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沧桑的百年黄河铁路大桥
黄鸿河
黄河岸边,河泺码头,一个被誉为“小济南”的地方,1912年11月,竣工了一座超凡脱俗的大桥。这座大桥是新中国成立前黄河上最大的桥,是当年“亚洲跨度最大的铁路桥”,直至今日仍不失为济南北方门户的一大景观。
大桥南依黄河堤坝,北靠鹊山磐石,造型独特,气势恢宏,似飞龙横卧在黄河之上。当年桅杆林立,银帆点点,日夜百多艘货船在它身下驶过。这座大桥,就是津浦铁路泺口黄河大桥。
一波三折的筹备过程
清朝末年,修建铁路成为世界列强掠夺中国、攫取利益的重要手段。1898年9月,英、德资本集团在伦敦举行会议,擅自决定承办自天津至镇江的津镇铁路。1899年5月,丧权辱国的清政府迫于帝国主义的强权,签订了借款草合同。1908年1月13日正式签订借款合同,并将津镇铁路改为津浦铁路(天津至浦口)。
津浦铁路全长1009公里,分为南北两段:北段自京奉铁路天津总站以南两路接轨处起至山东韩庄,长626公里,由德国工程师主持设计施工;南段自韩庄至浦口,长383公里,由英国工程师负责设计施工。

黄河铁路大桥历史照片
1908年6月,津浦铁路北段开工建设;南段于第二年的1月2日举行开工典礼。南北两端同时开始修建。这是因为黄河横亘济南,阻断了铁路的修建。百年之前,在天堑黄河之上建造千米跨河铁桥,其困难程度难以想象。
跨越济南黄河的铁路大桥,是津浦铁路上的第一大工程,由德国孟阿恩桥梁公司负责技术设计及监造。1899年5月《津浦铁路借款草合同》签订后,德国孟阿恩桥梁公司为选择桥址,自1901年起,在济南附近黄河上、下游90公里的范围内,经过3年的勘查、测绘,认为黄河流至泺口镇时,南依大坝,北枕鹊山,大坝与鹊山对峙,形成屏障,约束河道稳定不变,桥址选在泺口最为合适,并提出了河段工程说明及建造图式。
1908年8月12日,孟阿恩桥梁公司与津浦铁路北段总局就建设津浦铁路黄河大桥正式签约,10月15日举行了开工典礼。就在大桥准备开工之际,山东省道员丁达意经慎重考虑,报请山东巡抚吴廷斌要求孟阿恩公司调整设计,减少桥墩数量,加大桥孔跨度,以利船舶航行和减少桥墩阻水,同时便于汛期行凌泄洪。然而经双方多次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大桥施工因此搁浅。
1908年12月,中国铁路工程专家、京张铁路总设计师兼总工程师詹天佑来济南实地勘察,提出“减少桥墩,加固堤身,扩宽主航道桥孔跨度,水面与桥底空距10米,较大水势桥空距7米”的建议,经中德双方五次探讨修改设计,最终确定施工方案。
当时全国孔径最大的铁路桥梁
铁路大桥终于在1909年7月正式开工,这在当时是亚洲跨度最大的悬臂式结构桥,设计全长1255.20米,宽9.4米,为11墩12孔双线(实为单线)钢梁铁桥,其中10号主孔跨度164.7米,是全国孔径最大的铁路桥梁,在当时世界桥梁中也是少见的。第8、9、11三孔跨度128.1米,北1至7孔及南1孔跨度为91.5米。施工最关键的为水中四个基础桥墩,设计采用气压沉箱箱底加钢筋混凝土桩方案,基础深度达到河床下12米,插入岩层近2米,桥墩两边为箭形设计,外包蘑菇石砌,最大限度减少洪水对桥墩的冲击。两岸桥台及滩地中7个桥墩,采用直径50厘米五角形钢筋混凝土浅装基础,用汽力旋转打桩机打入,共打桩1270根,每桩平均承重150吨。大桥高悬于主流之上的第9、10和11孔采用三联悬臂梁,极具特色。
1912年9月26日,孙中山乘专列来济南考察,第一站就是泺口,到达泺口后详细考察了泺口黄河铁路大桥的修建情况。当时津浦铁路黄河大桥尚未开通,但孙先生难掩喜色,说:“然所谓建设者,有精神之建设,有物质之建设。兄弟所主张之铁路政策,乃物质上之建设。惟关乎统一政治,及矿产商工各业,均属重要。但二十万里之铁路,须款六十万万,以中国独力为之,非百年不可。列强进步之速,一日千里,岂能待我百年?兄弟欲以十年之时期告竣,已属缓无可缓。”论述了铁路建设的重要性。
经过40个月的施工周期,大桥于1912年11月竣工。大桥总造价为1166万德国马克,折合当时白银454.56万两。津浦铁路北段总局总工程师德普米勒负责验收,经过对桥梁、墩座、轨道、铆接、材质等各部位检测,均达到设计标准。16日举行竣工典礼,29日大桥由孟阿恩桥梁公司正式交付津浦铁路北段总局使用,同时宣布横跨冀、鲁、皖、苏四省,纵行我国南北的交通运输大动脉津浦铁路全线贯通。泺口黄河铁路大桥的建成使用,结束了原来津浦铁路以黄河为界分为南北两段的历史。
战争洪灾,大桥命运多舛
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建成百年来历经磨难,经历了四次战争破坏,两次百年一遇特大洪水冲击,虽命运多舛,但依旧巍然屹立。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奉系军阀张作霖命山东军务督办兼省主席张宗昌率十万大军南下江苏、上海,支援直系军阀吴佩孚、孙传芳。1927年3月,张宗昌被北伐军打败,率残部退守济南。1928年4月,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占领泰安、肥城;第二集团军打下平阴、长清,两军夹击,攻下济南指日可待。张宗昌自知不是国民革命军的对手,便撤离济南,移师德州。为了阻止革命军追赶,他在挑起日军与革命军冲突,造成震惊中外的“五三惨案”的同时,又下令炸毁泺口黄河铁路大桥第8号桥墩,津浦铁路为之中断一年,直到1929年7月才修复通车。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黄河铁路大桥再一次遭受破坏。6月3日早晨,攻到黄河岸边的冯、阎联军与驻守南岸的蒋军隔河炮战,泺口铁路大桥多处被击伤,津浦铁路再次被迫中断。直到1931年4月,在各界爱国人士的强烈呼吁下,津浦铁路管理局耗资近3万银元对大桥进行维修加固。此后,大桥恢复使用。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西南卢沟桥向中国军队发动突然袭击,8月13日,淞沪会战开始。11月13日,山东省政府主席、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负责指挥山东军事并承担黄河防务的韩复榘,在津浦铁路沿线与日军展开激战,结果战败德州,复又兵败济阳,从此畏敌如虎,成为可耻的逃跑将军。15日,韩复榘退守黄河南岸,后又主动放弃黄河天险,派铁路工程队将大桥炸毁,第9、10号桥墩水面以上被拦腰炸断,第3、4、5、6、7、8号桥孔钢梁均被炸飞,钢梁支架损坏达87处。这是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受伤最严重的一次。
1948年9月打响的济南战役,揭开了国共两党战略决战的序幕。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第二年1月10日胜利结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大批部队移师南下,济南解放地区运送军粮的民工队伍也整装待发,津浦铁路成为向华东地区输送人员和枪支弹药、粮食物资的重要铁道线。1949年2月中旬,国民党军队瞄准了泺口铁路大桥,派出飞机轰炸。当时泺口镇村民正要运送军粮到泺口火车站,村民们在解放军的指挥下,四散伏卧在站前街的沟沿上,亲眼目睹了飞机轰炸的情景。惊慌失措的飞机投掷不准,把多数炸弹投到了大桥西边的河道里,只有几枚投到了大桥上,大桥的悬臂梁被炸伤,未造成大的损坏。经过我方一天一夜的焊接修补,大桥迅速恢复了畅通。1959年,人们才对大桥全面进行了大修加固。
1933年和1958年,黄河均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
1933年7、8月间,黄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灾害,冀鲁豫苏四省受灾最重,面积达1万多平方公里,受灾人口360多万,淹死12700多人,30多个县城被洪水淹没。8月25日,泺口水文站测量水位达到31.30米,每秒流量11000立方米。这是黄河铁路大桥第一次经受特大洪水的考验,经过三天两夜高水位的激流冲击,黄河大桥坚如磐石,岿然不动,黄河两岸泺口镇、桑梓店、大鲁庄、赵家庄等上万民众在惊心动魄中度过了三个不眠之夜。

周总理视察泺口黄河铁桥纪念地石碑
1958年7月18日,特大洪峰再次袭来,河南花园口流量达到每秒22300立方米,泺口水文站达到每秒11940立方米。当时,在山东省委和济南军区的联合指挥下,沿黄地区16岁以上男人全部上堤护坡,每百米一间预警房,每千米堤防达到300多人。8月6日,周恩来总理中断上海会议,亲赴济南视察灾情,在山东省委书记舒同和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等陪同下步上大桥,鼓励沿黄人民防洪抗洪。周总理一行从大桥南端走到北端,又从北端走回南端,历时一个多小时,对大桥修理加固部位作了指示,并对铁路局的同志说:“你们要千方百计把大桥保住!”
在人民解放军的大力支援下,在沿黄人民的严防死守下,再加上及时向东平湖泄洪减压,这场抗洪战争终于取得了胜利。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再次经受住了洪水肆虐的严酷考验,安然无恙。
1977年,有关部门在铁桥旁修建了周总理视察泺口黄河铁路大桥纪念地石碑,这座石碑默默地叙述着老一辈领导人对百年黄河铁路大桥的关切之情。
百年铁桥书写新传奇
1992年,泺口黄河铁路大桥达到80年的设计运营期限。从1991年4月21日起,全桥封闭,停止客货列车通过。此时,大桥上见不到火车的穿梭,也听不到熟悉洪亮的汽笛声,路基间的荒草有一尺多高,桥头上枕木、道轨、螺栓散落一地,桥顶上守桥者的身影也消失了,对岸不远处桑梓店火车站也人去楼空。大桥面临着被拆的命运。
值得庆幸的是,济邯铁路开始建设,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坚固的桥身引起了专家的关注,楼方均、曾兆来、田大伟等桥梁专家经过科学考察,认为大桥质量完好,仍有使用价值。同时,经过一系列科学检测,大桥仍具有充足的使用寿命,楼方均等11位专家联名上书国务院和铁道部,递交了《关于保留泺口黄河老桥及其通道的建议》,认为大桥经过修复改造后完全可以再使用50年。建议得到铁道部和山东省政府批准。

今日泺口黄河铁路大桥
1998年新春伊始,投资7400万元的大桥抬高加固工程开工。人们用紧固强筋法兰盘稳稳托起钢梁,使北端八孔钢梁抬高与主桥孔(第9、10、11孔)梁底相平。大桥整修加固后,年均可创造1亿元的效益,关键还能保障津浦铁路畅通无阻。2000年5月31日,泺口黄河铁路大桥正式恢复通车。更值得庆幸的是,2013年大桥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入选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成为黄河上的一处历史景观。这座桥也是目前黄河上唯一一座承担铁路运输任务的百年铁桥。
如今,全长4760米的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就在黄河铁路大桥的东边穿水下而过。它的建成,标志着济南市“携河北跨”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将为黄河北部经济发展和两岸人民交流产生巨大的作用。
百年前黄河铁路大桥卧龙腾飞般第一次跨河,带动起百年商埠和济南城东西两翼经济的蓬勃发展;百年后的今天,万里黄河第一隧成功穿越大河南北,它必将带动济南经济实现又一次新的腾飞。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