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记:
有人说:色达之后,再无色达。
我不知这句话是从哪种角度去概述的。只是在我的生命进程里的军旅生涯中,有一段经历是与那神秘的地方相关。
几十年后,那皑皑白雪的晶莹,与那里殷殷橙色的深红;那湛蓝得让人心醉的天空,与布落着的座座红色的小房子的相映;那桀骜的雄鹰,盘旋在肃穆的喇荣寺的上空;那束束彩色的经幡的飘曳与从喇荣沟佛学院传岀的阵阵诵经声的交织和律动,都深深地镌刻在了我的记忆里……




《雪域军魂》作品集锦
赴任去色达
作者‖罗胤清(四川)
组稿‖夏宏霖(格桑花)
在我的军旅生涯中,曾经历过很多次外出时的旅程。有短途也有长途旅程,有省内还有省外的旅程。
旅途中,无论是坐汽车还是坐火车,甚至乘飞机时都很顺利,没有遇到意外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外出旅程都渐渐的被淡忘了,没有留下多少印迹。
但是,其中有一次旅程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始终不能忘却。

那是1984年6月,我携妻儿从康定前往色达县人武部赴任时,途中遇上了公路塌方,交通中断,乘坐的客车不能抵达终点站,乘客被迫中途下车,给这次旅程带来了不少困难。对此,我是记忆犹新。

1977年3月,我所在的团奉命进行精简整编,缩编为甘孜军分区独立营。作为编外干部,我被调往康定县人武部工作。时间过的很快,不经意间就度过了7个年头。此间,先当干事后任党委秘书,职务上由排职晋升为副连职、正连职。1983年下半年,我被借调到军分区政治部干部科帮助工作。其任务主要是为具体负责全区转业干部安置,在成都军区三招待所驻点的巴塘县人武部政委吴明春当联络员。

那年12月,我被任命为色达县人武部政工科副科长。按照当时的政策,军队干部职务副营以上即可享受家属随军的待遇。
于是,我就将爱人和儿子的户籍关系从原籍迁移到了康定县城。从此,在服役地有了自己的小家庭。直到次年6月,帮助工作结束后才前往色达县人武部任职。


八十年代初期,在康区无论是道路交通建设,还是客用运输车辆都比较落后。从州政府所在地康定到各县的公路全部均系泥石公路,客车也是老式的车辆。

康定到色达县每周只发三班客车,购买车票都十分不易。
6月,我购买了去色达的客车票,携妻带子全家前往色达。
早上七时乘车动身,一路上汽车翻越折多山,过新都桥、塔公草原、八美(原乾宁县),夜宿道孚县城。那时的公路尽管是108国道,路况也不好,路面坑坑洼洼的,汽车行驶时颠簸的厉害,车速很慢,就似蜗牛一样,在公路上慢慢爬行。
尤其是爬山上坡时,由于坡度大且车辆老旧动力不足,客车行驶的速度就更慢了,发动机发出巨大的轰鸣声,震耳欲聋。不一会儿水箱的循环水就开锅了,还需停车加注冷水后才能行驶。乘客们坐在车里,那股难受劲就甭提了。

第二天,又早早的从道孚县出发,中午在炉霍县吃了午饭。客车离开108国道分道行驶,翻越海拔3500米左右的老折山,下山后就进入了色达县境内,并在翁达乡处停车,让乘客下车休息一会儿。
尽管一路颠簸一路尘土,眼看距目的地不远,旅程就快结束了,心里也平添了些许喜悦。谁曾想,突然发生了意外的情况。驾驶员师傅不知道从那里打听到消息,前方道路有几处塌方了,汽车无法往色达县城行驶,乘客各自想办法走,如实在不行的话,也可随车返回康定。

惨了,这下该怎么办呢?返回吧,回去又住在哪儿?何况,谁也不知道道路何时才能通行;不返回吧,这儿距县城还有近80公里路,怎样才能到达?
当时通信也不便捷,只有有线电话才能与单位取得联系。此时此刻,在这个人地生疏的地方,带着大包小包的物品,还有仅一岁多的儿子,怎么办?真让人左右为难,难以决断。
这时,驾驶员师傅见我一家情况特殊,就给我出了个主意,让我到附近的翁达乡打电话与县人武部取得联系后再决定,他等我回话。
这时,其他乘客因为都是单个人,行李也不多,都各自想办法走了。我赶紧到乡政府说明情况,借用电话与县人武部取得了联系。

单位让我留在翁达乡,不随车返回了。当我把此情况告诉驾驶员师傅,然后把行李搬下车,师傅就倒车掉头打道回府了。
我们一家三口在路边等着,不一会儿,乡武装部长扎西按照县人武部的要求赶来了,帮着搬运行李,带我们到了乡政府。此时,天色已晚,扎西部长又忙着给我们煮面条吃。
刚吃过晚饭,翁达森工局武装部部长就打来电话,他马上到乡政府来接我们去招待所住宿。翁达森工局离乡政府相距不远,没等多久他就到了。在两位部长的帮助下,我们终于在森工局招待所住下,有了落脚之处。森工局还有职工食堂,吃饭的问题也有了着落。

第二天,才把公路塌方的情况弄清楚。从翁达乡往县城方向近10公里处塌方,再前往相隔五、六公里还有两处塌方,公路损毁十分严重,若要等公路修复通车,最快也要近一个月时间以后才行。因这条公路系县道,养护人员少机具缺乏,抢修的力量明显不足。
在翁达森工局,尽管能解决吃、住,且条件还挺不错的。在当年,镇上既无旅店更无饭店,要解决吃、住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尽管如此,时间拖长了也不是件事,总的赶紧想法到达县人武部。

于是,我再次电话联系县人武部,商量解决的办法。最后决定,采取先送后接,中间塌方地段步行的办法。
第三天,我们把衣物和生活必需品装在三个大包里随身携带,其它物品只能寄放在招待所,一家三口从翁达镇向县城进发,先搭乘单人摩托车前往相距近10公里处的塌方处。

妻子背上儿子提着一个提包,我则既背一个大包袱,又提一个包,分别搭乘摩托车前行。摩托车行驶了近半小时左右就到达了第一个塌方点,我们下车与两个基层武装部长告别后,沿着色曲河边的公路开始徒步前行。
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高原上,携带着沉重的物品,夫妻俩还要轮流抱着孩子,步行走不了多远就感到气喘吁吁,累的脚发软心发慌。但是,还得坚持一步一步朝前走,实在累了就停下来,在路边坐下休息一会儿。就这样走走停停,近12公里路程硬是用了两个多小时才走完。

当我们快走到最后一处塌方地点时,远远的就看见县人武部的北京牌小车停在路边,驾驶员站在车子旁边。这时,就仿佛身上平添了一股力量,不由自主的加快了步伐。驾驶员看见我们后就迎面赶过来,帮助提行李。走拢车子处,只见旁边的草地上铺着一大张塑料布,上边放着食品和水瓶。
时近中午,我们是饥渴交加,身体疲惫,赶紧往塑料布上一坐,拿起盒子里装着的面包、饼干就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驾驶员立即从水瓶里把水倒在盅子里端给我们。边吃着东西边摆谈。
驾驶员名叫周国炳,系泸州籍(原泸县)同年入伍的老乡。当接受部里的安排让他开车来接我们时,就主动去买上食品,备好开水随车带着。听了周国炳的一席话,深深地感受到了来自部领导的精心安排和关怀,更为战友一番热心周到的考虑而感动不已,犹如有一股暖流在体内流动!
稍作休息后,我们就上车向县城出发。60公里左右的路程,小车很快就到了目的地——色达县人武部院子内。这次赴任旅途终于结束了。
尽管因途中遇到公路塌方造成交通中断,给这次赴任旅程增添了不少的困难,让我们吃了苦头,但是,在单位领导和战友的关怀帮助下,最终战胜困难,顺利抵达了目的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