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桑田
东山再起
桑恒昌
失意,失利,抑或
遭受毁灭性的痛击
常常想起
这句成语
东山,可在
霸王项羽的江东?
东山,可是
越王勾践的青山?
如若果然
我周身的骨头
将不再是
最后的那捆湿柴

诗人桑恒昌
…………………………………………
诗歌的气节
一一拜读桑恒昌《东山再起》感怀
王传华
东山再起,也称东山复起,是一个成语,故事始于南宋。其原意指一个官人“隐退后复出任职”,后延伸为“失败后再次得势”。
“东山”,在这里,指的是越王勾践被吴军包围的会稽山。桑恒昌先生的《东山再起》,是借勾践的故事,提醒并期盼被当今世界的一些地方,依然被皇权、霸道、专制、战乱、祸难、杀戮等奴隶封建主义历史黑暗的幽灵一一侵扰的邪恶势力一一打压、欺凌、玩弄、咀嚼、吞笞的一一社会正义和人性良知,“东山再起”呀!
东山,可在
霸王项羽的江东?
东山,可是
越王勾践的青山?
一怀诗歌隐忍着高拔天宇的气节,在时空隧道里激湍,回荡,穿行……
这是富有战略意义的诗歌精神和人伦气节,也是正义和公理被罪恶和荒谬捆绑、打压、戕害时的上策之战略。
妇孺皆知,越王勾践,是春秋时代最后的一位霸主。他的由骄兵衰到哀兵兴的处世之道:“适时低头,才能留得青山有柴烧”,可谓 “实用之精要也”。
其实,凡人凡事,“在不丧失原则的前提下,暂时向对方认输,比硬着头皮坚持作对,把自已送上死路要高明得多”。古人云:“能屈能伸者,大丈夫也。” 在这方面,越王勾践是个典型。而至死无颜“不肯过江东”见父老的楚霸王项羽,就缺乏这种“再起”之道,尽管他“死亦为鬼雄”,至今令人景仰怀念。
越王勾践的“委曲求全”,以退为进,为的是保全性命和实力,“留得青山有柴烧”,以图后报。治人事,是这样;治家国事,又何尝不该如此?亢龙有悔,滿招损。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无为而无不为,方为天道。而有违天道,终被遭谴自灭之。
如若果然
我周身的骨头
将不再是
最后的那捆湿柴
是的,这捆曾经铺垫在勾践囹圄身下的“湿柴”,会在忍辱“再起”的越王热血沸腾的身躯下,化作焚烧人间地狱的干柴的熊熊烈火……
此刻,那倪瓒《人月圆·伤心莫问前朝事》的愁思悲歌,在桑恒昌的耳边回响:
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
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
是啊,怎能忘怀前朝的那些伤心事。
桑恒昌,举着诗笔,牵着诗律,而今重登越王台。他,仿佛听到了前朝“鹧鸪鸟哀婉地啼叫”,看见了“东风吹绿的衰草”,还有“残阳中山花的开放 ”。
他,遥思回想着历史上留下的那一腔悲叹:
“ 惆怅地独自仰天长啸,青崇山峻岭依旧,故国已不在,满目尽是乔木布满苍苔,一片悲凉。头上的明月,柔和皎洁,仍是照耀过前朝的那一轮,可是它又是从哪里飞来的呢?”
诗人多么地担心历史会重演呀!
于是,他要用铮铮作响的轩昂骨气,化作干柴烈火,驱散困扰污染人类文明世界的阴霾,来迎接“东山再起”的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李白《越中览古》,下同 );他不希望再看到那一幕幕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的“霸业不存,风流事散”的历史悲剧一一新编重演了。
我想,这样的“以骨为柴”的诗歌气节,可以支撑人类命运和谐生存的金字塔,耸入云霄。
2018.10.26.发自历下亭畔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