清辉,累积了不知多少关于松江的记忆,见证了不知多少有关华亭人的成长。我想象,方塔必然见过张弼在知南安府十年后带回家乡的那块蘑菇状的“廉石”,也必然听过陆从平坚守节操拒收寿礼(以酒坛盛黄金)的故事,必然见过孙衍“勤以补拙,俭以养廉,慎以补过,惠以得民”的自勉诗,也必然听过钱福“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的《明日歌》……是呵,松江是黄浦江的源头,也是上海文明的源头。文明的源头内涵若是丰盈,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未来又怎能不会人杰地灵呢?!
终于,离开方塔。何必让太多滞重的话题,太多凡俗的思想去喧扰了这方塔的安详与宁静呢?让它去沉思,去结出更多的哲学之果吧。
注:《方塔情思》载发了2023年第8期《散文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