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冯新民的诗歌创作
徐子言
有个故事说:某人作客,看见端上豆腐,说豆腐就是我的命,恨不得连碗端来吞下。等到红烧肉上桌,忙不迭连夹三块,并自我解嘲看见肉我就不要命啦。
这故事可以用来形容本土诗人冯新民。
冯新民好酒,更好诗歌。
酒是他生命的一半,诗是他生命的全部。
推开《玻璃门》,打开《西窗》,阅《三原色》莽莽,看飞翔《玄鸟》飞翔,听《弦语》《独白苍茫》《风中的广板》如歌如诉。他创作生命力旺盛,不断推出大作佳作。
在赠我的《星空下的记忆》上,冯新民题签:
“诗歌一直在追求美好的路上”。
他带我们忆起许许多多的古今人物:陶渊明、杜牧、范仲淹、王安石、李清照.......
他带我们走进去过的想去的还有去不了的名胜古迹:西湖、楼兰、莫高窟、玉门关.......
他带我们在二十四节气中徜徉,
他带我们《在寂寞里望一条河》《在暮色里读一座山》,
大凡我想过走过的,都在他诗集中出现,
而我连做梦也没有出现过的,也在他诗集张开翅膀飞翔。
真正的风雅之士,一碗红烧肉也能煮出清趣。所以苏东坡说诗“无事不可入,无意不可言”。冯新民深谙此道。
有人说:冯新民擅长象征主义创作方法,他的许多长歌短吟,得用心智来体会,才能穿透朦胧、晦涩,抵达他所构建的艺术世界。说实话,没有读过巴尔蒙特的诗歌和诗论的我,对于象征派的诗歌缺少欣赏的心智。我读冯新民的很多好诗,也是懵懂多于明白。这说明我的欠学与无知。
不过在我看来,现实主义,也是他常用的创作手法。他的许多诗歌,轻快敞亮、别出心裁,寓意生动、明白易懂。
他写《立春》:
寒冷还留在冰上
雪下得很薄
轻轻一揭
就看见杨柳的苏醒
这一句“杨柳的苏醒”真是神来之笔,与古人“春在枝头已十分”“红杏枝头春意闹”同一意境,似乎又高出一筹。
他写《惊蛰》:
冬天的锁被雨水打开
走出土地的芽叶
和风一样娇嫩
恕我孤陋寡闻 ,“芽叶”娇嫩如“风”这样精彩的比喻,这样出奇的联想,我还没有读到过,
新颖、新奇,令人不得不拍案叫绝。
他游《南山寺》:
木鱼声里有千百度轮回
烟火缭绕处
谁是那炷点燃的香
想在一堆菩萨里
找到一句我的偈jì语
半空中飘下的叶子
落在手上
却是我的前世今生
这样的感悟,饱蘸人生,充满禅意,掩卷三思,心有戚焉。
冯新民总是这样,用他独特的方式、语言,言人想言而未能言。不胜枚举。
我还要为冯新民一辩的是,看得懂也罢看不懂也罢,他的创作总是紧随时代,是社会变迁的信史,是人们喜怒的记录,即便是“小我”的抒怀,也是“大众”心理的折射。
试举例来说:
长诗《武汉,还是我心目中的大武汉》,2020年年初,《江海晚报》全文刊载,随后网路疯传,给当时迷惑得有些不知所措的人们以极大的精神鼓励。
我想对布满了血丝的眼晴说
我想对被口罩压出印痕的脸庞说
我想对在最危险的火线写下请战书的手说
我想对紧锁着纽扣又畅开情怀的白衣大褂说
我想对快要支撑不住还举着希望的人说
让我加入你们的行列吧
你们的生命为别人的生命而生命着
你们的生命就是这座城市的生命
你们的灵魂就是这座城市的灵魂
这样的诗句,在经历了防疫抗疫三年后的今天读来,仍然热血沸腾,激奋不已。眼前浮现出南通第一人民医院仲崇俊等医务人员冒着生命危险逆行奔赴雷区的壮举!
当苏通大桥飞架,南通人圆了天堑变通途梦想时,且听冯新民怎样吟唱:
年复一年
目光里望不断的浩渺烟波
迷蒙的梦里江南
想和虞山说一说话
波涛隔断了思恋的书简
只有江风知道我的心绪
万千话语托一叶过江的白帆
何日能够凌波一步到江南
让千年的梦想不再遥远
“想和虞山说一说话”“凌波一步到江南”,用这么美妙的佳句写这么美好的梦想,在冯新民不过是信手拈来,他有本事让你“一吟双泪流”,而他自己无需“捻断数根茎”。
濠河,南通的骄傲,赞美它的文字连篇累牍,数不胜数。冯新民如此抒发自己的情怀:
大江在入海之前
依依不舍地打了个旋
把一捧清澈的水留在濠河
留在这执手相看的天上人间
河边的柳让人想起唐诗宋词
河上的桥让人想起魏碑秦篆
水让我的故乡钟灵毓秀
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漫步水边仿佛漫步在绿色田园
坐在城市园林的怀抱里
享受生活的甘洌、岁月的悠远
水是万物之源,水是南通的精灵。江海河孕育了南通。大江“打个旋”,留下“一捧清澈”,造出千年“濠河”。让古人、今人、当然还有后人,“执手相看”“天上人间”,回味“唐诗宋词”“魏碑秦篆”。当然,更重要的是活在当下,“享受生活的甘洌”。在诗人的笔下,时间空间的如此跳跃、连续,大江大海河流如此的拥抱、暂别,不知道他是有心还是无意,这“城在水中坐,人在画中游”的所在,“直叫人生死相许”,“来了就不想走,走了也要把它梦中留”。
这样的好诗,理所当然被记载南通改革开放30年历程的《扬子第一窗口》,被南通建党100周年的《红色绘本》所引用,为那些书增色。
(《玻璃门》《西窗》《三原色》《玄鸟》《弦语》《独白苍茫》《风中的广板《星空下的记忆》均为为冯新民诗集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