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新年之一:推磨子
文/叶玉林
生产队里有干不完的农活,农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不得闲,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永不停止运转。
农民没有自己的法定节假日,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停下来歇歇脚。小时候总觉得一年是那么漫长,记忆中的期盼就是过年。
平日里家庭基本生活、衣食住行,主要靠饭前饭后、雨天夜间,见缝插针挤时间来解决。最为紧要的是吃饭问题,而原粮的加工仅靠石器工具,因此石磨子、石碾子是当时农村加工粮食的重要工具。
每个生产队在中心地段,都建有一台石碾子,专供各家各户加工五谷杂粮,除糠取皮,脱壳取仁,碾辣子、碾油料籽等。
在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推磨子,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磨房,或在屋里或在外面,依托住宅墙壁,搭建磨棚遮风挡雨。
石磨子,是农民将原粮粉碎,加工成为面粉必须拥有的大型家具,由底座,磨盘、石磨子(两扇)组合而成。底座用石块浆砌,高度七十厘米左右为宜;放上圆磨盘,磨盘有石磨盘或木磨盘之分,磨盘上面再安上石磨子,下扇固定不动,中间安有磨脐(凸出),上扇中间凿有磨眼(凹陷),磨脐对磨眼,上扇对下扇合成一副。
上下切合面叫磨膛,凿有阴阳对错的勾渠为磨牙,磨子加工粮食,是在外力的作用下,让上扇磨子逆时针转动时,依靠磨牙磨碎实物。
石磨上扇子,外壁圆棱,凿有三个相等距离眼,拴上绳子绑成套环状,推磨子时,用木杠一头穿过绳环,撬在石磨子壁上,木杠另一半横挡在人的胸腔部位,三个人同时用力向前推着转圈圈。农村人将这一原粮加工过程,习惯性的叫做推磨子,所用的木杠就叫磨杠子。
粮食是从上扇子磨顶端的磨眼中进入磨膛,流速快慢直接决定着所需面粉粗细程度,聪明智慧的劳动人民,削选一些象筷子一样的木棍,插在磨眼里,用加减法的办法,控制粮食进入磨膛的流速。
磨出来的面根据需要,在笸篮里架着一个木制“丫”字型箩面疙叉,把箩放在上面,用手推拉前后运动,逐遍加工筛选,面粉粗细程度,取决于疏密程度不同的箩。
一般小麦磨成面粉需要四五遍,苞谷磨成糊汤得三遍,就这样一遍又一遍的循环往复,最后加工成生活所需要的各种面粉食材。
养牛的户多数是靠牛推磨子,没养牛的人家,一般是借牛推,农忙季节,大多数是靠人力推磨子,而且都在晚上进行。这是人们最不愿意干的事情,晚上点个油壶壶灯,夜间光线暗淡,推着磨子转圈圈,时间一长头昏脑胀,转着转着就晕了,不适应的人还恶心呕吐,娃们推着推着就瞌睡打盹。一笼子麦就得磨半天,大约得三四个小时,虽然这样的劳作很辛苦,但磨出的面粉很香。
牛推磨只是用的木杠粗长一些,一端穿两个磨环绳,并垫有一个木枕,另一端木杠架在牛脖子上,用一根细木棍,拿绳子将一头固定在磨环上,另一头拴在牛的鼻圈子上,这叫挺杆子,主要用来,牵领牛推磨子转圈圈不偏离轴心。
然后还要给牛戴上掩眼,蒙住牛的一双大眼睛,让牛看不见路,永往直前。“掩眼”是用麦秸杆编织而成的,形似现在女人用的大乳罩。这样做是怕牛眩晕和偷吃粮食,牛戴上掩眼,就象人戴一副防毒防尘的黑墨眼镜一样,它不知道自己在转圈圈,一直在向前走着。
冬天牛推磨子还好些,夏秋季节蚊蝇叮咬,还得给牛驱赶蚊蝇。石磨子是农户人家,赖以生存必不可少的家庭重器,“上石崖下石崖、当中里飘的雪花来”你猜是啥?这是小时候经常猜的迷语,迷底家家户户都有,人人都晓得,现在的娃娃没见过,肯定不知道是啥。
天长在四月,人忙在腊月。时间的脚步声悄然而至,走进了腊月天,农民一年的辛苦终于熬到了头,盼望着决算分工钱。孩子们则整天盼望着过新年,有大肉有白馍,能吃饱能吃好,还有新衣裳穿,不做啥能耍馋(意为痛快),“过年”天天乐。
五豆腊八二十三,过年只剩七八天。这个时候农村开始忙火了起来,围绕着“过年”这一重大的传统节日为目标,生产队里开始准备杀猪宰羊,分肉、分油,决算分钱。
家家户户办年货,备料劈柴首一件,早早动手做准备。腊八过后,从上磨子开始,拉开了置办年货的序幕,先磨苞谷糊汤,再磨苞谷面,后磨白苞谷面,接着磨杂面,最后磨麦面。
一天磨一种粮食,磨多少根据家庭人口决定,不但要满足过年,而且还要确保正月够吃。因为风俗传说:“正月里不推磨子、不做针线活”,所以腊八之后,基本上家家都在淘麦晾晒、上磨子(注:加工原粮),牛拉人推,一天接着一天上磨子,腊月二十前上磨子结束。
【作者简介】叶玉林,男,1963年生人,陕西商州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退休干部。曾长期在基层乡镇和区直部门担任武装部长、乡镇长、镇党委书记、副局长等职务。平日喜爱文学、笛琴书画等,创作有《贩药材》《我的父亲》《一封家书,》等各类体裁作品约20万字。
🍀🍀🍀🍀🍀🍀🍀🍀🍀🍀🍀🍀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942251831@qq.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