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塔无言,气韵自显
——读文瑞老师《方塔情思》所感
黄琪
拂去一身俗世喧闹,踏入这片方塔园地,亘古的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方塔周身沉淀着的浩然正气,以及园地内松、竹、石、人相互映衬所散发出来的清廉之气,正吸引着作者踏入一场穿梭千古又回归当下的哲思之旅。
这篇散文,正是作者将旅程中所生发的情思拢聚,斥诸于文字而凝成的实体,向我们缓缓诉说着所思所感。在介绍方塔最为直观的外形时,作者将之与大雁塔、少林寺塔林、风水塔这些外形多为圆形或六角形或八角形的塔进行了一番对比,着重突出了方塔因袭唐代砖塔形制而呈四方形的独特之处。这方正外形之独特,也使得方塔看起来独具一份端庄、沉稳之态,它“稳若泰山,静若处子,一派安详意味,一副庄严模样。”而透过这副庄严外形,不难发现,方塔与为保存经卷佛像而修的大雁塔、有安放历代高僧大德舍利子作用的少林寺塔林,以及,有镇山镇水或祈求文运的寓意的风水塔一样,在漫长历史的沉淀下,蕴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内蕴呢?其中的具体内容,还有待在这方塔园地内进一步探索、体会。探索的最初,即是将目光聚焦在方塔上的同时,也不忽略方塔周遭的环境与建造物。作者注意到了塔下古老的河流和古老的石桥,对其历史作了简短的介绍:自大唐挖掘而成的河道,河水绵延至今;自南宋搭起的石板桥,因“行人过桥时,蓦然发现对面高高的方塔尖顶上有仙鹤筑巢飞还”而得名“望仙桥”,于是河流也更名为“望仙河”;这一河一桥又因南宋诗人许尚的《华亭百咏·望仙桥》一诗而永远存续着一份诗意的美,在历史和文化这两方面不断焕发出光彩。于此,更可见作者学识涵养之深厚。
此外,作者还敏于发现、感受现时的美。塔下的望仙河,河上的望仙桥,桥对面的方塔,三者并不是相互分离的单独景观,而是相伴相生、相互映照、和谐一致的整体。在黄昏前夕于望仙桥上,“可见方塔倒影入水,此时以方塔的飞檐翘角为中心,你会发现左右上下皆呈对称状的方塔,在柔和的光线中呈现出一种和谐极致的美感。”在望仙桥的连接下,不仅能看到柔软河水衬托之下的方塔的刚硬,还可以在特定时间、特定角度,欣赏到它们浑然一体、极致美的一面。如果说望仙河与望仙桥的存在给方塔带来的是自然、客观、古朴美的气息,那么,塔前的古照壁以及方塔园中的松、竹、石,人,给方塔带来的就是流传充实了千百年之久的人文、历史、廉政之浩然正气。
古照壁,“乃明代松江府城隍庙门前遗存下来的屏风墙,据说是当今国内留存最古老、最精致、最完整的大型砖雕艺术作品之一。”照壁中因明洪武年间官府倡导反贪而出现的“犭贪”字,以及园中留存下来的,“诸多的清官、廉官们的感人故事”,共同展现出了前人身上正大刚直的品行。古照壁又与后人在园内布下的高洁的松、彰显节气的竹、瘦骨嶙峋状的太湖石这些景物一起,用刚正、廉直的人文气息滋养着方塔,使方塔的方正之形外散出一股醇厚的浩然正气。
作者与这浩然正气产生共鸣,从古至今,思及那些有刚正风骨、廉洁气节的人与事,又由小及大,思及自身浩然之气的修养和松江人勤政廉政的精神风貌。方塔的方正之形能引起人们对孟子、张载、林则徐、苏轼、文天祥、瞿秋白等人之仗义执言与刚毅事迹的追念,提醒着人们要做正直正派的刚正之人,“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绝不苟且偷生,绝不丧失良知。”而方塔身上历代累积下来的廉政文化则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能繁荣昌盛的重要原因。这又告诫人们不仅要做刚正之人,还要体味勤政廉政文化,做廉洁之人,“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由此,作者的情感、心绪已发生变化,从先前因欣赏方塔客观美所产生的平稳、悠闲的心态,转变为受到浩然正气鼓舞而生发出的热烈、赞叹、体悟之情。这正是作者对方塔历史文化气息的一次深入接触与探索。
在自北宋以来千百年的岁月中,方塔“似一位默然沉思的哲人,更似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一直默默注视着松江这块土地上生发的所有人和事,它记录下张弼、陆从平、孙衍、钱福等人的坚守故事和自勉诗词,将这些品行高尚、勤俭廉洁之人的精神气质归拢于己身。故而虽斯人已逝,但以此精神所生发的浩然正气将藉由方塔永存,在无限期的以后,将不断激奋着、濡染着松江人,以及,其他任何领悟了方塔气韵的人。因此,人们在欣赏方塔园中美丽景观的时候,不仅会有美的感受,更会有精神上的升华、灵魂深处的洗涤。这对当下一些处于浮华闹市而失去了本心以至精神变得空虚,灵魂变得空洞的人来说,可谓是一剂疗救的良药。而这篇散文则是这良药的药引,借由纸媒和网络,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方塔的凛然正气与廉政文化传递给每一位读者,引导人向上、向善。
正如作者在《方塔情思》创作谈中所言:“我始终坚持这样一种观点——成功的散文是穿透灵魂的光,它所呈现的立场、语调、表达及其他,总是有秉持烛光一般的引导人向上、向善的意义。”在阅读这篇散文时,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和情绪附加的感染力,会让人不自觉地发挥想象力,将自己带入到方塔的世界中去,去切身体会文中传达出来的力量。这时,文字变成了实景,读者仿佛觉得作者就在自己身旁,二者同时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起来到这方塔之下,听作者讲述塔下古老河流的过往、古老石桥的典故、古老方塔的气质。在黄昏前夕跟随着作者一起走上望仙桥,见证那一刻流水与方塔和谐一致的美丽。又来到古照壁前,视线沿着砖雕艺术的纹路走向,体悟跨越千百年岁月而传承下来的清廉正气。恍然间,似乎看到了过往的图景,一位位廉官的身影出现在塔下,微风吹过,扬起他们鬓角的发丝,园中竹叶也因这风而发出轻响,此时人、景、塔融为一体。人的清廉、塔的方正、园的和谐,在读者也是观者的脑海中留下审美的享受,又刻上警醒的意识——要做正直、清廉、奋进之人,不做腐败、颓废、精神荒芜之人。
松江地区在地理上是黄浦江的源头,在历史上又是上海文明的源头,透过方塔园我们得以窥见上海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涵之一二,此后的上海人乃至全国人都将继续传承、吸纳这股浩然正气,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文明,使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人杰地灵的生机。矗立于园中的方塔也将沉淀有新的文化气息,在方塔园中,等待着后人翻开它所保存的历史文化之书。在这里,作者思接千载又归于当下,将领悟到的历史文化力量化为当下所用,鼓舞着人们摒弃虚无、颓废、丑恶等不正之风,而去积极发扬刚正、廉直、昂扬的时代风尚,由此形成的合力将使整个社会呈现出持续奋进的气势!
总体而言,作者的方塔情思,是用平淡自然、清新雅致又饱含力量的语言传达出来的,其中并无过多的修饰,字字都透露出作者的情真意切。这样的语言不仅准确地描绘出了方塔园和谐一致的美丽和方塔方正、凛然的外型,还通过字里行间中透出的历史文化学识以及灵动的哲思,向读者传递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文意蕴、浩然之气、廉政之风,让人感于言辞的魅力时又受到了一种激人奋进的力量的推动。
这场由方塔所引发的哲思之旅虽然结束了,但读者的现世实践之途却远未结束。如果在实践路上有精神颓靡之时,不如来到这方塔园中,实地听一听流水声、看一看这方正的塔、逛一逛那文化走廊,感受上海的历史人文气息,给自己注入新的精神上的力量,再以充沛的热情投入到现实的工作与生活之中。而对作者来说,想必早在离开方塔园时,就已将这座方塔与大雁塔、少林寺塔林等其他各样的塔一起放进了心中,只待情思又起,轻轻拨动方塔翘檐下悬挂着的一枚枚风铃,清脆声响,于是又沉浸于一场新的哲思之旅中。方塔也无言,其气韵自显。显。
注:本文作者黄琪系赣南师范大学语言文学2023研究生。指导老师:明飞龙教授。
附:
方塔情思
龚文瑞/文 安心/朗诵
上海松江,熙熙攘攘的闹市中,有一隅静土,名方塔园。河流横亘,松柏泛绿,翠竹丛丛,一座方塔巨人般高耸在园地中央。
我曾走近无数古塔。比如西安城玄奘为保存由天竺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而主持建造的大雁塔,比如少林寺西安放了历代高僧大德舍利子的少林寺塔林,比如南方各地一座座孑然孤峙于江岸或山峰的有着镇山镇水或祈求文运寓意的风水塔……这些古塔大多为圆形,或六角形或八角形,以方形呈现的并不多见。是故,因袭唐代砖塔形制呈四方形的松江方塔,一入眼帘,我便被它的方正型态而大为震撼——方正,端庄,稳若泰山,静若处子,一派安详意味,一副庄严模样。
塔下有一条古老的河流。河面不宽,但河道的历史深远,自大唐挖掘而成,河水流淌直今已经一千多年。彼时,河从城池中心穿过,河中舟来船往,两岸商铺林立,河名“古市河”。到了南宋时期,有人用巨大的圆木作桩,撑起一块块武康石板,搭起了一座木肋石板桥。行人过桥时,蓦然发现对面高高的方塔尖顶上有仙鹤筑巢飞还,于是就有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桥名“望仙桥”,古市河也因此更名为“望仙河”。南宋诗人许尚有诗《华亭百咏.望仙桥》,赞曰:“鹤驾乘风去,千年竟不归。石梁凭望处,空复白去飞。”有趣的是,望仙桥的建成竟将方塔与古市河的风流融为一体。遥望方塔,望仙桥是为最佳仰望点。这种情景,很有些类似北京故宫护城河的西北角或东北角,这两个角度早已被摄影家们认定为拍摄紫禁城的最佳位置。于望仙桥上,守在黄昏前夕,可见方塔倒影入水,此时以方塔的飞檐翘角为中心,你会发现左右上下皆呈对称状的方塔,在柔和的光线中呈现出一种和谐极致的美感。
塔前有一堵巨大的古照壁,乃明代松江府城隍庙门前遗存下来的屏风墙,据说是当今国内留存最古老、最精致、最完整的大型砖雕艺术作品之一。绕过照壁,方塔临面而立。举目仰望,方塔巍巍,仪态大方,气势凛然。此情此景,我的心中迅即奔涌出超然、淡远、静穆、邈古这样一些词语。自然,高大巍峨的建筑本就有恢宏感,而松江方塔却远不止于型状的壮伟。隐然间,总觉得它的周身洋溢着一种令人心魂悸动的气氛,那轮廓方正的躯体,层层叠叠,若骨节分明,又仿佛有一股浩然之气在静静地释放。
显然,我被方塔的这股浩然正气激奋了。于方塔之下,我情不自禁,思接千载。我想起孟子的“吾善养吾浩然正气”、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想起南谪路上行走至梅关前发出“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的苏轼、被乾隆皇帝称赞有“浩然之气”可“与日月争光”的忠烈殉国的文天祥、在汀州慷慨就义前向刽子手坦然说道“此地甚好,开枪吧!”的瞿秋白……方塔型正,人亦如此。方正之人,正直正派,正气浩然,刚正不阿,刚毅不屈,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绝不苟且偷生,绝不丧失良知。
其实,方塔的浩然正气不仅激奋了我,更濡染了松江人。在方塔园,我注意到园内植满了高洁的松和彰显节气的竹,期间散落着一些瘦骨嶙峋状的太湖石,以及诸多的清官、廉官们的感人故事。这些植物、景物或人物与园中央的方塔相互衬映,一个由古塔的方正及至植物、景物及人物的正大、刚直与气节,巧妙地营造出一种正气与廉味融为一体的文化氛围。尤其是借用照壁中明洪武年间官府倡导反贪而出现的“犭贪”字,大做文章,建成的贪欲警示砖刻照壁、厉廉堂、廉政文化走廊、养德轩及反腐倡廉警示教育馆,以及古往今来的松江乃至中国历史上的廉政人物、廉吏格言与廉政故事……让走入方塔园的每一个人无不是一次接受灵魂洗礼的过程。徜徉其中,我想方塔的魅力不仅来自建筑本身,还来自其释放的文化价值——让人在品味塔的方正的意义的同时,体味勤政廉政、做人处事的真谛,从而时时提醒自身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
记得我去方塔园的那天,正是晴日,方塔在暖阳下愈显素淡。时值寒冬,时有季风吹拂,清波荡漾,竹梢摇曳,松涛轻吟,方塔翘檐下悬挂着的一枚枚风铃也随之清脆作响。彼时,方园内一片丁当声,宛若古乐起奏,诗意翩跹,予人以惊鸿一瞥之美好遐想。
方塔巍巍,河水依依。方塔似一位默然沉思的哲人,更似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自北宋建成以来,它目瞩一泓清流裹挟着岁月走来荡去近千年,聆听着流水永远也讲诉不完的故事,显得耐心而又不动心。它的每一窗口都是天空与时空的最佳了望口,它的每一砖石都蓄满了松江古邑动人的传说。
岁月流逝,千年一瞬。方塔从中国古代文明最盛的宋朝矗起,之后经历了金戈铁马的元朝,又沐浴过五百多个年轮的明月清辉,累积了不知多少关于松江的记忆,见证了不知多少有关华亭人的成长。我想象,方塔必然见过张弼在知南安府十年后带回家乡的那块蘑菇状的“廉石”,也必然听过陆从平坚守节操拒收寿礼(以酒坛盛黄金)的故事,必然见过孙衍“勤以补拙,俭以养廉,慎以补过,惠以得民”的自勉诗,也必然听过钱福“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的《明日歌》……是呵,松江是黄浦江的源头,也是上海文明的源头。文明的源头内涵若是丰盈,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未来又怎能不会人杰地灵呢?!
终于,离开方塔。何必让太多滞重的话题,太多凡俗的思想去喧扰了这方塔的安详与宁静呢?让它去沉思,去结出更多的哲学之果吧。
注:《方塔情思》载发了2023年第8期《散文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