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 城
文/耿志平(甘肃)
小城位于陇东地区,人口十五万左右。有一条叫马莲河的河沿着川道奔流着,与泾河汇合流入渭河。冬天里基本上没啥景色,如果是从南方来的人,一定不适应。

十年前小城里还没有一家像样的超市。有两位老板开了两个小超市,经营不善,疏于管理,不久就倒闭了。城区里最高的楼也就六层,到处都是砖瓦房。
后来,南方人看到了商机,开了家“客都购物广场”,人们习惯叫客都超市。那时候相当火爆,人挤人,人挨人,选好东西,光排队结账得一个小时左右。人们整天乐此不疲,就算等的不耐烦也在等。
过了一两年,马路对面那家原来经营的酒店改成了华联超市。据说两家有亲戚,具体情况,谁也说不准。有了竞争就有了对比。两家老板时不时会派自己的员工到对方的店里看蔬菜的价格。起初人们并没有在意,直到有细心的顾客看到有女顾客围着菜转圈,啥也不买,拿着手机给某人说这菜几块钱,那菜几块钱,才发现了端倪,原来是“探子”来了,提醒了服务员,服务员告诉了老板。两家为了争顾客,纷纷搞优惠活动,次数最多的就是把鸡蛋降价,原本二十几元一盘,降为十几元,于是,那些无事可干的老年人早早就来排队,一次又一次地挤在人群中,成了专业买鸡蛋的了,以买到便宜鸡蛋而高兴。有些人几天下来,买了几百个,这家送一盘,那家送两盘,鸡蛋反倒成了负担,不但没省钱,还花了不少,还得落老伴和子女的埋怨。散装大米,土豆也常在活动之列,每个顾客不可能只来买一样,那几天营业额噌噌往上涨。老板乐得合不拢嘴。

随着县城北区不断发展,当地老板也看到了商机,在当时最大的居民区附近开了家新华超市,还在老城镇开了分店。极大地方便了北区居民购物。人们买东西就对比着买,当然最了解物价的当属那些老年人,那家啥菜便宜,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人尽皆知。同样的东西,人都想花最少的钱购买,那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后来县城旧城改造,好多人去了市里或者别的地方,县城常住人口明显少了,超市竞争更加激烈了。
前年,东方百佳超市强势入驻县城。物品齐全,它又是当地最大的超市,在七县一市都有分店,一时间又吸引了好多顾客光临。县城人口有限,在这家买了,那家生意势必就受到了影响。最近华浩新天地小区建成,又是最高学府——合水一中的学区房,老板又开了超市,这几天正在摆货,听说元月二十五号开业,因为腊月和正月是黄金购物期,想在旺季捞一把。
不管什么生意,同行的竞争无法避免。就像县城的火锅店纷纷推出转发朋友圈送锅底,送金钻活动,拉拢顾客。地理位置与购买习惯很重要,货物质量和价格,服务更是得人心的法宝,尤其是在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失业人口增多,收入相对较少,更多的人选择理性消费,超市的生意相对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困难,谁能笑着成为最大的赢家,也不好说。

这四五年,县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一二层到二十多层的小区楼比比皆是。很多外出务工几年没回家的人员,几乎找不到家门了。这一点都不夸张,县城以前的样子,也消失在人海。县城多了现代气息,有了城市的模样和风貌。
城市发展是必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素质变高了,受教育水平也普遍提高了,对子女的教育也比以前更重视了,愿意为了子女教育多花钱了,要想成才,必须有良好的教育,有学历,否则很困难。以前不好好念书的人,尝到了苦头,所以不惜血本,为孩子的明天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钱财。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好事。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超市和楼房,居民居住条件和消费水平反应了这个地方的经济形势。菜篮子和米袋子关系着每个人的生活。
只有顺应时势,才能发挥能动性,获取利益最大化,老百姓也能得到好处,才能安享生活。

作者简介:耿志平,七零后,原籍甘肃镇原人,定居黄河象故乡合水,爱好读书写作,有文章在《九天文学》杂志和公众平台发表,都市头条实力作者,数十篇作品被都市红榜和热点精华推荐收录。写作出道不到半年,以文章朴实多彩受到读者关注,现为都市头条认证编辑,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网红作者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