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浅释古典词的韵律
文/朱海明 诵/雪花飞舞
随着网络文学的兴起,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写手和作者,特别在中华好诗词和中国诗词大会等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引导下,喜欢并创作诗词的作者越来越多,这是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统文化的可喜现象。
汉 语言文字历经数千年的丰富和积淀,已经达到美伦美化博大精深的最高境界,可以说是玄妙无比,意趣无情,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其中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不论是口头上还是书面上,都能组成最优美的词句而千古流传,在全世界也是独领风骚,常被外国人誉之为“天文”。

曾博览群网,似乎发现一个问题,个别古典诗词作者好像对韵律(yùn lǜ)的概念不太清楚甚至模糊,语言也太过于流俗化,缺少了诗词的特别韵味,影响了作品的质量。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掌握韵律是个关键,就是掌握诗词中的押韵规则和平仄格式,也就是俗话说的合辙押韵,这是作诗填词的起码要求,哪怕是打油诗顺口溜,合辙押韵了才能朗朗上口。
辙也叫辙口,指的是杂曲、戏曲、歌词所押的韵,如鼓词,火红的太阳刚出山,朝霞映红了半边天。如歌词,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再如京剧十三辙,为了照顾到南方北方的语音差距,采用的是湖广音、中州韵。至于诗词的辙口那就是韵了,必须押韵,这是诗词的特色,有严格的要求。现代诗则不一样,基本上属于舶来品,不要求押韵所以也叫自由诗。

诗词格律也就是平仄格式,所谓平仄就是汉语的平声和仄声。以现代汉语普通话为例,阴平、阳平、上(shǎng)声、去声,也叫一声、二声、三声、四声。其中阴平、阳平,为平声。上(shǎng)声、去声,为仄声。如,多,夺,朵,舵;需,徐,许,绪;腰,摇,咬,要。可是古汉语如作诗填词所依照的《平水韵》和《词林正韵》等却有入声韵。所谓入声字,在南方口音中依然常见。因为操南方口音的人比操北方口音的人要多。而有些诗词作品,押入声韵尤为合适,如岳飞的《满江红》,“凭栏处、潇潇雨歇”的“歇”,“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缺”,都是入声字,属于仄韵。

古典诗词中,古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格律的限制比较宽松,可以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可以换韵,还允许散文化的句子。近体诗和词则必须遵循格律,不可以信马由缰随便用韵。一般情况下,诗,要用《平水韵》,词,要用《词林正韵》,散曲要用《中原音韵》,如果用了《中华新韵》,须要标明。
不过,林黛玉曾经说过“若真得了奇句,便是平仄虚实不合,也是使得的。”遍观《红楼梦》,其中的不少诗词并无严格的格律可循,能说它们不是佳作吗?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以后再说。
(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 朱海明,字(笔名):瀛亮,号:清韵居士,网名:高拨子导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戏剧家协会会员。曾参加人民解放军昆明军区汽车第五十团,执行援寮(老挝)抗美筑路运输作战任务。
朗诵:雪花飞舞 退休,喜爱朗诵,用心体会文字,用声音诠释文字,让文字乘着声音的翅膀飞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