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一程 水一程
走过一年又一程
------读裴育民《我在2023》
文/房方
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余秋雨在读《人生纪年》一文中写到:“人生的过程虽然会受到社会和时代的很大影响,但贯穿首尾的基本线索总离不开自己的个体生命,个体生命的完整性、连贯性会构成一种巨大的力量,是人生的任何一个小点都指向着整体价值。为此,真希望世间能有更多的人珍视自己的每一个脚印,勤于记录,乐于重温,敢于自嘲,善于修正,让人生的前前后后能够互相灌溉,互相滋润。这可谓生生不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裴育民先生就是长期坚持记录生活,珍爱生命的典范。
我们不妨把他《我在2023》的收获与感慨,采撷几束,拿出来晒晒,与大家一起分享。“回首过去这一年的岁月,感觉人生没有荒废,古稀之年却依然在奋力前行。”
一
“2023,这是我任咸阳市延安精神研究会第四个年头了,按照工作计划。已经超额完成任务。”他从年初的3月9日记起,一直写到12月20日止,先后记述了他带领理事会成员和部分会员的重大活动十多件,几乎周周有工作,月月有活动。诸如督促协调在全市13个县市区组建延安精神研究会机构,参加大专院校和部分县市区的延安精神研讨会,带领部分会员先后赴铜川照金、甘肃南梁,陕北延安、榆林等地参观革命旧址,接受传统教育三批次一百多人,开展纪念毛泽东诞辰130周年、迎七·一、颂国庆以及长武,泾阳等县区的富有地方特色的大型纪念活动等。仅个人有效工作时间超过了全年的三分之一多。值得庆幸的是被市委老干局评为“年度社团工作优秀单位。”这些工作尽管研究会做了全面系统的工作总结,可他也要在个人的经历中作简要的回顾,即使记流水账,一笔带过,也要工作留痕。这就是他一贯的作风。一位哲人说过,让今天收藏昨天,让明天收藏今天,把一节一节的生活记录下来,让一滴一滴的溪水汇成河流,生活就会涛声依旧。《我与2023》一文里写到:“全年写了365篇随笔,每天一篇约2000字,把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笔落纸上,算作当天作业。这种做法已经坚持15年了,我把这种做法当做一种毅力和意志的磨炼,作为监督和防范自我惰性的训练,作为自律和自成契约来要求。” 他这种坚持年有终,笔有情,记录生活又一程的做法,不是要创造什么人间奇迹,而是要平缓的走在记忆和向往的双向前行的轨道上,享受回忆的滋味,展望前行的风景,珍爱生命的全程。2023年他向《世界文学》平台投稿9篇,被聘为签约作家,其中三篇文章点击阅读量在80至一百万人次,名列平台前三名。年底被评为首届文学作品大赛优秀作家奖。因此,我们说,收藏人生,比收藏文物,收藏古董更重要;记录年事,记录生活,就是记住生命,珍爱生命,享受人生最大的乐趣。一个人,会不会生活,就看他会不会把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能否过成琴棋书画诗酒花。以我之见,裴育民先生不但做到了,而且做的很有滋味,做的一如既往,平淡持久。
二
“离开职场,退休后的第三天就在市北郊农场承包了二分土地,与那里的500多户承包户一样投身到‘农耕文明’之中,而且在这片土地上坚守了12年,感受着种田人的苦乐年华。”体验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内心感受。无论是烈日炎炎的酷暑难当,还是数九寒天的冰雪难溶。他都坚持夏练酷暑,冬练严寒,春秋体验陶渊明老先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和雅致。“其实,真正的劳作没有那种诗意的浪漫与闲舒,毕竟挥汗如雨的场面要多一些。”这一句话,就让我们看出了他不是作秀,而是实实在在的体验当农民的滋味。他还继续写到,“不过,田园风光的那种惬意和舒心,在大自然中放飞心灵的愉悦,没有了城市的吵杂与喧嚣,没有了功名利禄的牵绊与算计,让人灵魂感到清净与释然。更重要的是各种蔬菜的丰收成果,使人陡增一种内心的喜悦。也许种菜的内涵和目的并非只是种菜,而同时让灵魂得以净化,在劳作中体验农人的辛苦,升华思想情操。人活的就是一种心境,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人生的信念与价值存在。”这一席话,让我们看出了他的生活不单是追求幸福愉快,关键是要活得通透和明白。能想到起点和终点,我们的日子空灵了又实在了,放松了又紧迫了,看穿了又认真了。
三
“母亲今年99岁了,2022年国庆之后双腿不能走路了,开始坐轮椅。起初是三个妹妹照顾母亲生活,后来我们兄弟姐妹五六个人排班轮换回老家照顾母亲。几个妹妹体谅我,说我虽然退休了,还兼任研究会的领导职务,常有活动,而且也已70多岁的人了,不再给我排班了。我说,‘我是你们的兄长,应该起带头作用,而且要排在第一班。’就这样基本每人一月轮换一次,到现在坚持一年了。”他回到老家伺候母亲共计50多天,还写了不少感言。在伺候母亲的日日夜夜里,生物钟被打乱了,也有许多不适,加之母亲已基本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吃喝拉撒穿戴都离不开人伺候。“但那是我的亲娘,是她给了我生命,把我养大成人,现在她到了最艰难的时候,更是我回报她的时候。她养我小,我养她老,天经地义,世事轮回,我再苦再累,无怨无悔。”我们经常讲慈亲奉孝本来是人之常情,但真真正正当老人有难了,才是考验儿女的关键时刻面临了。裴先生不但这样做了,而且把中国传统文化里最朴素的“她养我小,我养他老”实践的这么透彻深刻的能有几人呢?《我与2023》能把寻常人家伺候99岁老娘的这些细小感受和经历记录下来,而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如果有更多的人记录下这些锅碗瓢盆并富有人间烟火气息的个体真实的感受和经历,那么这个时代才是丰富的,我们的生命和生活就不怕被人忘却了。写到这里,也让我想起一个人生敏感的问题:百岁老人是怎么来的?除了个人体质健康外,是不是在她的背后还隐藏着儿女千般万般的精心呵护在其中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应该成为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作者简介:房喜坤,笔名房方,在职研究生,陕西旬邑人,陕西省作协、散文学会、评论家协会会员,咸阳市作协,诗词、诗歌学会会员,有作品见于有关纸媒和网络媒体,出版个人诗文集《岁月留痕》等。
🍀🍀🍀🍀🍀🍀🍀🍀🍀🍀🍀🍀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942251831@qq.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