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线 背 心
今生唯一的一件毛线编织背心是父亲一针针一线线手工打造的。 这件毛线背心伴随了我的整个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
毛线背心已经深深的融入了骨髓和血液之中,尽管这件毛线背心在我成年后的一次意外火情中化为灰烬,但是直至今天我仍然能感受到这件毛线背心带给我的温暖和亲情。那色彩鲜艳的赤、橙、黄、绿、青、蓝、紫颜色的波浪纹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中,那记忆中的一道道形状如斑马身上的纹路似乎还能给我漂泊流浪的身心带来永恒的温度和源源不断的爱。
父亲是一名乡村教师,在我们冶户川的“最高学府”林源乡中学任教,工作相对轻松。除了教书育人而外就是能挣点贴补家用的零星的"碎银子",因为七十年代初期的父亲还是一名民办的教师,挣的还是工分加补贴金,算不上是正经的“吃皇粮挣工资的公家人”一个月下来也就十几块钱,除过给生产队上交的几块统筹款外也就所剩无几,但这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也算是十分令人羡幕的职业了。
母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那个时期下地挣工分是农民们唯一指望,工分能换来一家人赖以生存的粮食、油料甚至是少许的农业分配收入,也就是一星半点的盐油酱醋钱。那个年代农村都是鸡屁股当银行,家家户户都养着几只鸡。我们的学费、作业簿本、写字的铅笔用具大多都是用一颗或几颗鸡蛋到村里供销合作社等价兑换的,很原始、很古老的以物易物的经济模式。在那个只讲政治的年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最少也应该要有三百六十个出勤才算是出满勤、上满工了,日子过的紧紧巴巴,从来不敢有半点的松懈。否则,全家人的穿衣、吃饭、温饱就会成大问题的。当农民闲暇的日子是从来不敢奢望的,除非老天爷下雪、下雨,地里的农活实在是干不成了才能得到短时的歇息,而辛苦劳作的农民们就会利用这样难得的日子让疲惫身心得到短暂的放松,这还必须在安排好全家老小五口人的吃穿用度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
课余闲暇的父亲看到同不学校的女老师们课余时间都在为家人们织大大小小的毛衣,他想到母亲一个人在家里照顾老老小小还得干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学习织毛衣这样的细活。一有空闲就看女同事们织毛衣打毛线,心灵手巧的父亲看着看着就学会了手工织毛衣这种细活---女人们从事的活路。很快的父亲去县城开会就购买了一些颜色比较鲜艳的毛线(适合儿童的比较活泼颜色)和织毛衣用的竹针,一钱一线地开始编织毛背心了。花样有平针、挑针、罗纹针,花式有菠萝花、梅花、荞麦花种类繁多,经过反反复复的拆拆织织的精心制作,几个星期后我首先穿上了这件今生唯一的一件毛背心,随后姐和妹也才
有了各自的毛衣,因为是正宗的纯羊毛线,当我赤着身子套在身体上时的第一感觉是特别的扎而且热烘烘的,我试了一下宽窄大小就不想穿了,后来再穿了几次在慢慢习惯了或者说是适应了这种温暖温馨的感觉后才喜欢了这件毛线背心。
每当早春和秋天就会自觉地寻找这件毛背心并时刻把它穿在贴身的位置。当时年少,根本就无法体会到这一针针一线线的浓浓爱意,还差一点就辜负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但当我把这件毛线背心穿在身上走到村巷里和灰头土脸的伙伴们玩耍时才从他们艳羡的目光中读懂了什么叫做优越,当我穿着它走进书声琅琅的校园时,也从懵懂同学的惊讶羡慕表情里感受到了什么是层次。因为是用毛线编织的背心,它的弹性非常良好,它伴随我读完了小学,上完了初中和高中。我从一名淘气儿童成长为一名如风少年又成为一个成熟青年,每个春秋的时光都与这个毛线编织的背心结下了不解之缘,每一个风和日丽阳光普照的日子都记录着父亲倾注在我身上的无私的爱、浓浓的情和永远的怀念。
作者简介
刘武强,自由撰稿人,教育工作者,喜好读书,写字,作文章。闲来无事游山玩水,亲近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