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意闲适以情化人
——读名作家朱超群《人文情悟》散文集
文:严志明
十多年前文友朱超群在参加一个百友文学沙龙活动时候我们就认识,他面带笑容,给我的感觉是平易近人,待人真诚低调,相处起来志同道合、轻松自在。读他的散文随笔,他的情怀、文风和语言像他的为人一样朴实厚道,没有华丽的辞藻,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让人感到一种质朴的审美最有力量,最能感动人。读朱超群散文,享受的是他的感觉。
继《人文情缘》《人文情思》之后,朱超群写的第三部散文随笔集《人文情悟》问世。这是一本专题散文,是作者三年多来写人文章的结集。因为写人,散文集中每篇文章都是自己生命体验的结果,都是真情实感的文字,真诚如同生活本身。当然,要比琐碎而平常的生活更加沉郁而深刻。

翻阅这部《人文情悟》散文作品集,不少好的文章,一定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没有一点矫情和粉饰。比如《作家的追求和境界》《获奖、采风和叶辛故乡文学馆》《有朋自远方来》《南翔采风故事》《书画研究和艺术魅力》等。这样人的丰富性的散文叙述,它有散文化细节,有人物形象,还有客观蕴含的思想。我们所说的细节,要有感人的细节,让人印象深刻的细节。《南翔采风故事》文中,南翔古猗园,我来过好多次了。第一次来是20世纪70年代末,厂里组织团的活动,那时我还很年轻,园林古老没有现在这么大。20世纪90年代后期,女儿上嘉二中时,学校就在公园不远处,孩子住校,每星期接送。因此,在一个春天阳光明媚的星期天下午,在送女儿上学时,我和妻子、女儿一起到公园里游玩。那时,古猗园正在扩建中,增加了假山、瀑布、河池、石塔等多种景致,新建了鹤寿轩并改建了柳荫桥等,开拓了视野,足以让游客尽情观赏。这次由嘉定文学协会组织作家们来古猗园和老街采风活动,欣赏到美丽的古建筑和园林美景。这一细节深刻记录作者自我的情怀,自我的趣味、自我的留恋。像这样的细节,在朱超群的书中俯拾即是。

在人生的长河中,每个人有着不同的经历和富有的情感,决定了他的人生开阔视野、也构成了他的人雄志胸怀。作者在漫长的写作生涯中,一方面对自己坚持写作进行了自我生命体验,同时研究作者生命本真及艺术魅力的珍贵文字。在这部散文随笔新作中,我看到了朱超群基于厚实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博览深邃的知识视野,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以及不断突破自我的艺术精神来提升自己。
朱超群的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边地意识受到关注,仅在近几年先后出版了《人文情缘》《人文情思》《人文情悟》三部散文随笔集,收录和发表了将近170多篇,由此可见其作品被关注。接触阅读过朱超群作品的人都会被他笔下故事和讲述故事的妙笔生花所惊叹,成为喜欢他作品的读者。如《文笔精华结硕果》《品书百部寻诗味》等,都是作者采访、了解、观察和记录的感想。朱超群怀着对人、对文字的双重真诚,以更博大的情怀写人,这是他在散文随笔的一个亮点,也折射出自我写作突破的意识。朱超群写的这些人,不像我们见多的散文,写一个好人时,往他身上堆砌许多他的美好,除了赞美,见不到其他。这也难怪,散文多是短文、往往只能选择一个片段,一段叙述。而朱超群笔下的故事人物,朴实最动人,有真实感,可以让读者触摸得到人物心跳的人。

情感是散文的核心和灵魂。作为情怀散文,更是如此,在情怀散文里,最动人的便是情,是真情。如果情感真挚,用情至深,就像作者朱超群所说的“为情而写文”,可以不需要任何技巧,让自己的文字随着浓郁的情感,自然从心底里流淌,就是一篇佳作。比如《人文精雅作嫁衣》文章,作品通过很多细节来表现这位最尊敬、最敬畏的潘颂德教授,三十多年来,为培养文学新人,为一百多个作者诗文集或学术著作写序。他不为名,不为利,从不索取报酬,为他人作嫁衣,获得了社会好评,大家一致称赞。整个作品文风自然清新,极具感染力,给人沦肌浃髓的感受,让人无法停歇阅读的目光。

有时候空闲时间,我翻阅朱超群这部散文随笔的文章,首先还是被他文章的节奏和韵味所吸引,他的文采闪现着有文学感受力的人,都会乐意被感染的文学才华和智慧的魅力,流露着浓郁的散文气质,使感觉滋味化,立体化。他在这本《人文情悟》后记中说“值得阅读和收藏的书,一定是作者的用心之作,能和读者的所思合拍,令读者感动,放在枕边或书橱里,可随时随地拿出来对照、借鉴或品味、欣赏。”我真心羡慕他散文写作研究,尊重散文的法度,用科学地、系统地研究关于散文的知识,精通文章之学和文学之学的辨析,关于人文通识之论的阐述。当代文学研究者和批评家谢冕说道:“文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生的滋润和补充”,而散文,朱超群散文随笔所展示的作家的修养、气质、情怀、趣味以及掌控语言的能力。他为了使散文自我艺术化、有意识地摸索出一条路径,注重创造自己的笔调。他在写作散文时,往往投入自己的灵感和激情,投射出禀赋,性格和思想感情,因心灵相通之处,会借助于文章的解读,把自己的心肺掏出,有着新鲜独特的情感体验,有着动人心魄的情感精神力量。我阅读这些散文随笔的时候,时不时会唤起读者的情思,而且获得艺术享受,我没有理由不以赞美笔致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纵观朱超群的散文随笔,几乎是清风自然地为读者呈现审美化和艺术化、自我的感觉、心态和性情,形成一个散文家创作的自我风格。让我再回味一下这本书里散发出的赞美之情,在诗意与远方,留给读者的是荡气回肠、意味深远的好作品。
(原载2024年1月18日《文学报》)

作者简介:严志明,诗人、诗评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浦东新区作家协会原常务副主席、浦东诗社社长、《浦东诗廊》诗刊主编。迄今已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解放军报》《星星诗刊》《诗歌月刊》《诗潮》《上海文学》《萌芽》《作家》《莽原》《银河系》《上海诗人》《海燕文学月刊》《大河诗刊》《中文自修》《绿风》《新民晚报》《解放日报》《劳动报》《文学报》和《世界诗坛》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了1300余首诗,300余篇散文、文学评论、报告文学作品。著有《飘曳的琴音》《挂在树上的歌》《岁月河里的流音》《年轮时光的碎片》《长翅膀的诗韵》《乡愁里炊烟》《浆声里生命河》七部诗集和散文集《多味散记》《晒晒生活如歌》。主编多篇精选集,获得过国家级奖项多次。
总编辑:山旮旯
责任编辑:袁德礼
负责校对:十一指、晚风
校对:十一指、晚风
