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里头华夏第一王都遗址,在洛阳市偃师翟镇。它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面积400万平方米。范围包括二里头、圪挡头和四角楼三个行政村。考古发掘确认,该遗址是夏文化时代,为公元前21世纪至16世纪的兴盛时期。
1975年考古发现二里头遗址的青铜酒器乳钉纹爵,造型大方,工艺精良,长31.5,高21.5厘米,口似鸟喙,尾似鸟尾,身型似鸟体,学术界称其为天下第一爵。2004年考古又在二里头发现一件大型松绿石龙型器,长70余厘米,由各形松绿石片粘嵌而成。制作之精,尺寸之大,在早期龙形文物中十分罕见。被学术界誉为“中华第一龙”。
解放后,二里头遗址考古延续40余年。发现迄今为止的中国最早的宫城,最早的城市道路网和宫殿建筑群,青铜礼器群和手工业作坊等。遗址纵横,有道路、宫城和建筑基址群,说明它是一处精心规划,布局合理严整的大型都邑。
都的解释《释名》说:“国都曰都。都者,国君所居,人所都会也”。《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亡主曰都,无曰邑”。判断一个古城是不是都,要看其是不是有宫殿和宗庙。中国最早的宫殿和宗庙发现地就是“华夏第一都”。
中国文明史开端是黄帝时代。《史记》把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称五帝。五帝的都城传说多处。黄帝都河南,指的是河南县,河南郡就是洛阳。颛顼都帝丘,在河南僕阳一带。帝喾都西毫,洛阳偃师。尧都平阳,在山西临汾。舜都蒲板在今山西永济。
经过考古发掘,这些都城均未发现有宫殿和宗庙遗迹,说明五帝的都城只是一个传说,或还未被发现。
历史上夏王朝是我国文明的开始,而前两代国王禹和启的都城也未发现。禹的都城传说不一,有的记载:禹都平阳、或安邑、或晋阳。经调查和试掘确认,这些遗址和夏文化没有牵连。
还有的史书载:禹的都城在,“嵩山之阳,箕山之阴”的阳城,在今登封。在登封告成镇一公里处发现了龙山中晚期的王城岗遗址,还发现两座夯土城堡,称东、西城。经考古测定距今4500余年,属河南龙山文化特征。从时间和位置界定,与夏文化时期相近,应是夏早期的城邑。“禹都阳城”,它缺少宫殿和宗庙遗址,也不能说是都,只能是邑。
从大清一统志到大明一统志延伸至唐、宋、元以至隋,登封数千年来都属洛阳管辖。只在解放后的1949年,划归郑州市管理。从古代的设置改革,登封与洛阳是分不开的。
夏朝的启,有史书载,启帝即位后,都阳翟,在今禹州。经调查,考古目前均未发现与有都城相关的遗址,有待以后发现。
《逸周书·度邑》载:“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元固其有夏之居。”是以说明夏王朝的统治中心在伊洛河流域。洛阳就是“有夏之居”,就是夏王朝的都城所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我国考古学家徐旭1959年率队在豫西进行“夏城”调查时,在偃师二里头发现夏墟遗址。
此后,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对二里头遗址持续不断的发掘,终于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宗庙遗址,青铜冶铸作坊,制陶,制骨遗址,以及400余座墓葬,出土了成组的青铜礼器、玉器。这是偃师二里头遗址与其它遗址不同的地方,它突现了夏都城遗址的端倪。
二里头遗址经专家论证和科学检测。它的遗存时代为公元前2043年-公元前1500年,正是我国的夏王朝时代。经众多专家研究认定,遗址时代为禹之孙太康到夏代最后的夏桀时期,应是夏朝的王都。
在全国夏文化遗址中,只有二里头遗址具备有宫殿基址宗庙遗迹,有都城道路网和古建筑群遗址,所以二里头遗址最具备夏王朝都城的性质。
历史最能证明一切,历史遗迹最能说明一切。偃师二里头遗址是迄今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
著名已故学者胡绳先生生前曾为二里头遗址题写:“天下第一都偃师二里头遗址”,国家文物局把二里头遗址保护列为重点项目。并在中国科学院二里头考古队的广场上矗立了“华夏第一王都”的巨型石碑,确定了华夏第一都,就在偃师二里头。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