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
作者——萧世义
最近,有幸观看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放的《唐宋八大家》。我对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感慨颇深,欣然命笔,写点学习心得。
欧阳修 (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曾积极参与范仲淹所领导的庆历新政改革,一生多次被贬。熙宁四年(1071),得以太子少师致仕,翌年逝世,享年65岁。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
欧阳修自幼聪颖好学,二十三岁,考中进士,两年后赞助推行庆历新政。新政失败后,上疏反对罢免范仲淹,被贬出京,数年后被召回朝。后升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后又被卷入濮议之争,颇受非议,请辞降任亳、青、蔡州知事。欧公一生在官场几起几落,尝尽宦海沉浮的滋味,但他初心不改,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支持新政、仗义执言。也正因为他几次被贬到基层州县工作。使其更能贴近民众,体察民情,了解民意,更能切中治国理政和革新除弊的要害。欧公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的,一个历经历史风云、深受广大民众拥戴的好官,就是这样在烈火中淬炼出来的。
欧阳修主张文以韩愈为宗,反对浮靡之风,主张联系实际,言之有物。他提倡改革科考制度,把取仕的标准由重诗赋,改为重策论。要求文章要联系国计民生,提出革弊出新的方略和建言。苏洵写得《六国论》受到欧阳修的赞赏,认为是一篇对国家革除时弊,富国强兵很有价值的好文章。欧阳修的散文创作,其成就可概括为八个字“以道成文,以文显道”。“以道成文”是指散文创作不是为作文而作文,而是因为心中有道就自然而然地下笔成文,故其文鲜活、畅达、充实;“文以显道”是指 散文的语言、结构、技巧等往往顺道而为,是彰显心中之道的有效载体。唐代韩愈、柳宗元提出了“文以载道”的散文创作理念,由欧阳修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欧阳修对北宋的文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革除了浮靡文风,形成了健康务实的文风。其文明白易懂,擅长抒情。诗词雄健清丽、婉约有致。他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奖掖后进,在唐宋八大家中,就有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五位出自他的门下,受到他的提携和栽培。在宋五子中,大儒张载、程颢都是他的门生。就连大清官包拯,年少聪慧过人的司马光都得到过欧阳修的推荐和提携。欧阳修可谓是慧眼识英才,桃李满天下。
欧阳修的著作最著名的是《醉翁亭记》。这篇文章以其精炼的语言、独特的构思和深刻的哲理,成为中国古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欧阳修通过对醉翁亭周围景色的描绘,抒发了对自然与人生的独到见解。整篇文章意境深远,语言优美,读起来让人回味无穷。其点睛之笔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秋声赋》也是欧阳修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通过对秋天的描绘和细致入微的刻画,将秋天的氛围和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无奈。此赋语言精练,意蕴悠长,是作者才华的又一体现。除了散文和赋,欧阳修在诗词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诗词数量虽然不多,但质量上乘。他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明快,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与思考。例如《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通过描绘西湖的美景,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诗的意境优美,语言流畅,读来让人心旷神怡。
此外,欧阳修在历史和书法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的历史学著作《新唐书》《新五代史》均列入我国廿四部正史之中,对后世研究唐代和五代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他的书法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风格清新秀丽,端庄大方,受到后世书法家的推崇和喜爱。欧阳修在经学开创了直接解经,不依注经的新风气。在易学上打破易传的权威地位,在金石学、诗话及花卉谱撰作方面都是开山始祖。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欧阳修的一生是轰轰烈烈的一生,是光芒四射的一生,欧阳修不愧为政治精英,文坛领袖、史学泰斗,还是一位慧眼识良驹的伯乐。苏轼称他“事业三朝之望,文章百世之师”。他的名字将与他的宏著流传百世,万古流芳。我们必须诊视这份灿烂的文化瑰宝,学习、践行、继承、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
萧世义,河北正定人,中共中央办公厅电子科技学院副厅(局)级退休干部、副教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书画艺术委员会委员。石家庄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萧世义诗文集》《萧世义书画集》主编《×x工作概论》获省部级科技二等奖。在各类媒体发表诗词、散文、随笔等百余篇(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