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与金华》之二十
朱元璋与“江南第一家”
华夏江南有一个饮誉中外的郑氏大家族,历经宋、元、明三朝,同居共食360余年,鼎盛时有3000多人成为一个大集体,大家依循不同钟声而同眠、同起、同吃、同劳作,她就是多次受到朝廷旌表、被明太祖朱元璋亲赐的“江南第一家”。

“江南第一家”,位于金华市浦江县城东12公里的郑宅镇。江南第一家以丰富的古代家族文化和明清建筑群为特色,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全国4A级旅游景区。
来到“江南第一家”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牌坊群,一共有九座碑坊高高矗立。其中,第一座是朱元璋于洪武十八年(1385)亲赐的《江南第一家》;第二座是1311年因郑氏家族同居共饮孝义风尚,被元朝迋旌表的《孝义门》,郑氏居住地也因此被当地称为“郑义门”;第三座则为《三朝旌表》,表明郑氏家族在元、明、清三朝都曾先后受到朝廷的褒奖。

那么,朱元璋是如何会给郑氏家族亲赐“江南第一家”的呢?
北宋末年,郑氏始祖迁入浦江。自南宋建炎初年(1127)至明天顺三年(1459年),郑氏家族在郑宅合族居住,同食共财,历经十五世三百多年,一直和睦相处没有分家,元朝翰林学士月禄贴木儿特为郑家题词:“一门尚义,九世同居!”不得不说这确是一亇人类历史的奇迹!
那到底是什么内在原因能使这一旺族历经数百年不散不衰?这应归功于近乎完美的郑氏家风文化。

首先,是严明的家族规范。郑氏家族自入迁浦江后,就制订了严明的家族规范,后经实践又三次修改完善,现存的《郑氏规范》有168条之多,包括礼仪、长幼、耕读、修身、俭谨、睦邻、老小生活标准及奖惩措施,大事小事都有明确要求,如明确规定子孙外出当官,奉禄须交家族统管。还规定“子孙出仕,若有赃墨,生则予以图谱除名,死则不得入祠”。
其次,有一套严密的管理制度。家族设置有18亇管理职位,由26人分别负责各项职能,有的设置双岗,以便相互牵制以防一人独大。管理人员的任用和罢免,由年长者共同商议,体现了民主和公平原则。管理措施也非常具体、到位,比如何时起床、何时洗漱、何时吃饭、何时下地都以不同的钟声为号,几岁上学、多大岁数可吃特灶等,都有明确规定,从而形成一个多层网状管理体系,使整亇家族的生产、生活都井然有序。
明朝开国文臣宋濂,早在曾在郑氏家族开办的东明精舍教书(清朝1764年改名为东明书院),曾参与《郑氏规范》的修订完善工作。朱元璋攻取金华后,宋濂被征召到建康以文臣辅政。期间,宋濂向明太祖介绍了郑氏家族的具体情况,不但讲述郑家数千人同居共食几百年不分家的事,还介绍郑氏子孙清廉戒奢的情况。郑氏子孙历代有173人先后出仕,职务最高者郑沂曾任礼部尚书,但无论官职大小,也无论就职远近,个个洁身自好,无一人因贪腐而被追究。宋濂还择机将《郑氏规范》呈皇上阅览,朱元璋看后赞不绝口,大为钦佩,感叹道:“郑氏有家法守立,尚能长久,况国乎!”还说:“郑家九世同居,孝义名冠天下,可谓江南第一家也!”
2024年元月二十二日编撰于金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