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路上的底线
----《道德经》启示录之二十一
作者:焦仕启
经文诠释:
老子《道德经》上篇--道经。
第21章原文: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ming:二声)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第21章译文:大德的形态,是随着“道”转移的;道这个东西,是恍恍惚惚的,那样的惚惚恍恍,其中却有形象;那样的惚惚恍恍,其中却有实物;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非常实在的,其中有信验可凭;从现在上溯到远古,它的名字永远不会消失,依据它才能观察认识万物的起始;知道万物起始的情形,是从道开始认识的。
思绪流萤:
老子曰:“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这是说一个人如晓知了万物的发展始末,也就知道了如何按照天地规律去做事;而这个规律,便是万物皆有自身存在的“底线”,犹如禾苗不能没有了根须、水分和土壤一样。
“底线”,是事物存在或发展的最低限度或必要条件、事情运行范围的临界值、潜藏在人们心中的行为边界线,或是人们处世做人的基石和安身立命、维护自尊的准则,也是人们做人的原则、骨气、品格和根基,还是人最后的道德防线;守住底线,就是守住了人生安全和尊严的“围墙”,也守住了自己的未来;人生在世,需要有自己的底线。
穷不可坑友,是底线;人在世上,亲人是自己的血缘至亲,朋友亦是自己选择的另一种至亲人脉,并因此感觉到生命不孤单;而朋友之间须交心,才能相互信任,以此作为心中的“净土”,去抵御职场上的勾心斗角或生活压力。然而,生活中的一些人,在虚荣和利益的驱使下,却因朋友对自己的无设防和无条件信任,就做出“向朋友下手”的无底线行为,便是最终遭朋友唾弃的行为;比如,《水浒传》中的林冲和陆虞侯原是好友,但陆虞侯屡次坑害林冲,最终被林冲举刀杀死,自食恶果。
苦不丢骨气,是底线;一个人遇上艰难之事时,仍能保持尊严和品格,是谓没丢底线。东汉末年,宦官把持朝政,朝堂乌烟瘴气;有一天皇帝问朝臣:“朕的江山怎么乱成这个样子”?百官沉默,只有蔡邕说:“因为有一群公鸡变成了母鸡,在陛下周围作妖”;这让一些宦官大怒,想杀了他,但因他威望高,只好作罢;而他去世时,许多名士都为之惋惜,后来曹操亲自迎回他的女儿蔡文姬。再如,宋代赵明诚在金军来袭时,弃城而逃,身为妻子的李清照大怒,写下“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诗句,以此斥责丈夫的苟且和软弱,并因此被传为“巾帼不让须眉”的佳话;再如曾国藩的“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亦是释明了人如没“骨气”,也就失去了做人的支撑。
难时不投机,是底线;古人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是指一个人累积努力后,才会有收获,可当今社会,因节奏太快,很多人便出现了“耐不住性子”的“跑偏”行为,幻想靠投机或技巧走捷径,以期及早抵达终点;殊不知,上天不会给眷顾,靠投机获得的利益,迟早还要还回去。比如,曾国藩年轻时笨得离谱,但靠自己的持续“默默打基础”,最终成为了一代明君,说明笨人如靠持续努力,做到了底子扎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奋进,反而能比聪明人走得更稳和更远,亦会实现自己的目标。
时久不忘恩,是底线;西方有句谚语:“心怀感恩之人,将被赐予更多,变得富余;不存感恩的人,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这说出了人与人是相互给予的关系,没有谁天生应该对谁好;所以,人们应记住别人给予的帮助,然后再以适当的方式给予回馈;这样,人生才会越走越顺。比如,曾国藩28岁时要进京会试,可家里无盘缠,是他五舅贱卖了家里唯一的一头牛,给他凑足路费,才使得他得以赴京赶考;他考中后,做官的第一笔津贴就寄回了老家;其中二百两银子让父亲转送给五舅,如五舅不收,就购置田产挂在五舅名下;五舅去世后,他还一直接济五舅的后人,并说:“君子不轻受人恩,受则难忘”;那么,我们常说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亦指不可忘记别人的恩情,这也是我国传统的做人修为;如此,感恩相助,惜福待人,自然也就成了人们顺遂安稳的做人回馈信条。
当一个人具备了以上底线意识后,再看一个人在处理事情时表现出的综合状态,就可以判断出这个人坚守底线的程度和是否“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作为人生;并且,当一个人具有了底线意识和向前发展的状态时,亦会同时具有了以下几种能力:首先,就是有了危机感;一个人真正发生质的改变时,肯走人间正道,过去习惯的平庸思维,就会出现转变;因为,如不想再继续浑浑噩噩地混日子,就必然先自觉地改变自己,不再盲目追求“万事随大流”,开始学会沉淀、独立思考,享受独处,去做一些对长远发展有益处的事情,这才意味着自己的真正成长;所以,当一个人不再盲目追求合群时,恰恰是变好的开始。
其次,时刻不忘升级大脑;如一个人每天能自觉地强迫自己,脱离沉湎的网络,训练大脑以最有效、最快速的方式,去“生产”破解人生课题的方法,这对于普通人来说,大脑的“机器”就会转换出新的频率,生产出更符合需要和有用的人生思路;同时,还要强迫自己多参与多样性的认知,主动去做一些让心里感到新鲜的事情;这样,心理和思维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状态;比如,有些人一到双休日,就故意去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或平常不做饭的人,也特意去学着做饭;或平常不去玩的人,也刻意去郊游……都是改进思维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做法,也是让思维慢慢发酵,提升自己的好办法。
再次,如一个人养成了“专注更深入理解”的习惯,就距那些“始终领先于其他人”的成功不远了;因为,适应新变化、学习新技能、掌握新知识、获得新认知、理解新伙伴、开拓新工作……都是建立在不再轻易被别人左右情绪,是用灵活思维方式解决自己新问题的累积基础;而这一切,在失控的生活里,也是摆渡自己的最好办法;人生的航行,漫长而急遽,每天影响人们心情的事情,确实很多,可当一个人成为了情绪的主人时,就会发现自己的生活,也随之改变了。当然,在私欲膨胀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随时都会受到冲击,一些人在金钱物质的诱惑下,把持不住自己的操守,迷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亵渎诚信,泯灭良知,甚至践踏法律等丧失理性的行为,也时有发生,市场上常有被查获的毒大米、毒饼干、毒瓜子,还有干部腐败、会计做假账、医务人员吃拿卡要等见利忘义、弃信离德、铤而走险、坑蒙诈骗的事情,也随处可见。
然而,世间万物皆有底线,越过底线,终会引发意想不到的不良后果;流星雨划过天空,宛如梦幻,如超过了运行的底线,将会引发撞击地球的危险;长江水浩浩荡荡,奔腾而下,蔚为壮观,如超过了河床的底线,将会变成洪水,一发而不可收拾……如此,生活中不论身处怎样的际遇,不为合群而逢迎他人、不被外界的言论或诱惑而误入歧途、不让自己的思维被别人带偏……磨而不磷,涅而不缁,坚持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和“有自己”的人生价值及意义;那么,巍巍泰山,直插云霄,任凭风吹雨打,决不动摇,是山的底线;胡杨树枝繁叶茂,任凭狂沙肆虐,威武不屈,是树木的底线。
底线是人生前行的一盏明灯,坚守底线,可点亮人生;遥望星夜,昨夜星空依然璀璨,今夜星空同样精彩,那是屈原的正道直行,九死未悔;苏武的被扣异邦,坚贞不屈;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皆闪烁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格底线;而我们自己的人生,沿着既定的生命轨迹,只要持续的前行不“滑坡”,就一定能走向明确而欣慰的未来。
作者简介:
焦仕启:笔名“秋鸿”,辽宁省营口市人,在北京工作近30(京籍),先后毕业于营口教育学院、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MBA专业硕士研究生);曾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当过记者、政府官员、民营大型产业集团总裁和央企高管。因茶余饭后喜好摆弄文字,先后在地方、国家报刊发表和出版了近千万字各种体裁及题材的作品,主要著作有:诗文集《春华秋韵》,纪实散文集《眷恋与希望》,人生启示文集《悟性的境界》,企业实操指导丛书《企业:“经营和管理”意味着什么?》,长篇小说《潮湿的季节》、《那风那草那情》等,多次获国家级奖励。
🍀🍀🍀🍀🍀🍀🍀🍀🍀🍀🍀🍀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942251831@qq.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