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重文抑武的亡国之路连载一/文/陈学林
看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大宋重文轻武,那时宋徽宗总想试试大宋的实力,就让呼延庆封女真族为金国,一块打辽,灭辽后、燕云十六州归宋,其它归金。
宋徽宗是一位非常信道的皇帝,他以宋五行术升火克着金,这事不知怎得让金皇知道了,想出对策,大宋都是依靠杨家将保国,他就把金皇的名字改成老狼主,儿子就叫大狼主、二狼主、三狼主、四狼主,依次论推,所以大宋灭亡,杨家将沒出来一个),两国商量、两面击辽,辽主要怕宋,重要力量对付宋,沒想到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克辽国,宋军节节败退,灭辽后,宋向金讨要燕云十六州,金看宋光吃败仗,看到了宋的软弱,就是不给宋!
宋徽宗也知大宋重文轻武的㢢端,吃了大亏后,立即开武科考场,招告天下,如有谁能考上武状元的,就可以当领兵大元帅。于是全国各地能人志士,纷纷投笔从戎,云桂的小梁王听说后,觉得自己翻盘的机会到了,就赶赴汴京考状元,小梁王在南方,从小立志,不忘研学兵法与练武,以待时机。小梁王在擂台上大杀四方,好多有志之士都倒在他的脚下,赵家一看麻烦来了,兵权落谁都行,但千万不能落梁王手里,赵康王从小练武,他也想考武状元,可他不敢上,朝庭百官一起想办法、设计陷害梁王,康王让人四处打听,哪有武功高的去对阵梁王,有人告诉康王,汤阴有一高手名岳鹏举,康王立急让主考官宗泽点名岳爷上擂台,宗泽知道岳飞的武功是昔日老友周侗所授,怕伤了梁王,就劝梁王:梁王爷,您已是王爷,高高在上,不要弃高位从低考什么武状元,占据一方享天伦之乐岂不更好,刀枪无眼,若伤到王爷那岂不是得不偿失,梁王正在胜利的兴头上,其状元势在必得,哪听得了劝,执意要比,宗泽爷无奈,为俩立下生死状!比武,岳爷枪挑小梁王,康王一看岳爷武动高,就想借挑死王爷之罪杀死岳爷,宗泽爷想尽办法保护岳爷逃走,岳爷的武状元就被康王抢走,康王当上河北九路大元帅,也就成了金国的漏网之鱼。
宋朝在中国历史上重文轻武,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成了一个懦弱的王朝。其实宋朝建国不久之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是当时世界上第一经济强国、文化强国,中国最有名的四大发明,有三大发明在宋朝发明或进入实用阶段,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也发明在这个时期;另一方面,宋朝被称为“弱宋”,先后被辽国、西夏、金国、蒙古这样的少数民族政权欺负,并最终金灭北宋,蒙灭南宋。宋朝有的是钱,人口也不少,为什么会打不过经济实力、文化实力、人口数量远远不如自己的少数民族政权呢?这缘于宋朝实行的“重文抑武”国策。宋朝的武将社会地位太低了,低到了“好男不当兵”的地步,低到了级别高的武将要向级别低的文官让路乃至下跪的地步,低到了武将被文官认作干儿子要兴高采烈的地步。狄青被贬,岳飞被杀,武将的悲惨命运并不是偶然的。
宋朝的江山是怎么来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赵匡胤一夜之间由将军变成了皇帝。但赵匡胤并不是第一个被黄袍加身的将军,在他之前,有许多将军和他一样,被逼披上黄袍的。从唐朝中期到五代十国,是武将们的“黄金天下”,唐朝时武将的权力到了皇帝都管不了的地步,五代时的武将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有点野心的都想过过当皇帝的瘾。
唐朝走下坡路,来自于安史之乱。安禄山这个家伙,深受唐玄宗和杨贵妃重用与宠爱,但他也是最没有良心的将军。安史之乱并没有让唐朝失去江山,但却让唐朝“天可汗”的雄风不在。安史之乱之后,节度使们掌控了更大的权力,当兵的“唯知其将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部队都不再是天子之兵,而成为节度使们的私人部队了。节度使们就象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一样,拿着周王不当一回事了。如果象齐桓公一样“尊王攘夷”还好说,如果象楚庄王一样都去周王朝“问鼎”之轻重,那还不是造反的节奏吗?这还不算,唐朝后期的一些节度使们,根本不是皇帝封的,而是将领们拥戴的,到了五代十国时,这种大逆不道的事越演越烈,由拥戴节度使演变为拥戴皇帝,河东节度使石敬塘被拥立过,后晋大将杨光远被拥立过,后唐大将符彦饶被拥立过,后唐明宗李嗣源被拥立过,至于赵匡胤被黄袍加身拥立,早已经不知有多少次前车之鉴了。
所以赵匡胤被促拥着当了皇帝,但心中其实是很害怕的,因为有如此多的前车之鉴,就意味着将领们可拥立自己,也可以拥立别人。如果这样的事再次发生,自己也将会成为五代时的短命皇帝之一,大宋王朝也不会千秋万代,而也会昙花一现。但赵匡胤又是一个仁慈之主,不想大开杀戮,于是他左思右想,想出了一个办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靠一杯酒和哥们义气,让武将们自动放弃兵权,回家当富家翁去。
宁可重用文人贪官,也得卸下武将包袱。从五代十国时代生活过来的赵匡胤,非常明白武将专权的危害,因此“杯酒释兵权”后,着手改革唐朝、五代的统治体制。一是建立“士大夫民主制度”,不以言论杀人。
两宋三百年,除了张邦昌因当了33天皇帝被杀外,基本上没有杀过文官;二是建立用文官限制武将制度,办法是在各地设立文官郡守、知州的同时,设立通判制度,而通判有权利向中央直接负责,汇报当地官员的“德、能、勤、绩、廉”,当然,当地主管知州也有权利向中央汇报通判的优劣。这样形成互相制约;第三是在各地设立转运司,转运使由文官担任,负责将各地的财赋、粮食、物资等“转运”到中央,由中央直接掌控财粮大权;第四是在各地设立提刑司,提刑官也由文官担任,负责司法。这样,各地的军权、行政权、财政权、用人权、案件审断权等全部由文官担任,权利收归朝廷。而原来由节度使掌管的这些权利被全部剥夺,武将只负责打仗,打完仗后将权力交回。两宋的武将没有能造反成功的,就是因为制度制约了他们的权利,他们是没有办法造反的。
赵匡胤对于文官,也并不是完全放心的,所以设立通判进行制约。他本人还多次微服私访。比如有一次微服私访丞相赵普家,因他得到了吴越国钱俶给赵普送的“海鲜”,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海鲜”需搞清楚。赵匡胤给赵普来了个措手不及,当场翻看“海鲜”模样,结果是一坛坛黄金,将赵普吓得不轻。但赵匡胤并没处罚赵普,并让他从容收下,赵匡胤的理由是:“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即便文官们都是贪官,也比不上一个武将造反的。两宋贪官不少,就是由赵匡胤纵容而产生的。
在赵匡胤的文官政治改革下,宋朝的文官地位得到显著提高,以后世代相传。宋代的文官不只社会地位高,而且物质待遇也高,实行的是“高薪养廉”制度。相比而言,武将的地位低得不得了。名将狄青立下战功无数,但在文臣韩琦面前,竟然吓得赫赫发抖,他的部下焦用,被韩琦不顾狄青求情当场斩杀,狄青屁脾气没有。其实狄青和韩琦是平级的,但韩琦是进士出身,而狄青是行伍出身。而且,狄青最后被以莫须有的罪名贬到陈州,只是因为“怕他造反”,宰相文彦博给出的理由是“没有其他的,就是我们怀疑你,怎么样?”,把狄青活活郁闷死了。
南宋的武将岳飞,大家所熟悉的,立下十大汗马功劳,最后还是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其地位之低可见一斑。中书舍人虞允文在抗金前线激励士气,竟然前线的将军说如果打胜仗了,我就认你做干儿子,而这位将军不但不恼,反而感激涕零,觉得虞允文抬举他。开国元勋、当朝枢密使大将曹彬,只要一遇到文官坐轿过来,立马让路。这个文臣社会地位高于武将的情况一直到明朝还未改变,名将戚继光就说自己是张居正的“门下走狗”,根本没有大将军应有的豪情。
从“杯酒释兵权”说到“重文轻武”大家都不陌生,这是宋朝为了维护皇权,而实行的政策。北宋初期的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用高官俸禄换取将士手中的兵权,就是所谓的杯酒释兵权。从杯酒释兵权开始,宋朝开始大规模解除将领的兵权,加强对皇权的控制,实行强干弱枝,着重发展文人,抑制武人。而这个政策在宋朝前期的时候,确实有了一定的效果,维护了皇权的集中,但自太宗时期开始,就逐渐暴露出来很多的弊端,使得整个国家实力日渐下降,最后趋于灭亡。
然而就是这个人们熟知的重文轻武制度的真实性一直以来广受质疑,一直以来,认为宋朝重文轻武的学者不在少数,其中陈登原就说过宋朝重文轻武,猜忌武人,刘子健也认为宋代始终坚持重文轻武的政策,直到亡国都没有改变。
蒋复璁对此说到宋代时从强干弱枝最后到重文轻武的地步的。但是对于这一政策猜疑的声音也不曾断过,而之所以导致众多学者对重文轻武制度存在置疑的,主要是因为宋朝初年的史实记载,存在很多原因。
第一,宋朝没有一条法律明文宣称实行重文轻武制度。曾有对宋朝重文轻武制度置疑的学者就提出问题:是宋朝的哪一个皇帝提出的重文轻武,又在什么史实中记载了如何推行这一国策的?然而确实没有,宋朝从来没有一个皇帝明确的提出要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因此更没有任何一本史书记载过皇帝如何推行重文轻武国策的。重文轻武这一词仅仅只后人根据宋朝的统治情况而给出的总结。
第二,之所以有很多人都开始质疑宋朝重文轻武,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当时的宋朝重文轻武一直是大家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而在明面上宋朝推行的是文武并用,他们主张文官和武官应该相互沟通,同心共济维护国家发展。
宋朝时期,重文轻武实际上是和强干弱枝政策一样,是当时统治者为了巩固发展而实行的一项基本政策,统治者当时之所以将强干弱枝的政策公开来实行,是因为强干弱枝是从唐朝开始就有了一种治国理念,唐朝时期,中央的军队大权都由宦官把持,所以唐朝到了中后期皇帝的的权力就基本被控制在这些宦官手里了。
到了唐末,这一现象愈发严重,皇帝几乎没有了实权,因此就有了一出有一出的谋权篡位的事件发生。宋朝建国以后,为了防止重蹈覆辙就吸取了教训。为了保持国家长治久安,宋太祖收回了各地的军权,并且把各个地方的军队都调回了京城,把所有军权都集中在中央。
而统治者把重文轻武始终闭口不提,并声称文武并用 ,是因为自西汉以来,各代皇帝都主张文武并用,将文武结合发展,促使国家繁荣,而重文轻武显然是与之相悖的,倘若宋朝将重文轻武公开来说,则将对他的发展没有任何好处,对文官与武官的相处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十分不利于文武官的协同合作。因为没有白纸黑字,史实的记载,所以宋朝是否真的重文轻武也就无从判断。
除此之外,这些质疑还和宋朝当时正处于一个独特的时期有关。五代是一个以战争的方式而取得发展的时期,因此有武人风光,而文人多吞声忍气的现象,到了宋代,只要能步入仕途的人,都是经过了科举考试的,所以当时的宋朝就能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满朝的文武百官,全部都是读书人,但是尽管满朝百官全部都是读书人,那也并不意味着朝廷就没有武将了。宋朝时期,朝廷是不失武将的,像辛弃疾、岳飞等人,他们都是骁勇善战的大将军。只是当时的宋朝正处在一个由五代武人治国的传统到文人政治转变的一个特殊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