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枣树
(中篇小说连载)
作者:季志林
(续上)
五
戴秉汉的担心不是多余的,黄琳此时真有些吃不消了。
从王科长那儿领到任务以后,她就带着战士小杨和小李去了高台县,高台南倚祁连山,北临大漠,是一个小县城,发源于祁连山的黑河就从高台境内经过。黄琳寻思着能否在高台找到当地的水文资料,尤其是黑河流域的水文资料,军事专用铁路基本沿着黑河的流向一路向北,没有黑河流域的水文资料,她的设计会有很大的盲目性。
高台县城离火车站还有二十多公里路,为了方便,王科长安排他们搭乘了一辆送材料的空车去高台,尽管一路颠颠簸簸,但途中还算顺利。令人失望的是县上还没有水利管理机构,也没有任何水文资料可查。无奈,黄琳只好寄希望在酒泉县能有所获了。
酒泉火车站离县城也有将近二十公里,这让黄琳感到到十分不解,为什么兰新铁路离县城都这么远呢?真想不通当时的设计者是怎么考虑的。下火车后,他们等了两个小时才坐上了接站的班车。这是一辆苏制“嘎斯”51型卡车,车顶搭着帆布蓬子,桌厢里放了几张长条椅,乘客也就七、八个人,一路揺摇晃晃到了县城。
酒泉曾为西北重镇,相传西汉时期,匈奴常侵入汉界大肆抢掠,民不聊生,年轻的骠骑将军霍去病率精兵一万跨越漠北,在酒泉以西大败匈奴,汉武帝刘彻得到捷报后赐酒一坛,犒赏有功将士,酒少人多,霍去病下令将酒倒入泉中,大家取泉中之水共饮,故将此地命名酒泉。而按史书记载,则是“城中有泉,其水如酒,故名酒泉。”
酒泉县城不是很大,东西南北四条大街,街道两侧分布着店铺和民居,一座古色古香的钟楼巍然屹立于中心十字,表明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文化的城市。
县政府值班室一位姓岳的同志热情的接待了他们,听黄琳说明来意后,岳同志马上用电话联系到了档案室。档案室主任是一位女同志,听黄琳说要寻找水文资料,她面有难色的说道:“黄同志,真有些不好意思,我们这里的所有资料都是解放后人民政府成立后才收集的,主要是一些政府文件和近几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料,我从来没有见过水文方面的资料,再说,县上以前还没有管水的机构啊!”
岳同志也在一旁说道:“是啊黄同志,咱们这里和内地比要落后些,就说这水的事吧,河西走廊祖祖辈辈都靠祁连山流下来的雪水生活,人畜用水靠它,灌溉用水也靠它,山上的水啊长流不断,用之不竭。人们光用水哪想到还有其他讲宪?这水文资料嘛,我建议你到省城去找,那里的工作机构更健全,说不定有你想要的资料。”
黄琳心想也只能这样了。告别了岳同志之后,他们也没有心思在酒泉城里逛一逛。见到街上有一家牛肉拉面馆,方才觉得肚子饿了,三个人吃了一碗牛肉面后,又乘火车返回驻地,将去兰州的想法向王科长做了汇报,第二天,他们又坐上了前往兰州的火车。
有道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兰州毕竟是省城,在省水文工作队,他们终于看到了河西走廊的相关水文资料,特别是对黑河流域的记载十分全面,黄琳不由得一阵欣喜,这些资料对她来说太重要了。征得水文工作队负责人同意之后,黄琳赶快复制图纸,小杨和小李按黄琳的吩咐抄录相关文字资料,三个人整整忙了两天,最终如愿以偿带齐了所有资料。
回到驻地后,黄琳带着小分队开始勘察现场,他们每天往返奔波十几公里,对祁连山前坡地进行实测。野外作业是一件很辛苦的事,祁连山前地势高风更大,一阵阵寒风袭来,双手冻得直发抖,部队发的皮手套确实很保暖,但戴着皮手套没法写字,而她获取的测量数据必须记录下来,只能戴上线手套,久而久之,双手被冻出长一道短一道的几个裂口,被冷风一吹,更觉得刺骨般的疼。黄琳从小到大还没见过这种情况。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存厚媳妇是个细心人,那天早晨洗脸时,她看着黄琳手不对劲,就对她说:“大妹子,你这手是受冻了,我们这儿叫冻疮,赶紧上医院去让大夫看看吧,时间长了会化脓的。”
“看嫂子说的,不会有那么严重吧?”黄琳有些不以为然的说。
“咋能不严重?村上每年冬天都有-些小孩出冻疮,咱们村又没有个大夫,只好抹些雪花膏自己扛着。疼吗?”
“有些疼。”
“唉,十指连心啊!咋能不疼呢?数九天滴水成冰,外边多冷啊,你每天往山上跑,一个女儿家,细皮嫩肉的,一天到晚忙个不停,人都冻成这样了也不知道歇一歇。”
“嫂子,我们的工作不能耽搁啊!眼看着铁路快修通了,场区建设的所有物资就等着火车给里边运呢,如果没有水,火车头就跑不动。现在大家都在抢时间赶进度,说什么也要早点儿把给水工程建起来。”
“那也不能这么干啊,你这是玩命!你看这两只手冻成啥样子了,再忙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啊!”
“好的嫂子,我今天就去卫生所看看。”
话是这么说,早饭后她依然上工去了。但右手时不时的有一股疼痛感。帮她测量作业的战士小杨感到她的手不像以前灵活,他是从朝鲜归国的,马上意识到黄琳可能被冻伤。于是问道:“黄技术员,我觉着你的手不对劲,能不能让我瞧瞧。”
黄琳思量着让一个男同志看多不好,便躲躲闪闪的说了声“没啥大毛病。”
小杨说道:“黄技术员,看情形我估计你的手可是冻得不轻,要不咱休息几天,让卫生所给你治治伤吧!”
“不行啊!没有测量数据就没法设计,一旦铁路修通,货物运输就不会轻松,现在我们面临的任务是把给水工程要尽快搞起来,不能因为咱们工作滞后耽搁铁路运输啊!”
“那也得劳逸结合呀,这样下去你会吃不消的。”
“下午回去以后我自己包扎-下吧,上点药就好。”
“不行!王科长专门给我们交待过,你初来乍到,还不太适应这里的艰苦环境,王科长说,业务工作听你的,但要是把你累着了他可拿我们是问,如果让他看见你手成了这个样子,他还不猛剋我们一顿。”
看到小杨一副认真约神态,黄琳也不能再固执下去了。这天下午,他们比往常提前两个小时收工,大伙儿带着黄琳径直到卫生所去治疗。
卫生所的陈军医是个十分和气的中年人,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对处理冻伤很有经验,他一边上药一边对黄琳说“戈壁滩的天气太冷了,你们在野外作业一定要注意防寒,干一会儿就要暖和暖和身子搓搓手,不能老冻着,这样容易被冻伤。听说咱们工地上来了一名女大学生,就是你吧?这个地方和内地不一样,干活儿可是要小心。”
小杨在一旁插话道:“我们黃技术员可能干了,一点不比男同志差,今天要不是我们坚持让她治伤,她绝对不会早早收工。”
陈军医口气有些严肃的说:“这可不行!干工作要讲科学,量力而行,在朝鲜战场上,许多志愿军战士就是被冻伤后出现了大量的非战斗减员。这里冬天太冷,野外作业最容易冻伤的是双手,手冻坏了岂不更耽误事?”
黄琳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急忙说道:“陈医生您放心,吃一堑长一智,以后我会注意的。这件事千万别让王科长知道,否则我们会挨批评的。”
陈军医会意的笑道:“替你保密可以,不过你可真要注意啊,这支冻疮膏你带着,每天换三次药,过两天再让我看看。”
“谢谢陈军医,真给您添麻烦了。”
“不用谢!回去以后好好歇着吧!”
说是休息,但她并没有安心养伤。脑子里还想着工程方案到底如何做,要干的工作太多了,她无法心安理得的独自休息。于是又拿出这些天的测量数据仔细计算和思考,逐步形成了建设高位蓄水池的想法。但她毕竟是第一次独立承担这样的任务,总觉得不是十分有把握,以前参加实习时,既有导师手把手辅导,又有专家现场指点,她可以轻松的完成每个课题。如今不同了,王龙山科长早已说过,工程设计以她为主,她不能再指望有人帮助她,这使她心里无形中有一股巨大的压力。她思考着如何把学到的知识用在工程设计的整个过程中,而且要确保工程建成后能顺利运行。几天来她一遍又一遍的绘制所有工段的草图,然后和小分队的同志们一起讨论初步设计的可行性。人常说“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出自己的看法,别看他们不是很专业,但有些建议却是又实在又有见地,让黄琳感受到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就这样,他们设计工作慢慢的有了一些眉目。
苍天不负有心人,半个月后,清泉折返段给水给煤工程、石泉子车站机水给水所工程以及铁路沿线部队生活用水工程设计全部完成,当黄琳抱着一大摞图纸向王龙山科长汇报时,王科长望着黃琳那双充满血丝的眼睛动情的说:“小黄啊,这些日子你们辛苦了,一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大学生,能在短短的三个月内拿出全部设计,真不言易啊!”
工程指挥部的领导们和所有技术人员对这次设计工作非常重视,大家十分专注的听取了黄琳的汇报,肯定了设计的可行性,并且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讨论的过程其实也是发挥集体智慧拓宽工作思路的过程,看到大家兴致勃勃热烈讨论的情景,黄琳的心中不禁有一股非常踏实的感觉,也对干事创业的内涵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次设计任务的完成,坚定了黃琳干好工作的信心,她的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回到存厚家,存厚媳妇看到她兴高彩烈的样子,赶忙上前问道:“大妹子,今日个是咋啦?看着这么高兴。”
“嫂子,我们的设计方案通过了。”黄琳笑着回答。
“那好呀,这些日子你忙前忙后不就是为这事么,看看吧,手冻坏了,人晒黑了,小脸蛋瘦了整整一圈儿。你呀,光知道干活儿不知道歇会儿,一天到晚心事重重的样子,这下高兴了吧?今天下午别到食堂吃饭了,嫂子给你做酸汤臊子面,慰劳慰劳。”
“不用了嫂子,我住在这儿己经给你添了不少麻烦。再说你家粮食也紧张啊!”
“那里的话!你辛苦了这么长日子,也该庆祝一下,我让你尝尝地地道道的酸汤面。”
不一会儿,院子里就飘出一股浓浓的香味,随即存厚媳妇端出了满满一大碗酸汤臊子面,上面飘着一口气都吹不透的油泼辣子和葱花臊子,存厚媳妇手艺果然不错,面条又薄又长又光,黄琳平生第一次见到这么好吃的酸汤面,过去经常听说西北人做面条的手艺不错,今日一见名不虚传。她觉得自己还真的饿了,边吃边称赞“嫂子的手艺真好!”
看着黄琳吃完臊子面,存厚媳妇露出满意的神色,分不清她是为黄琳能吃好这顿饭高兴,还是为黄琳称赞她的厨艺好而高兴,或许是兼而有之。
入夜,黄琳早早就休息了,这一夜她睡得很踏实,半夜时分,两只野狼在院外对嗥了好长时间,而她居然丝毫不知。(待续)
作者简介:季志林,陕西省咸阳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
北京中宣盛世国际书画院研究员;
北京润墨斋书画院高级院士;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陕西省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著有长篇纪实文学《大漠生命线》,
其军旅小说,诗歌,散文,书法作品多次获奖。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