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之旅
一一雪泥鸿爪(之五)
作者:王瑞初
挪威,是瑞典的西邻。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地图上,它与瑞典构成一只趴卧着的老虎形状,挪威是其中的虎头、狭长的虎脊与虎尾,它是北欧的屋脊,是一个“万岛之国"。
2007年7月24日早餐后,女儿陪我们从斯德哥尔摩飞往挪威的首都奥斯陆,开始了难忘的挪威之旅。
到达奥斯陆,安排好住宿处,带上午餐,三人乘电车到达奥斯陆西北郊的福洛尼尔公园一一这里的维格兰群雕是我们此行观赏的重点之一。
一进公园,就见群雕的作者维格兰先生的青铜雕像立在花坛中的方台上,女儿说:“来,我们与伟大的艺术家合个影吧!”
再往园中走去,首先踏上的是“生命之桥”。不到百米长的花岗岩石桥两边各有29座雕像:有天真烂漫的幼童,有活力四射的青年,有阳刚滿满的中年人,也有垂暮衰飒的老者。雕塑表现了不同年龄阶段人物不同的景况:幼童欢快嬉闹,青年男女缠绵私语,中年有逗孩子玩的,也有打骂妻儿的,老人则白发飘飞,日薄西山……
艺术家似乎对幼儿特别钟爱,孩童雕像比比皆是:有互相耍闹的稚子,有向前奔跑的少年,有哭泣的小姑娘,有闹嚷的小男孩……有一尊表现生气小男孩的青铜雕特别生动,呼之欲出:只见那小男孩张嘴瞪眼,一双小手提在两侧,紧紧地握着小拳头,右腿抬起,似乎是在蹬脚哭闹。看那气急的模样,让人忍俊不禁。喜爱他、抚摸他的人特别多,以致他左手背闪闪发亮。
园门和“生命之桥”紧连公园850米长的中轴线,有清澈的小河横贯桥下。过桥往前有6个男子共捧一个大盆,盆中涌出的清泉均匀地披洒开来,给人物披上了洁白透明的轻纱。这是雕塑作品的第二部分:“生命之泉"。它表现的是勇敢、团结和力量,象征着人活着就要背负起不同时期的人生重负。
喷泉下的地面,由灰白两色的花岗岩石块铺成迷宫图案,它象征着错综复杂的人生历程,与人物雕像表现同一主题。
女儿介绍说:全园共有192座裸体雕像,650个人物造型。这些雕像分别由青铜和花岗岩石等雕成,是维格兰先生从1906年起,费时20多年才完成的。女儿指着中轴线最高处的一根石柱说:“看,那个像中国华表似的石柱叫生命之柱。为了它,维格兰先生与三名石匠师傅就整整花费了14年的时间!”
沿着大理石台阶拾级而上,我们走向复杂而庄严的“生命之柱"。在公园的最高点,在高高的圆台上面,在四周多组群雕的拱卫下,矗立着一根高17.3米、直经3.5米、重270吨的“生命之柱”。由下而上,柱上密密麻麻布满着121个裸体人物的浮雕:他们有的见头不见身,有的见身不见头,大多数是见背不见脸。人们相互推搡着,拉扯着,挤压着,共同向上盘旋。其中,有的沉迷,有的警醒,有的亢奋,有的惊怕……他们这是在不满人间向天堂攀登吗?啊啊,这就是“人生”吗?我的心震颤着,看看身旁的女儿和老伴,他们也沉默着,面色凝重。
仔细地瞻仰了“坐命之柱"后,我们才来得及观赏圆台四周的36座石雕,从婴儿出生开始,我们依次绕行,又一次看到人生各个阶段的景象:年少无忧的玩耍,青春儿女的缱绻缠绵,中年人的艰辛劳累,而老年人皱纹满面、衰弱无力的景象特别让我心酸!有一组雕塑特别引我关注:一位母亲低头弯腰,向下伸展双臂揽护着天真的小儿女,幼儿则向上伸出小手扑向母亲。好感人的母爱啊!
走下圆台,后面还有一个高坡。坡地两边碧草青青,坡顶一个方型台上顶着一个有趣的人体圈一一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观赏的第四部分作品“生命之环”。它由两对成年男女和三个孩子组成,人物手脚相连,似在空中绕圈跳舞,构成一个空心的圆环,由此告诉人们:随着时间的流逝,生命会世世代代繁衍循环,生生不息。哦哦,我明白了:这象征着生死轮回的“生命之环”,是全园雕塑的总结,是所有作品的中心:人生,有生、有死,有喜、有悲,有爱、有恨,有脆弱,也有坚韧和抗争!观赏,思考,感悟,经历了心灵的震颤,留下的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珍爱生命,都应该把握好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活出每一个“你"的精彩!……
女儿的声音把我从思绪中拉回:“爸,妈,累了吧?我们找个安静的地方吃午饭去!”在园区一角吃了自带的午餐,小憩片刻之后,这才顾得上走回到公园前面去欣赏整齐的树木和如茵的草坪,特别是那大片的玫瑰,红、黄、粉、白,娇艳欲滴。
下午回到市区内看了皇宫、皇后花园之外,最令我高兴的是观瞻了挪威国家剧院,剧院门前矗立着我心仪已久的挪威“问号”剧作家易卜生的雕像,他是欧洲的现代戏剧之父,其影响不亚于莎士比亚和莫里哀。
【作者简介】
王瑞初,女,1944年11月生于湖北省浠水县,1967年7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曾参加《古典诗歌鑑赏》(武汉出版社出版)、《配画唐诗一百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配画宋词一百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及《中学生汉语规范化读本》(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等书籍的编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