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曦散文】远方
十九
九十年代,中国己完全进入了商品经济时代,什么都可以用来换钱。各领域都开始了“放水”。我当时借调在组织部门工作。
在整理档案时,发现有一大批干部档案,初始学历仅仅初中毕业,有的甚至高小文化,但后面都成了清一色的研究生毕业。甚至有的领导干部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毕业的。而且大部分都是党校毕业的研究生。
我摇摇头,把我的疑问说了出来,同被借调在此工作的一位检察院的同学笑着说;“我们是莘莘学子,他们是野心家,将来说不定领导我们的正是这批被你瞧不上的人”。
或许,当时我们以为只是“幽默”了一下,对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并无太多预测,谁知一语成谶。
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理念下”,人们在改革的阵痛中煎熬。大批的下岗工人离开了他们依赖为家的企业,上衔摆摊,自主创业。
原本一些县团级的企业,通过转制,转到了私人名下,人们在这人世间努力适应新的时代。随着股票市场的开放,一夜暴富己不是神话。
但更多的人没有了生活的安全感。人们徘徊在其中,四处张望。似在寻觅某种失去的东西。却又不明白,到底失去了什么。只能在现实生活中,努力捕捉某种讯息。往日安定的日子己不复存在,触目所见的,是五花八门的各类账单,每一张都需要钱,而对于大部分的下岗职工,却又没办法挣钱。
另一方面,衍生出了各种富豪,一掷千金。这部分人正在享受着政策带给他们的红利,坐拥了原本不该属于他们的财富。他们犹如饿了很久的乞丐,突然遇到了一桌丰盛的酒宴。不知如何享用,便用自己的方式糟蹋财富。
原本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拉动经济,帮助更多的人富起来,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可这先这样富起来的人,只顾自己享受,并迅速地使阶级分层。
在“造原子弹不如买茶叶蛋”的社会属性面前。人们的理念也开始了滑坡。“笑贫不笑娼”自然也成了一种习俗。在撕掉最后一块遮羞布之后,人们在金钱面前所裸露出来的本性,使社会道德急速滑坡。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苏娴,笔名晨曦,毕业于法律与中文专业,研究生学历,文学爱好者。共发表文学作品两千余篇,由中国作家出版社结集出版了系列丛书《风》《花》《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