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饺子
张玉庭
A
有个字谜:老父亲吃一点。
什么字? “饺子”的“饺”。
有“父”,有“一点”,有“食”字旁即吃字旁,合起来果然是饺子的“饺”。
B
过年吃饺子,乃是一种古老的民俗。
根据传说,这种叫“饺子”的面食与女娲有关。
盘古开天辟地之后,有个人头蛇身的女神叫女娲,她不仅炼五色石补天,还用黄土造过人。她将黄土捏成人形,捏好后再吹口气,那泥人就立刻有了灵气,有了生命。不过,每当天寒地冻,泥人的耳朵也常常被冻掉,怎么办?女娲便在一个个泥人的耳朵上了扎了个小孔,用细线把两个耳朵拴住,还让泥人咬住细线的另一端,这样一来,耳朵果然要牢靠得多。久而久之,这耳朵咬“线”的故事,也就演变成了后来的吃饺子--饺子的确形状如耳,饺子里头也的确有馅(线)。又由于过年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刻,也是最容易冻掉耳朵的时刻,因此一到过年,人们总要包饺子吃,意思是赶紧咬住那个带馅(线)的耳朵,千万别冻掉了。
事实也正是如此,北方人极爱吃饺子,过年时更是家家吃。那么,南方人呢?他们吃什么?答曰:吃馄饨。在南方的许多地方,馄饨也的确被叫做饺子。关于“馄饨”,《辞海》上的注解是:“颜子推云,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听听!“天下之通食”,这评价的确不低!更让人刮目的是,这馄饨不仅“天下通食”,还是“神人共食”之佳品呢!如若不信,请听民间故事《金馄饨》:一次,王母娘娘过生日,曾没下蟠桃会招待四方神仙,其时热闹非凡,王母娘娘身边的七个仙女,曾奉命手托美味佳肴,一个个驾云而来。不料,一位手捧玉盘的仙女在路上碰到了孙悟空,满盘的金馄饨被碰翻了,仙女唯恐金馄饨落到人间打伤人,便用袖子一挥,把金馄饨挥到了浙江嘉兴的南湖里--直到今天,嘉兴南湖的菱角还金黄金黄一如金馄饨呢!
如此看来,天上的神仙们也在吃“馄饨”,再细想,馄饨与饺子皆是“有馅的面食”,神仙们吃的,其实不也正是饺子吗?
据老人们说,在解放前,吃饺子一直是人们的一种奢望,因为穷困,也只有过年时才能吃上饺子,而如今,只要您想吃,天天都能吃得上--换言之,如今日子好过,人们天天都在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