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 棚 镇 长
作者:王满院
往事总是被尘封,掀开一页,点滴恍若昨日,历历在目。
一
1994年春,我调到大张镇工作,任副镇长,那一年,我三十一岁。
报到时,镇党委书记刘云峰对我说:“区委派你来大张镇真是太及时了,镇上决定大力发展大棚蔬菜,去年试验性地搞了三个棚,可最近出了点状况。这下好了,你来了,你是学农的,懂技术,你一定要把这件事抓好,我对你寄予厚望。”
我听了,既兴奋,又惶恐。
兴奋的是,书记对我如此信任。惶恐的是这件事难度挺大,心里感到沉甸甸的。
原上干旱缺水,土层厚,机井深,灌溉主要靠宝鸡峡渠水。群众世世代代都是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种菜是渭河南蔬菜区的事,自然形成了“原上种粮,河南种菜”的格局。
现在,要让蔬菜上原,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报到的当天下午,我就去看了那三个试验性的大棚。
这三个大棚是西刘村搞的,位于省道旁边,并列排放着,塑料大棚在阳光照射下,熠熠闪光。为鼓励试种大棚菜,村上制订了优惠政策,对这三户群众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可刚起步,就出事了。上年冬天,棚刚建起来,有一户姓王的老汉,六十多岁了,人很勤快,一天早上,天刚蒙蒙亮,他就去棚里干活,在横穿公路时,不幸被过往的汽车撞死,而肇事司机却逃逸了。因为天黑,没有监控,找不到肇事者,在安顿王老汉的后事时,村上还起了不小的风波。
这件事,给种植大棚菜来了当头一棒,蒙上了阴影。
二
时值早春,春寒料峭,风吹到脸上,不禁打了个寒颤。
可进到棚里,却是到了另一个世界。
棚内温暖湿润,头顶吊着的温度计显示25℃,阳光透过塑料薄膜照进来,暖烘烘的。
三个棚里栽植的都是大棚黄瓜,黄瓜蔓有一人多高了,一根根瓜蔓顺着棚顶吊着的绳子向上攀沿生长,蔓的顶部正开着金黄色的花,下部是一根根正在生长的绿色黄瓜,黄瓜上长满了翠绿的粉刺,尖上还带着尚未脱落的黄花,黄瓜蔓的叶子绿油油的,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但在一个棚里,也发现了问题,有十几棵黄瓜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症状,有的叶子整个枯死了,有的叶子出现了黑褐色的斑块,斑块有大有小,有的一个斑块,有的几个斑块,凭直觉,这些黄瓜叶子得了病,到底是什么病?该怎么治?毕竟我不是学植保的,我也说不准。可我在农业局工作了多年,和农口的干部很熟,我给区植保站杜站长打了个电话,请他来会诊一下,他答应马上就来。
不一会儿,杜站长就到了。他是个植保专家,高级农艺师,他看后说,黄瓜叶得的是炭疽病,需马上用药控制,否则,在棚内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会迅速漫延。现在抗炭疽病的新药比较多,黄瓜最适宜用啥药?用量多少?我回去查一下,电话告诉你。
送走植保站长后,我问陪我察看大棚情况的村书记,“这三个棚从建棚到栽植黄瓜,技术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村书记是个女的,四十七、八岁,人很泼辣,她说:“村上人从未种过大棚菜,可以说,对种大棚菜一窍不通。为了解决技术问题,我们到邻县找了一位农民技术员来指导,有事了就打电话,让人家来,每次给人家100元报酬。”
我让村书记打电话,请这位农民技术员明天上午过来看看,我也想见见他。
技术员来了,名叫李云儒,五十岁左右,黑黑的,中等个,人很朴实。他是邻县第一批派到山东寿光学习大棚菜栽培技术的农民技术员,学成回来后,在自家地里建起了大棚,搞了三、四年,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这个同志勤奋好学,潜心钻研技术,理论水平也比较高。
他进棚一看,就说这是炭疽病,要用药控制,用什么药?咋样喷?说的一清二楚,他把病叶子该摘的摘掉,带出棚外,防止二次传染。他说:“大棚内温度高、湿度大,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小气候,所以,大棚蔬菜发病也和大田蔬菜不同,大棚菜病害的防治,要以预防为主,等看到发病症状往往已经晚了。这个棚的情况已比较严重,再晚几天麻烦就大了。”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
三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我心想,大棚菜是一个新生事物,对没有一点种菜经验的原上群众来说,做好技术指导是成败的关键。而区上的蔬菜站、植保站技术力量也有限,他们的工作范围是全区,很难保证随时能来镇上指导,远水解不了近渴。镇上要想大面积发展大棚蔬菜,必须要有自己的技术员,这个技术员必须要能随时出现在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群众去做。
在和村上干部的交谈中,我还意识到,喊破噪子,不如做出样子。要大面积发展大棚菜,必须首先保证这三个棚获得成功。农民是最现实的,只有让农民亲眼看到这三个棚挣钱了,他们才会跟着干。如果这三个棚失败了,赔钱了,打死他也不会干的。
于是,我就有了一个想法,高薪聘请李云儒为镇上的大棚菜技术员,负责全镇的大棚菜技术指导工作,工资由镇上出,对农民进行免费技术指导。
我给书记、镇长谈了我的想法,他们都很支持,这事就这么定下来了。
围绕如何发展大棚蔬菜,我带领相关同志认真进行了调研,去周边县区进行考察学习,与村、组干部和群众代表座谈,广泛地征求意见,最后形成了一个《工作方案》,这个方案很具体,很实在,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着力围绕解决好“三个问题”开展工作。
首先是资金问题。没有钱什么事也干不成。根据你要建的大棚的面积,计算出建棚需要的资金,除自筹的资金外,缺口部分,经镇村两级审核后,从镇农村合作基金会贷款,镇政府贴息。
其次是重点解决好技术指导问题。这是大棚菜成败的关键,全镇的大棚菜技术指导工作由李云儒负责,李云儒吃住在镇上,镇上给配备一辆“80”摩托,每天到各村巡回指导,从选址、建棚开始,每一个环节,都对群众免费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
第三是配套物资采购问题。对于一家一户不方便采购的物资,如大竹杆、草帘子等,由镇农办统一采购配发,给群众送到田间地头,方便群众。
由于工作做的细,做的实,加之上年搞的三个试验性大棚都取得了成功,也都挣了钱,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群众种植大棚菜的积极性高涨。1994年下半年,全镇新建大棚达到了83个,加上原来的3个,共86个,遍布10多个村。
棚建起来了,黄瓜苗也栽进去了,没成想,却碰上了一件“头疼事”。
那一年秋冬时节,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连阴天气,连续四十多天,天上没出过太阳。
大棚菜就是靠塑料大棚,吸收阳光,提升温度。天上没有太阳,棚内温度就上不去,苗子趴在地上不发,像一个小老头,蔫头耷脑,没有精神,让人看了揪心。
礼拜天,我回到了家里,人虽然回来了,可心却惦记着大棚菜。吃早饭时,我忽然想,渭河南的沣河镇是老菜区,他们发展大棚菜早,面积大,不知道今年他们的苗子咋样?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于是,我就骑自行车去那儿看看。
四
远远就看到了一片大棚,见一个大棚的小门开着,我就低头钻了进去。
棚里很大,足有一亩地,栽植的也是黄瓜,棚里有一对中年夫妇正在干活,我知道大棚里一般不愿望外人随便进来,担心带来病菌。我怕人家不让我看,赶紧给人家解释说:“乡党,我是大张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我们镇今年头一年大面积搞大棚菜,没有经验,现在苗子爬在地上不长,我不知道咋回事?想看看你的苗子长啥样?向你请教一些问题。”
男主人放下了手里的活,上下打量着我,说:“我种了几年大棚菜,从来没见过我们镇长到棚里来。今天,你一镇之长,为了群众的事,亲自到我棚里来,真是令人感动,你随便看。”
“谢谢你!”我感激地说。
我仔细看了他的苗子,和我们镇上的苗子也差不多,我问:“乡党,我们镇上大棚的苗子和你的差不多,为啥苗子老不长呢?一周过去了,两周过去了,还是老样子,把人都能急死。”
菜农说:“是这样,今年气候异常,几十天都没见太阳了,棚里温度上不去,所以苗子就不发。这不要紧,只要苗子活着,过几天,天一晴,太阳一照,大棚温度上去了,苗子就会放开了长,到时候你看,一天一个样。”
“噢!你这么一说,我就放心了。你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你不知道,最近都快把我愁死了。”
菜农笑言:“只要苗子活着,你尽管放宽心。”
我又问了他,从哪一年开始搞大棚菜的?务了几个棚?效益咋样?他一一给我作了回答,还给我讲了他这几年种大棚菜的一些经验教训,提醒我刚开始搞大棚应注意的问题,他给我上了一堂精彩的大棚菜技术课。
后来,事情的发展正如那位菜农说的,天气一好,太阳一照,大棚的温度上来了,黄瓜苗“噌噌噌”地往上长,我心头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可好事多磨,一个多月后,大棚菜又遇到了一场更大的考验。
五
那天上午,妻子给我打电话,说孩子感冒发烧。那一年,我女儿两岁,我便请了假,赶紧回家带孩子去医院看病,下午就在家陪着孩子。
天阴的很重,到下午五点钟时,我无意中从窗户向外一看,突然看到空中飘起了雪花。我心猛地一沉,“下雪了?!大棚菜?!”
我赶忙给妻子说:“孩子吃了药,病情已有好转。现在下雪了,我实在放心不下大棚菜,我要回镇上去。”
妻子嗔怪道:“孩子病了,是孩子重要?还是你的大棚菜重要?”
“孩子重要,大棚菜也重要,它也是我的孩子。”在妻子的埋怨声中,我坚毅地出了门。
我搭了辆出租车回镇上,等到镇政府时,天已经完全黑了,雪越下越大。
我和技术员老李一商量,便坐镇上的车去各村检查大棚。
我们逐大棚看,告诉大棚户把草帘子盖好,做好防护,确保苗子不被冻伤。当到南排村时,有一个大棚户,草帘子没盖,而棚里也没人,我们到村里,找到他们家,敲门,他父亲问:“谁呀?”我说,“镇政府的。”他父亲开了门,我们说明了来意。老人很感动,站在院子里骂他儿子,“天这么晚了,雪下得这么大,镇上领导来给你通知盖草帘子,你还睡着不起来,你真好意思睡?”他儿子赶紧起来去了大棚。
等我们全部检查完回到镇上时,已是凌晨两点多了。
天一亮,雪停了,那一夜,雪下了一尺多厚,抬头远望,天地白皑皑一片。
我和技术员老李又徒步去检查大棚,苦的是坚守信念的过程,乐的是不曾有过后悔的想法。
结果全镇86个大棚,由于防护及时到位,苗子全都好着呢,躲过了一劫。而周围乡镇的大棚菜,好多苗子却被冻死了。
早晨,当我和技术员老李穿着羽绒服、高筒雨靴,为防止滑倒,一人拄着一根棍子,深一脚,浅一脚地出现在大棚里时,感动了几乎所有的大棚户,有的说,多少年都没见过这样的干部了;有的称赞说我们是焦裕禄式的好干部,我赶紧说:“不敢当,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六
既然选择了风雨兼程,我甘愿经受困难的洗礼。
一转眼,快过春节了。
我们镇的黄瓜抢了个早,赶在春节前上市了,菜价特别好,一斤黄瓜五块多,摘一筐黄瓜就能卖几百元,别提大棚户有多高兴了,个个脸上充满着丰收的喜悦。
平时过年,大年三十晚上都是陪老人吃年夜饭,一家人团圆。今年,都是去给老人敬个酒,拜个年,赶紧去他的大棚忙活了。
大年初八,春节收假。市上的电视台来采访,问他们这个年过的咋样?他们自豪地说,“别人过大年,我们挣大钱。我们是数着票子过的年。”
那一年,大棚菜效益特别好,一般亩均收入都超过了两万元,群众高兴地说,“大棚菜使我致了富,成了万元户。”
大棚菜的成功,改写了原上不能种菜的历史,为群众找到了一条勤劳致富的新门路,在原上引起了轰动,吸引了许多人来参观,一些大棚户联名给镇政府送来了“科技兴农,强镇富民”的锦旗。
第二年,大张镇的大棚数量达到了200多个,蔬菜品种也多样化了,不仅有黄瓜,还有西红柿、辣椒、茄子、葫芦等,试种的几棚大棚草莓,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大张镇的大棚蔬菜形成了气候,并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镇上建起了大棚蔬菜批发市场,到处都可以看到“要吃新鲜菜,请到大张来。”的标语口号。
只要走过,任何的过往都是经历,任何的磨砺都是收获。
1995年底,乡镇换届,我被选为大张镇镇长。投票结束后,一些代表高兴地说:“这回我们选了一位大棚镇长。”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间又快过春节了。
一天,妻子打来电话,说:“今天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汉,说他是大张镇的,今年建了两个大棚,今天来市上卖菜,特意挑了一小袋黄瓜送到家里来,说是他大棚的第一茬瓜,他要让大棚镇长过年吃上他种的大棚黄瓜,我给他钱,他不要,硬放下走了。”
我听着电话,一股暖流涌上心头,眼睛湿润了。
作者简介:王满院,陕西乾县人,退休干部。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世界文学》签约作家,曾在多家网络平台和报章杂志上发表散文《五毛钱》《农校记忆》《爷孙不了情》《祭父》《乾县刮过的龙卷风》等。愿与文朋诗友相互交流,以求思维提升,文笔精进。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