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岛岁月拾遗 --写在前面在那遥远的地方,天涯云海,波卷涛涌,有一片鲜为人知的小岛,那是我的第二故乡。虽然告别三十多年了,可脑海中依然矗立着那块褐色的礁石,胸中总是澎湃着那不息的涛声,那里的风风雨雨,山山水水,如循环播放的幻灯片,一幕幕地提醒我,这里是你涉世的初始课堂,这里有你最美的芳华,这里记载着你和战友们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你的泪水和汗水曾滋润了脚下的小路,别忘了你的第二故乡。
于是我拿起了秃笔,吃力地写下这些杂乱无章,不讲语法的随笔,意在让脑海中记忆的碎片,从已逝的时光中走来,让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情思,那些感叹与现实碰撞融合,努力回味那一代人的生活和操守,借以保留那份珍惜与自豪。
本文用人与岛,人与人,人与船,人与水,人与鸟,人与鱼,人与虫,人与信,人与海,人与名等十个分篇,分别追忆了在那艰苦的岁月里,守岛官兵们以岛为家,以苦为乐,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他们用一生最美的年华,无怨无悔地书写着血色的忠诚。他们在默默无闻,平淡无奇的生活中竖起了顶天立地大写的人字。文中所有的人和事,虽然是代表性地挂一漏万,但都是真实的回忆记录。愿我亲爱的战友们看到这些粗疏的文字时,及时补充纠错,让那一行行坚实闪光的脚印永示后人。
--人与岛的故事
从鸭绿江口到北仑河口,我国拥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沿海有6500多个大小岛屿,如同一条美丽的珍珠项链挂在祖国母亲的脖颈上。有的蓝天碧海银滩绿树,是旅游的圣地;有的风光绮丽气候宜人,是人们的康养之家;有的交通发达物产丰富,是安居乐业的天堂。更多的是惊涛拍岸天堑无涯的荒凉小岛。
1960年中苏反目成仇,自然灾害肆虐,天灾人祸让仅有十一岁的新中国步履维艰,就连龟缩在台湾的蒋介石也似乎看到了反攻大陆的良机,此时加强山东半岛和连云港要塞的海防建设刻不容缓。尤其林彪“海上一抔土,胜过陆上一座山”的名言,顿时让这几个黄海深处孤独亿年的小岛热闹起来了。乘渔船上岛的解放军埋锅做饭,开山凿洞,挖壕筑垒,大有把这里建成“打不沉军舰”的架式。
日出月落,冬去春来,时光又画出了十几个年轮,岛上地下坑道已经贯通,环岛堑壕早已挖好,掩体工事基本建成,大口径远程火炮,高射机枪,曲射炮都在战位上值守,海军雷达站,空军气象分队和陆军海防部队携手并肩,在这里扎了根。战士们已告别了崖壁下餐风宿露的生活,搬进了猫耳般的窑洞。一批批老兵拖着疲惫的身躯含泪离去,一茬茬新战士满怀好奇和憧憬上岛接力。他们以苦为乐,与荒凉结伴,同孤独为伍,把这里作为自己的家,无私地挥洒着宝贵的青春芳华。
这个远离大陆的弹丸小岛,在祖国的棋盘上究竟算一颗什么样的子,它的价值在哪里?众口不一。诗人们比喻它是玉盘中的珍珠;画家们则把它描绘成祖国的门户,海上的长城;而两鬓斑白的将军们却把它看成是打不沉的军舰;旅游家惊呼,这是一片待开垦的黄金处女地;教育工作者却说这里是新时代的上甘岭;有人把它当作第二故乡,也有人把它看成是安全放心的劳教场。
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十四日,陆军某船运大队的3211和3212号小型登陆艇顶风破浪驶向黄海深处。150名来自齐鲁青州的新兵,满满地挤在这两艘排水量仅有60吨的小艇上,此刻这些身穿时髦的绿军装,端坐在黄背包上的年轻人,眼里全是新奇,心中充满期待,在接兵排长的指挥下,使劲地吼着刚学会的军歌,“我是一个兵,来自老姓……”
自豪啊,做一名保家卫国的军人,几乎是当时所有年轻人的渴望和梦想,尤其是在进岛动员大会上,那位在中印反击战中立过战功的胡显华付连长,那几句浓浓四川味的普通话,更让大家群情激奋,热血沸腾:“我们是陆军海战队,是特种兵的特种兵”!仅此一句,足可以让大家赴汤蹈火,义无反顾!
船到深海,风大浪高,小艇像一片飘零的落叶,一会被托上浪尖,一会被抛进谷底,舱里的新兵,早已没了歌声,代之一声声惊呼和尖叫,更糟糕的是单调的轮机噪音,刺鼻的柴油废气,加上过山车般的颠簸终于有人忍不住,哇哇地呕吐起来,顿时就像启动了感应闸门,许多人都掏心掏肺地狂吐起来,一时间舱内东倒西歪,满地狼藉,惨不忍睹。
经过近四个小时的艰难航渡,小艇终于靠上了那个仅有几平米的小码头,新兵们顾不得形象,十分狼狈地开始下船登岛,可眼前的情景让大家都懵逼了。天呐!这儿哪里称得上岛呀,不过是一块面积仅有0.056平方公里的礁石而已。
“我们的小岛,地图上找不到,不是绘图者的粗心,是因为它太小。”河南籍老班长付东生朴实无华的小诗,准确地描绘了我们脚下小得可怜的海岛。有人曾点上一支烟,绕岛一圈后,香烟还剩了大半截。这里远离大陆,荒无人烟,草木难生。没有居民,没有淡水,最不缺的是孤独,迷雾和无休止的大风。
针对新战士的迷茫和畏难情绪,连队及时进行了针对性教育。一是认清小岛的战略地位;正是这个不起眼的小岛,才为国家增加了身后大片的领海,使我们的海防更富有弹性。战时起到先期发现,及早预警,迫敌展开,阻其机动的作用,平时发挥护渔,守海辅助功能,为渔民们保驾护航。二是明确自己的神圣职责,我们是国家海防的守门人,系国家海防安危和人民生活幸福于一身。三是用老兵们无私无畏奉献青春,扎根海岛的先进事迹来感化自己,从而树牢爱岛建岛守岛的思想。通过系列教育,新兵们不再站在海边望着家乡的方向抹眼泪了,眼中的悬崖峭壁似乎不再狰狞,波峰浪谷也不那么汹涌,仿佛那朵朵浪花都温柔地有了诗情画意。
战士们张开双臂,开始拥抱这里的一切。
但这才刚刚开始,小岛的艰苦是实实在在的。这里的春天是雾的季节,看不见天望不到海,十几棵弯腰驼背的老柳树,近在咫尺也变成了一排淡淡的影子。太阳像个淘气的孩子,十天半月不露面,只有哗哗的涛声和着细雨般的大雾,伴着守岛官兵们度过这本是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多彩季节,整个春天留在大家心中的全是浓浓的阴影与久久的沉闷,有的战士实在受不了了,便爬到山上放声大吼,借以宣泄心中积满的郁闷。
似乎还未领略春光的半点明媚,蚊蝇就伴着炎热占据了小岛,大概是深海的缘故,中午光着膀子都热得汗流夹背,晚上气温却急剧下降,哨位上战士们冷得裹紧大衣的同时,也裹起了夏夜纳凉扑流萤的思念。
春华秋实。小岛上的果实却是无休止的大风。“北风不吃南风气,南风不受北风欺。”这里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至少有三百天是风的狂欢,南风北风东风西风就像军阀混战,刮浑了海水,刮落了云彩,刮走了小岛上的绿色,也刮走了每个官兵心中的希望与欢乐。
冬天的湿冷伴着长长的寒夜,好像过得特别慢,巡逻的战士绕小岛转了几十圈了盼不来曙光。下岗的哨兵睡了半夜,也暖不热冰冷的被窝。关节炎是小岛赠给战士们的特色纪念。
官兵以苦为乐,以岛为家,在石窝中填满风化土种下一棵棵扎根树的时候,也种下了自己的理想、奉献和欢乐。大家搬石头,平场地,拉铁丝,终于建起了小岛特色的半个球场,尽管那不守规矩的篮球常常越过封锁线冲进大海,但照样培育出了一支能冲敢闯特别能战斗的战士篮球队,不但在这里敢和济南军区男篮较量,而且还趁军区女篮人高马大的姑娘们晕船之机,采取霍元甲迷踪拳战术,赢了她们两分。中央刊物《半月谈》曾报道了这里响应总部号召,举行小岛万米通信长跑的消息:全连集合,一二报数,单数先跑双数记圈数,整整168 圈!头都转晕了才跑完全程。在这里官兵们和一批又一批慰问团举行军民联欢,喊惯了口令的大噪门,唱起歌来也韵味无穷。“峰回路转”“曲径通幽”“千步云梯”“一线天”“钓鱼台”这些富有创意的命名,使小岛那些悬崖峭壁,奇山怪石,环山小路,千级台阶等都有了自己俏丽的名字。各种贝壳海螺粘贴的雄鹰猛虎,不仅展示了战士的艺术才华,还表达了他们的追求志向。用前呼后应,群体争先的炮弹接力赛,取代了围观倒骑毛驴的无聊,用读书绘画书法占去了看蚂蚁搬家蜥蜴斗架的时间,那子弹盒,洗脸盆,炮弹箱里盛开的菊花山茶红杜鹃是官兵们情趣心灵的展现。在岛上进行的党团员钓鱼大奖赛;武状员速射对抗赛;《最早拥抱太阳的人们》演讲;《小岛夜色》诗歌朗诵;观海上日出;看巨浪冲天……各种颇具特色的文体活动,无不生动活泼,有声有色,浸透着守岛官兵们苦中求乐的爱岛真情。
这样的恶劣艰苦的环境,何以为家?可我们顽强生存在这里的战士,却淡然一笑: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被贬海南澹州时的名言被他们运用的活色生香,真乃活脱脱一群豁达乐观升级版的苏东坡。
作者简介
刘振平,1954年2月出生,学生出身,大学文化。原南通市委常委,军分区司令员,大校军衔。1972年12月应征入伍。先后担任班长、排长、副连长、连长、营长、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军分区参谋长等职。
入伍后,他能正确对待苦与乐,在黄海深处、远离大陆、荒无人烟面积仅有0.056平方公里的小岛上,从士兵到营长整整驻守了15年。在那艰苦的岁月里,他能够以苦为荣,以岛为家,无私奉献,尽心尽责。先后入南京高级步兵学校、石家庄高级陆军学校深造。
入伍来,他先后荣立三等功三次,受嘉奖二十余次,多次被省军区和师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干部标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