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人的家、年与酥锅
李桂林
博山人家乡观念极浓,现在还好点了,放在上世纪的中后期,博山人宁愿放弃在外乡的优越,也要想尽一切办法回到家乡,这近似荒唐的做法直到现在应该没有多少人去愿意打开这个魔盒。直到上世纪后期新世纪开始,博山人尤其是时尚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愿留在博山,不像他们的父辈们一样而想尽一切办法“逃离”家乡!

那么当年好多博山人为什么愿意留在博山而不愿走出去呢?!究其原因不外乎有这样几种可能,博山作为鲁中工业重镇,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辉煌。一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二是传统的煤炭、机器制造、陶瓷、琉璃等工业为博山人提供了大量的生存机会,记得当年仅仅是博山供电企业的税收收入就占据了整个淄博市的半壁江山;三是相对较好的市政建设及方便的生活设施,人们安逸的生活优渥,是其它区(当时淄博没有县)的人们望尘莫及的;四是饮食文化浓厚,给人们提供了种种可口的美食……所以人们不愿离开博山也是情有可原的,即使是淄博市政府机关迁出博山入住张店后这个现象依然没有改变!后来随着资本的流向、经济体制的转变、有限资源的枯竭等,博山落伍了,至于是什么原因,想必各位“你懂得”,无疑就是被边缘化了!

但是博山人回家过年的愿望并没有因远在他乡而淡漠,只要爹娘在,他们便想尽一切办法回家过年,就是为了阖家欢乐的那并不算长的幸福时光!

说到这,就不得不说说博山人过年家家必做的酥锅(菜)。听邻居老人讲,博山人爱吃的酥锅是从聚乐村流传出来的,聚乐村在博山饮食业享有盛誉,是源于他们自成立之初就用诚信来经营,所以西冶街改造之前一直是顾客盈门,老人也说聚乐村只要没有了高汤便不再营业了,即使是再好的买卖也不做了。由于菜品做工精细、讲究,食材的下脚料就产生的多,早年智慧的聚乐村老一辈人便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发”出了酥锅这种菜品,也属“歪打正着”吧。由于做酥锅的食材“有富无穷”,适合各个阶层的人们制作,后来就走出“聚乐村”流传于民间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制作博山酥锅其中之一的豆腐,聚乐村的老一辈们用的是面筋。由于各个家庭制作的酥锅从食材到数量都不尽相同,所以各个家庭的酥锅味道“千差万别”,也叫“家家酥锅型相似,酥锅家家味不同”吧,但每个家庭都觉得自家的酥锅味道正宗,其实食客们并不是只为了饱口福,是在寻找家的感觉和那份厚重与乡愁!所以博山人过年家家做酥锅也就成了博山人过年的一种传承,也将这种文化通过身在异乡的博山人走出了博山……

“博山人的家、年、酥锅”,看起来好像不着边际,如果你能从中悟出点什么,足矣……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