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路上的清浊
----《道德经》启示录之二十
作者:焦仕启
经文诠释:
老子《道德经》上篇--道经。
第20章原文: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dun:四声)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儽儽 (lei:二声)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dan:四声)兮其若海,飂(liao:二声)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第20章译文:应诺和呵斥,相差有多远?美好和丑恶,相差有多远?别人所畏惧的,自己也不可不畏惧;精神领域开阔啊,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众人欣喜若狂,就像参加盛大的宴会享受丰盛的筵席,又像春和日丽之时登上高台观赏仲春的美景,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啊,有如初生的婴儿,连笑也不会笑;疲倦闲散啊,或像长途跋涉的游子还没有归宿;众人的东西多得用不完,我却什么也没有;我真是愚人心肠啊,混沌无知;当别人都光耀自炫的时候,只有我昏昏昧昧;当别人都精明灵巧的时候,只有我无所识别;茫茫无边啊,像辽阔的大海没有止境;汹涌澎湃啊,如肆虐的狂风横扫万里;众人好像都很有作为,只有我显得愚昧笨拙;我和众人如此与众不同,因为我以守“道”为贵。
思绪流萤:
老子曰:“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这是说世间万物,皆有清洁和混浊之分,人亦如此,能守住自己“清正做人之道”而不移的人,便是明白了如何在清浊相间的世界里,清醒为人;这里,言而述至“清浊”,意在追本溯源地释明人对待清浊应具的态度。
但是,仅就如何看待人的清浊而言,因人的立场和角度不同,儒家思想讲究泾渭分明,认为一个人不是君子就是小人;不是清就是浊;是谓“喻于义”的是君子,就是清;“喻于利”的是小人,就是浊;所以,屈原喊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话时,也等于昭告天下:我是“喻于义”的君子。
而道家看人,却与儒家不同;老子曰:“大白若辱”,表明世间万物不是“非清即浊”的二元论,在他看来,纯粹“清”的事物不存在,清中自然含藏着浊,只有含浊的清,才可保持长久,而“察见渊鱼者不祥”,也不是让人万事“睁只眼闭只眼”,仅是强调了“不是每件事都非争出个子丑寅卯”,应含藏和包容。《红楼梦》里的贾宝玉说:“那些个须眉浊物,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这二者是大丈夫死名死节,竟何如不死的好”;可见,说出了不顾实际,只图清名,是纯粹的道德至上,而对于实际,却无任何精神补益的价值。
儒家只顾清名的政治观,在曹雪芹的笔下,遭到挞伐,这是历史的进步;因为,人性复杂,不是简单的“清浊”二字所能概括。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里谈及海瑞时说:“个人道德之长,仍不能补救组织和技术之短”,纵使海瑞清正廉明,官至二品,死后仅留下白银十余两,不够殓葬之资,而他的所作所为,也无法成为全体文官们办事的准则;看历史不难发现,在一个法治不健全的时代,单纯凭借自己的清廉,想要建功立业,实在是难若登天;所以,明代大学士张居正认为,“标榜清廉,不如标榜法治”,这是历史深刻教训的提示;并且,从做人的角度看,以清高自诩,也容易将自己引入孤立的境地,比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孤标傲世”的典型,没有宝钗的“随分从时”,结果人生只能处于“孤芳自赏”的被动中,境遇也十分凄凉。
《菜根谭》言:“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这段话与老子“大白若辱”的思想,是一脉相承,释明了清节戾名和过分张扬,会引来众人嫉恨,谣诼纷纭,而身在是非的漩涡中,也易成为众矢之的;相反,那些染指一些污名的人,却如沙漠中的动物,给自己涂上了一层保护色,避免了被猎杀;可见,道家的智慧,就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当然,肯定道家的生存智慧,等于认同了“做事要符合实际”的原则,不能一味地胶柱鼓瑟,标榜清高;但是,也不宜将儒家的道德论完全推倒,儒家主张清浊分明的人格论,也有至大至刚的一面,充满了浩然之气,特别是崇尚“舍生取义”的人格风标,如屈原“以死谏政”的坚贞,亦同样令人高山仰止,所以后人以端午节纪念;再如,传统倡导的女性贞洁观,也不是全无道理;只是反观现实中,人性的复杂,导致人格的至清很难做到,客观上也就决定了人们有见得阳光和见不得阳光的两个面;如古人商鞅,就是利用了人们占有军功的欲望,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
所以,“浊”也有可资利用的价值,不可一概而论;人类历史的进步,很多时候,就是政治家顺应历史潮流,因势利导,将百姓纷繁的欲望,引导到一个正确的方向,而中国当代改革开放的成功,也是源于百姓物质和精神的欲望,获得了满足。真正意义上的“清”,应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对待清浊,我们应有一个辩证的动态观;清可以变成浊,浊也也可以澄清;清中自有浊,浊中也有清,清浊泾渭分明的人生,事实上是不存在的;至清有其弊害,至浊自然更该鄙弃,只有在保持清的底色基础上,灵活处理清浊关系,才能既保全自己,又利于实现既定的人生目标;人在路上,离不开人与人的交际,而人有清醒和糊涂之时,也有优点和缺点,且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关系存在着复杂多变,感情是相互对应,长久也是有条件的;由于人与事皆有清楚和浑浊之状,好的人际关系,也要保持距离,把握分寸和尺度,再熟悉,也不要逾矩;再亲密,也不要无间;这样,彼此才能进退自如,细水长流;人总不能因每个人都有优缺点和清醒与糊涂的状态,就不再去交往了;而交往,不仅可以获得友谊,产生相互依存的帮助,而且还可以相互学习,借鉴成长。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成就,是身边5个朋友的平均值;与优秀的人同行,对方会把见过的风景和了解的知识等,都分享给自己,为自己带来光芒;与积极的人携手,对方会给自己传递更多的正能量,让自己有勇气面对人生的坎坷;与靠谱的人一起,对方会坚定地站在自己身后,让自己安心向前走;与善良的人相伴,对方会让自己看到爱与温暖,不迷失方向;与真诚的人并肩,对方会带来真心与感恩,给自己实在的依靠;虽然世上的人有清有浊,但行走人世间,不可惯坏只会索取的人,也不易喂饱不懂感恩的心;如对一个人太好,不断降低底线,好到毫无保留,对方就能坏到肆无忌惮;所以,做人要持有底线的善良,而不是委曲求全的“烂好人”,善良有尺,忍让有度;真正能让自己放心结交的人,未必家财万贯、才高八斗,但一定是人品过硬;人品过硬的人,懂得了为对方考虑,让人舒坦;做事不独占便宜,让人称赞;往来不坑蒙拐骗,让人心安;同时,想让自己成为大家愿意结交的人,也要饮水思源,知恩图报;因为,与人交往,懂得感恩才有以后;与人共事,记人好处,才有人脉……
人品好的人,常把恩情记在心,赠人玫瑰,手留余香,逆境之时有人帮;并且,做人说话算数,脚下有路;从不失信于人,是感情长久的必要条件;再则,还要出言有尺,待人有度;口是伤人斧,言是割舌刀;两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人品好的人不会在人前揭伤疤,也不会随便戳人痛处,让别人有路可走,自己的路也宽;生活中,经常吃亏的人,一般吃不了亏;总是占便宜的人,注定无便宜可占;利益都是别人让的,好处都是别人给的;懂得合作共赢,才会有更多人脉;人做好了,遇难之时有人帮衬,人生的路越走越宽;这是“清者品高,以清治浊;清者无浊,人际增多”的“林茂引凤”原理,也是自己在“清浊同在”的世界里,守好做人底线,开发人生未来的条件。
前行路上,须不与烂人烂事纠缠,免得陷入泥潭,影响心情;遇到尴尬气氛时,易巧妙地“圆场”解围,转换局面;遇下属或别人把事情搞砸时,不随口说出“连这都不知道”的指责,反送体谅别人心情的善意提醒;还有,善于调节自己,把“鸡毛蒜皮”、混沌而琐碎的生活,过成诗的浪漫;与人相处,无论亲疏,均以礼相待,认真回复,不敷衍了事等等……都是身在混浊不清的社会中,学会过滤自己和他人交际的技巧,进而才会迎来“人缘好”的“下自成蹊”。
作者简介:
焦仕启:笔名“秋鸿”,辽宁省营口市人,在北京工作近30(京籍),先后毕业于营口教育学院、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MBA专业硕士研究生);曾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当过记者、政府官员、民营大型产业集团总裁和央企高管。因茶余饭后喜好摆弄文字,先后在地方、国家报刊发表和出版了近千万字各种体裁及题材的作品,主要著作有:诗文集《春华秋韵》,纪实散文集《眷恋与希望》,人生启示文集《悟性的境界》,企业实操指导丛书《企业:“经营和管理”意味着什么?》,长篇小说《潮湿的季节》、《那风那草那情》等,多次获国家级奖励。
🍀🍀🍀🍀🍀🍀🍀🍀🍀🍀🍀🍀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942251831@qq.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