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清玉仙下瑶台,
白白朱朱近水开。
情态须从月下看,
骨格还自雪中来。
枝瘦横斜有倩影,
暗香浮动更朦胧。
北南一样寻常月,
若有梅花便不同。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梅丢了魂。
北方并有梅和雪,
皇甫故园寻早春。
后日便要北归,听说南山校区情人坡附近的梅花开了,赶快去看。
今天初入大寒,从前天时天开始下雨,温度略微降了些,但依然抵挡不住春天的脚步。小石桥边,冬天枯萎的草坪,已经微微透出些绿色。水边的杨柳,绿芽也开始荫发,远望似纱,已经有了几分春烟的味道。
学生已经放假回家,学校里空荡荡的,站在水边,只有我和桥边的几树梅花。一树江梅,三树宫粉梅。
宫粉梅大约开了三四分。梅花从细绿的幼枝里钻出来,有的还是花骨朵儿,含羞待放,粉红的花苞鲜嫩可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展全开了,淡淡的红,淡淡的白,重叠着,呈碟形,将嫩黄色的花蕊围在其中。花瓣是那样的小巧玲珑。雨润花色,玉颜生晕,桃腮含醉,仿佛那二八俏丽,一幅乍见生人,娇羞动人的感觉。
至于那一树江梅,只孤零零地开放了一朵花,冰清玉洁,清白脱俗,虽则近水,还全然产生不了浑身玉条,全树堆雪的感觉。
唐宋以来的诗人,皆说梅花的香是暗香,的确是这样。站在梅前细嗅,梅香似乎浓缩于花瓣上的雨水之中,若有若无。我不由得想起了北宋晁补之的《盐角儿·亳社观梅》的句子: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占溪风,留溪月,堪羞损、山桃如血。
是的,梅花在冬天开放,无牡丹的雍容华贵,无秋菊的尊贵典雅,无水仙的婀娜多姿,亦不像桂花那样幽香远传,它的香气更多的是一种气韵之香,不与桃李共芳尘的超凡脱俗的骨香!这种香,不是需要我们用鼻,而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品味,去体会的。
"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绝。"古来赏梅,宜月,宜雪。
月下观梅,以南宋林和靖的诗句为代表。"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试想一想,一树白梅,横、斜、疏,瘦,同皎白朦胧的月光交相辉映,加上若有若无的香气,就像绰约动人的仙子下凡,给人无穷的想像力。明代的高启将之总结为"月明林下美人来",可谓一语中的。
然而,林逋笔下梅花这种"月下美人"的形象,仅仅抓住了梅花的外在形象和韵致,把梅花的轻盈之姿、妩媚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却忽略了梅花傲雪凌寒的内在气质和精神。后人评论和靖的《山园小梅》有名句,但整遍气弱,原因就在这里。林和靖出身江南,终身未仕,鹤子梅妻隐居小孤山下,徜徉于西湖之间。而江南湿润,冬天少雪。林逋对梅花的体验,应该同他的经历有关。
雪下观梅,则更显示出梅花那"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的骨格。试想一想,三九冬寒,冰天雪地,梅花傲然开放,高标逸韵,那是一种怎样的精神!有了雪的衬托,才能显示出梅花那冰清玉洁,凌寒傲雪的高贵品格。高启在同一首诗中说,"雪满山中高士卧",正是此意。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与不似都奇绝",古之吟诵雪梅者,往往都将梅雪并列,不分客主。但严格来说,雪梅中,雪是陪衬,梅是主人。没有雪,固然显不出梅的精神,但离开了梅,白雪下万物俱静,是那样的失魂落魄,苍白无力。只有梅开,才真正兆示了春的消息。卢梅坡说"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还是有不到之处。
海上月升,九州同望。月下赏梅之风姿,南北并无差异。南地少雪春早,欲品精花精神却难。望着眼前这几树梅花,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我想起了族兄兰文选在水清梦蓝皇甫川群里曾经发的几张梅花照片,想起了我的家乡史家寨村里也有梅树。北地冬天多雪,今年春节前又值立春。我在赏识了江南的梅花和早春后,无须像陆凯那样向范哗遥寄梅花,以传递春的信息,还是亲身归去,在故园观赏雪梅,迎接北地的早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